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道具篇(9)——【报时】
《红楼梦》道具篇我自己补充了些内容,把之后的内容贴个小目录,表示还能看好一阵子咩哈哈哈哈

【红楼民俗篇】
【南鹞北鸢考工志】
【道具篇之绣品香囊汗巾】
【道具篇之项圈璎珞】
【道具篇之头饰】
【道具篇之镜子、梳子】
【道具篇之胭脂水粉】
【道具篇之茶具、酒器、餐器】
【道具篇之药膏丸散】
【道具篇之取暖】
【道具篇之报时】
【道具篇之家具、摆饰】
【道具篇之扇子】
【道具篇之灯具】
【道具篇之其他】
【室内摆设之秋爽斋篇】
【红楼建筑篇】
【幕后红楼人】

1、自鸣钟,机械时钟。
刘姥姥进大观园,闹了不少笑话,如今竟已经成了一句俗语: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晴雯补裘里的自鸣钟

因能自动报时,故名。公元1580年(明朝),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传入中国。大家最喜欢哪一个?各种各样的“自鸣钟”



2、时辰钟
时辰钟是在明朝晚期从欧洲传入我国计时工具。
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中记载的时辰钟图像,表面是一个长方形,上半部为一大圆圈,四周刻十二时辰,中仅一针;下半部左右分裂二小圆圈,右计分,左计秒。计分者注有一刻、二刻、三刻、四刻,每刻十五分,与24小时计时法钟表相同。看钟时,必须先看大圆圈里指针指向什么时辰,然后再看两个小圆圈各为几刻几分几秒。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戍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

3、贾宝玉的怀表。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描写宝玉深夜冒雨来到黛玉下处,黛玉说时间晚了,“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
书中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也都有宝玉看表的描述。宝玉所佩之表,需要从怀里掏出来看,显然是一块怀表;再从其形状“核桃大小”的描述来看,这又是一块早期的怀表。而不是后期的刻有阿拉伯数字或者罗马数字的怀表。

怀表:最早的表是怀表,实际就是靠一条表链固定在身上。这种形象派头十足,再加上怀表昂贵的价格,它一出现,就成为身份的象征。

怀表是什么年代进入中国的呢?从《中国科技史·轻工》里查出最早的一次是:“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往下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据一份海关文件记载,这一年进口钟、表共1025件。”

4、更漏
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唐·李肇《国史补》
红楼梦中宝玉所唱《红豆曲》中有: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因此,数更漏就是计数水下降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

更漏也叫漏壶,一般铜质,壶内装水,还有个木质带刻度的标尺,下有孔供水滴出,随着水位下降,标尺会呈现不同刻度,用这种办法来计时。最早估计是单只的,后来成组出现。传世的漏壶为铜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三个,置于台阶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
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5、打更
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报时制度,最早起始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代,但最初的打更制度是官厅专属,直到元朝之后才推广到民间。打更的人统称为更夫,他们每天夜里敲着竹梆子或锣在规定的区域内巡夜报时,并提醒各家各户防火防盗。

古代为什么要打更呢?这是因为在白天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可以根据太阳的方位或计时器来判定时间,到了晚上,人们在休息时,就需要一种专业的报时制度来报告时辰,以方便正常的作业和生产。由此,更夫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打更除了敲锣外还有打鼓,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