关于摄影理论的后验性
1.摄影创作并非精密科学,器材与仪器是有精度的,而创作没有精度来衡量价值(即,并不存在“古典艺术的构图规范”/“当代艺术的构图规范”/“不艺术构图规范”这类可衡量的具体参数)
2.摄影理论通常是过去历史的总结,更像是为了便于讨论而进行的简易化分类处理(比如,同样被当作私摄影代表的南戈丁与荒木经惟,可能只是具有了些许共性,但作品是完全平行的创作)
3.我们学习技术理论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技术以此实现画面效果,这种技术是迭代的,随着科技手段而进步
4.而创作理论的事,并非后来者就一定更进步,通常,这些理论类似于穷举可能性,也和时代背景的周期有关
5.由于世界运行的周期性循环现象,所以,所谓艺术理论,可能是循环发生的,甚至,可能产生某个方向的止步不前,突然从过去某个年代的某个创作上诞生新的分支
6.更甚至,长期停滞不前,倒退复古也不无可能
7.由于这种特殊的“跃迁属性”,纯理论研究无法指导艺术创作,时代性,个人性变得很重要。
8.某些项目确实可能是个交叉学科的盲区,你可以客观理性的探讨这个交叉学科产生艺术的可能性,但由于你个人并没有某种时代性和个人经历,因此无法实践出相应的作品。
(比如,贝歇夫妇填充的摄影历史盲区,必然诞生于某些工业地区,而没开始城市化的农业地区创作者,即使想到了可能性,也无法实践)
9.历史名作,即“理论与实践”同时有所突破的幸运儿,再加上人脉的机遇,因此被载入史册。
10.作为初学者,摄影理论要看,但很多创作者的经历只能当故事图一乐,脱离时代背景和作者内心感受的复刻,是机械的,或许形式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可以让外行啧啧称奇,但实际上细究,什么也不是。
11.看完理论,就不要老想着基于某种艺术理论来做个项目,应该是先有实践项目,项目不错,再有理论支撑一下。
(可能不一定全对,必然有例外,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