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26 康德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6、康德(公元1724—1804年)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出身于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手工业者家庭,曾任大学讲师、教授、校长。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着重研究自然科学,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倾向。恩格斯认为,他提出的宇宙发展论、星云说和潮汐说,是给形而上学“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1]后期建立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社会政治观等。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把统一的客观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不同的世界,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在康德看来,“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不可越过的鸿沟。列宁指出:“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2]
康德主张在开始认识之前,首先要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以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他认为知识由“质料”[3]和“形式”[4]两者构成。他把认识区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形态。按照他的规定,感性的先天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感性和必然性、普遍性无关,只能提供直观材料;知性的先天形式是先验范畴,只有它才具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可以把规律加给被认识的对象;理性是以无限、无条件[5]为对象的,但它无力认识它的对象,否则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他所谓的二律背反,就是理性一旦试图认识自在之物,势必要陷入两种完全相反的困境。如世界是有限的或无限的;一切是可分的或不可分的;世界有自由或没有自由;世界有最初原因或没有最初原因。在康德看来,这种矛盾是理性固有的,是无法解决的。这种贬低理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不仅说明康德的思想混乱,而且显然是为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作论证的。他脱离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把客观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当作先验的直观形式,把反映客观物质一定方面的范畴看做是先天的、僵死的框框,分割现象和本质的内在联系,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因而陷入极端荒谬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泥坑。
康德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他提出一种先验的、普遍的、不变的“善良意志”的道德原则,企图把一切行动统率于他的所谓“绝对命令”和“应当”中去,否认阶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阶级性。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意志是不能完全按照道德原则办事的,因而不能实现“最高的善”,即“道德与幸福的结合”。“善良意志”只能到彼岸世界才能实现。因此,他要人们容忍现状和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他一方面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主张改善现状,承认社会进步,反对贵族世袭,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幻想“永久和平”;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软弱、妥协,不敢采取革命行动,认为可以存在贵族等级制度,反对群众斗争,主张自上而下改革,竭力维护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6]
十八世纪德国的哲学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他在批判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上起过重大作用,因而在认识论的发展上有着很大影响。但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对立,这正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软弱、动摇的政治态度在哲学上的反映。康德哲学的严重错误和缺点,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些反动流派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工具。因此,批判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50页。
[2] 《列宁选集》第二卷200页。
[3] 经验。
[4] 先天的思维形式。
[5] 上帝、灵魂、自由意志。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11-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