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思 | 为什么说“搓澡的还有副教授”
◎宗守云
冯巩、郭冬临表演的相声作品《旧曲新歌》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1)郭冬临:用京东大鼓唱女足比赛?
冯巩:对对对。
郭冬临:来不了。
冯巩:怎么来不了?
郭冬临:我没带三弦儿啊。
冯巩:我带着呢。
郭冬临:你带着呢?
冯巩:王秘书,把三弦拿来。
郭冬临:弹弦子的还有秘书?
冯巩:废话,搓澡的还有副教授呢。
例(1)冯巩说“搓澡的还有副教授”,这是类比反驳现象。郭冬临认为弹弦子的不应该有秘书,冯巩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反驳说“搓澡的还有副教授”,意思是,既然搓澡的可以有副教授职称,那么弹弦子的当然也可以有秘书协助工作。这是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反驳对方的看法,是类比反驳现象。
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式,是根据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语言中的类比是借助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来比附说话人所谈及的事物或现象,由此及彼,目的是让听者、读者更好地理解说话人所谈及的事物或现象。例如:
(2)碳原子有相互“拉”着一个电子或几个电子的能力。拉几个电子的碳原子,控制电子的能力弱,容易被掺杂物夺走电子,而留下空位。这好比挤满汽车的停车场,一旦有一辆车从出口离开停车场,另一辆车就能进入一样。(《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2)作者用挤满汽车的停车场类比拉几个电子的碳原子,形象地描绘了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情形,把深奥的物理知识用浅显的生活常识描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
在对话中,说话人有时把类比作为一种反驳方式,以表达自己和对方的看法不同。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方认为是合理的,说话人用类比说明其荒谬性。例如:
(3)看见操场上有一群小朋友在议论纷纷,我好奇地围过去看。
原来是,有一个小朋友家里的铁笼捕到一只老鼠,邀集同伴到操场举行杀鼠大典,准备在老鼠身上泼洒汽油、点火,然后拉开笼门,看点了火的老鼠可以跑多远。
我对小朋友说:“这样太残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们被点了火,在操场上跑,是多么的痛呀!”
小朋友没想到突然冒出个陌生人,又劝他们不要烧老鼠,气氛因僵化而沉默着。
捕到老鼠的小朋友说:“可是,可是老鼠是害虫呀!偷吃我们家的东西。”
我说:“照你这么说,做小偷的人不也该放火烧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坏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爱,老鼠在它父母眼中可能是可爱的孩子呢!”(林清玄《老鼠也有父母》)
例(3)小朋友认为应该把老鼠放火烧死,说话人用类比推理的方式予以反驳,既然小偷不应该被放火烧死,那么老鼠也不应该被放火烧死。
二是对方认为是荒谬的,说话人用类比说明其合理性。例(1)就属于这种情形。再如:
(4)白云: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于是乎我冒出个想法。
主持人:什么想法?
白云:我想写本书。
黑土:哎呀,打住,拉倒吧,看书都看不下来,写啥书呢。
主持人:大叔,现在出书热,写一本也行。
白云:是,人家倪萍都出本书嘛,叫《日子》,我这本书就叫《月子》。(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例(4)黑土认为白云写书是荒谬的,不可能的,白云用倪萍写《日子》类比自己写《月子》,说明自己写书是合理的,有可能的。
德国有一句谚语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也可以说,任何类比都是有缺陷的。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各有其个性,某些特征相似,并不意味着其他特征必然相似。例(1)“弹弦子的”是艺术领域从业人员,“搓澡的”是服务领域从业人员,二者并不全然相同;再者,“弹弦子的”和“秘书”是两个不同个体,而“搓澡的”和“副教授”是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即职业和职称,这两者也不相同。例(2)是把可观察的世界和不可观察的世界相类比,例(3)是把人和动物相类比,例(4)是把知名主持人和农民大妈相类比,它们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
尽管如此,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式,仍然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普及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3期《语言哲思》栏目。)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