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世锦赛球速疑云

揭秘格拉斯哥世锦赛:风云变色的慢速球
2017/08/28
来源:运动视界67th
本届世锦赛可谓是爆点不断,首先是宣称力争世界冠军的李宗伟在首轮爆冷败给法国自由人Brice Leverdez,随后身为五冠王的林丹也接连遭遇三局困战,获得外卡的奥运冠军谌龍在半决赛被安赛龍碾压,两局得分合计不到20分,最终丹麦金童在决赛凭借超水準发挥力压34岁的超级丹,成为20年来首位夺冠的欧洲球员。
单就成绩来看,或许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林丹李宗伟真的老了吗?谌龍为何状态如此低迷?安赛龍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吗?
所有事件,都必须配合其发生的背景来检测,才能全面并準确地理解事件本身。以下,就来介绍本届世锦赛的一个关键词:慢速球。
球速减慢的概念来自当今世界羽联主席、前任奥运男单金牌得主拉尔森(Poul Larsen)。这个构想自丹麦人在2013年上任以来就逐步实行,目的是为了让羽球运动在非亚洲地区也能受到喜爱,推广到全世界。
区区一颗球,如何能让拥有200多年歷史的羽毛球运动重新在世界迸发出火花呢?这得从比赛角度来分析--
1)球速减慢使比赛偏向利守不利攻,球员更难杀死比赛,也能更从容地处理球,并且形成多拍回合,拉长比赛时间;
2)球速减慢使得球员在每一次击球时付出更大的力量,但相对减低对球员速度的要求,可以说慢速球是速度型球员的克星,但对防守型和力量型球员却是一大福音。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了吧,所谓的力量型,指的就是安赛龍和一众人高马大的欧洲球员。自2006年羽球比赛从15分改成21分后,对球员的速度和体能要求大大提高,令得林丹李宗伟等在速度方面占优的球员统治羽坛,技术流的陶菲克、盖得、李炫一则日渐远离大赛荣誉。
看看年轻时林丹李宗伟对决其他球员的比赛,光靠速度就沖垮了全世界,对手根本就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更枉论击败他们了。尤其在08年北京奥运上,林丹全场疯狂加速,你跟得上我就加速,你还跟得上我再加速,把比赛提升到一个除了他自己没人能承受得了的节奏,用速度打懵了以弹簧腿着称的李宗伟;还有不断升华自身进攻能力的李宗伟,对付除林丹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用速度解决,对手连球都碰不到。
庆幸的是,林丹早已转换成太极控球打法,新用球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剧烈;李宗伟可就惨了,飙车飙上瘾了根本就慢不下来,年齡一大把了还没找到剎车器在哪儿,只好闷着头继续加速,直到老迈的身体和缓慢的用球直接剥夺了他加速的条件。
当然,李宗伟的失利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慢速球,更多暴露出的是自身的战术调整能力和战略準备的不足。李宗伟很少有通过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来取胜的比赛,都是用纯实力碾压,实力不占优就用意志去拼,虽然手上技巧越来越细腻精湛,但球路相对容易被对手摸透。
法国人Leverdez一开始就摆明了要和李宗伟玩命,贯彻前场抢搓、后场强攻的战术。如果李宗伟也和对手一样火力全开,会输吗?我想是不会的,但志在冠军的李宗伟不能这麽做,往后还有更强大的对手,他不能在首轮耗费太多体力。于是宗伟选择拉吊控制的打法,可惜成效不彰,自身失误频频,对手又超水平发挥,第一局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二局就彻底显现了李宗伟和其教练团队在战术上的迟缓被动,仿佛就只有加速和降速两个选项,等待着对手什麽时候状态撑不住,结果始终等不到,后半段不得已加速后也没有打出预期的效果,慢速球使得整体节奏始终达不到李宗伟喜欢的速率,反而被迫付出了更多体力,最终是凭借幸运的压线球死里逃生。
第三局李宗伟虽然占据些微优势,但手感依旧冰冷,而到了关键时刻却又打得过于保守,使得主控权被对手牢牢掌控,最终爆出冷门其实也不让人惊讶了。
这次的一轮游基本把宗伟所有的缺陷都展示出来了:不擅于在慢速中打多拍拉吊、在不加速的情况下缺乏得分手段、战术应变能力低下、关键时刻心态过于保守。前两点其实他本身早就意识到了,只是去年为了奥运做最后一搏,采取了超攻击型的控网强攻打法。
早在13-14年以及今年全英赛后的比赛,都能看出宗伟在刻意地避免加速,逐渐靠向林丹的控制打法。由此可见宗伟还是想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否则他根本没必要采用这般经济的打法,要是想急流勇退的话,一脚油门踩到底的李宗伟还是能风风光光夺得好几座冠军的。
值得讨论的还有状态爆棚的安赛龍和极度渴望六度加冕的超级丹。林丹前两轮确实打得比较辛苦,慢速球加成了欧洲球员的突击和多拍能力,但林丹还是以坚韧的心理素质和战术素养取得了胜利。
半决赛中林丹和孙完虎贡献了一场高水準的比赛,韩国一哥除了在多拍相持中维持一贯的沈稳之外,还新增了不少有杀伤力的球路变化,可见他的技术也在全面精进中。网前搓放、半场平抽、防守,单独一项拿出来都是世界顶级,唯独欠缺了绝对进攻能力,偶尔加速起来也有显着的效果,但无法全场持续高速是他与超一流选手之间一层始终捅不破的窗户纸。
见到双龍之争的最终比分,谌龍肯定会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但我觉得谌龍在本届赛事表现得不算太差,前几轮打得比今年其余赛事都更果决,身体状态看起来也很不错,感觉又是进入了大赛状态的谌龍。(大赛模式和超级赛模式的谌龍判若两人)当然,在半决赛中谌龍的球感也十分低迷,进攻完全打不出来,非受迫失误过多,不过整体战略其实还是正确的,只是万万没想到曾经的策略对安赛龍已经不再奏效了。
安赛龍的战略调整是极为成功的,他提前了站位,利用身高臂长优势和迅速的反射神经拦截所有平高球,不仅激发了他的进攻火力,也掩盖了过去转身变向较慢的弱点。
这次比赛的用球也使得对手从低位起球时,球过顶的速度会慢一些,再加上安赛龍193cm的身高,球还没到底线安赛龍就直接把球轰下去了。事实证明,只要安赛龍起跳扣杀时双脚在底线之前,无论对面站的是谌龍还是谁,这一球就是十拿九稳了。
打防守反击的谌龍完全被压着打,节奏提不起来,没法如往常用防守把对手磨死,接杀接不住,何来的反击?惯于控制对手后场的林丹在这点也吃了大亏,怎麽挑都被杀,刻意挑得更高,无奈对方还是杀得下来。(无法想象喜欢拉平高的李宗伟会被打得多惨......)
安赛龍的心态变化也很重要,他减少了过往失误率高的勾对角,使用更多的中路来限制对手的回球角度,也减少了起跳的频率,更加耐心地使用点杀噼杀等方式压迫对手。过往最为人诟病的失误解决了,心态不够成熟的问题也解决了,速度不够快的问题也被慢速球解决了,安赛龍本次的夺冠可说是齊聚天时地利人和,发挥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但要说安赛龍开启了新时代,我觉得还言之过早,除非慢速球正式成为比赛常规用球。当然,上一代的王者林丹李宗伟也是借着21分制崛起的,安赛龍只是恰好碰上了这个有利于他的新趋势,并没有降低他这座世界冠军的含金量。
只不过安赛龍最近在超级赛的表现并不算好,先前的东南亚三站只打了四场比赛就收工回家,总是时不时输给一些不算强敌的对手,以他前些日子的状态相信没人能猜得到他竟然成功加冕世锦赛,希望他能够将这次高水準的发挥延续下去。
不免俗还是得提一下林丹,33岁的老将打进决赛面对进入了Zone的对手,林丹这次世锦赛确实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所有东西,他的实力也无需再去证明,时光确实让林丹不再是独霸羽坛的第一人了,但他依然是超一流选手之一,并且还会持续好几年。
看着林丹一次次地鱼跃救球又奋力爬起来去接下一球的身影,实在是为所有的年轻球员做了最好的精神表率,连这麽一位双圈金满贯的球员都能为胜利舍命拼战,其他人又有什麽理由不去放手一搏呢?
不管身上的奖牌是什麽颜色的,能够见到挂碍起胜负、赢了球会挥拳怒吼的林丹,对广大球迷无非是一种幸福,而且幸运的是,我们依然能够继续见到心中火还未灭的绝代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