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一回解读2
书接上回,美猴王扬帆过海,风儿将他送往南赡部洲——也就是后来的大唐所在地。
南赡部洲的海岸有一群渔人,美猴王便怪模怪样地将他们吓跑,又捉住了一个没来得及跑的,将他的衣服扒下来穿上,正式开启了美猴王的南赡部洲寻仙之旅。

(书中并没有详写美猴王在南赡部洲学人理的生活,86版优秀且经典地补上了这一过程。)
可惜,那时南赡部洲都是一群只为名利之人,一个为了自己而活着的人都没有,又怎可能有得道成仙者呢?无奈之下,美猴王只好再次起航,离开了南赡部洲。特别的,作者为南赡部洲的人民写了一首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担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写了很多,想想还是删了(大白话,大家都能看懂)这首诗是对普通人一生为了功名利禄而不顾生命健康,为之辛苦奔波,争斗不休的辛辣讽刺,和修行人的与世无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佛祖传经做铺垫。都说西游记有内涵,看了这首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一下人生,然后该干嘛干嘛吧。
说起来,十年前貌似十分流行用阴谋论曲解西游记,近年这股风气好像又起来了。看到老掉牙的阴谋论解西游的视频请把这首诗帖在弹幕和评论区[滑稽]。
结合现实,我们探讨了关于“争名夺利几时休”的内涵与这首诗的用法,现在我们回到《西游记》。美猴王并未在南赡部洲找到仙人,但他真的没有一点收获吗?显然不是的。南赡部洲之旅,美猴王开始穿人衣(渔夫:。)学人礼,说人话,象征着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是他渐渐“进化成人”的成长的过程。美猴王以前仅是一只猴子,只有真正的“成人”,才能正式开启他的修心之旅。(假如猴王直接前往西牛贺洲,樵夫就会看到一只赤身裸体、说着禽言兽语的猴子)所以说猴王是天产石猴,运气很好,在正式开始修行前先有这么个教学关卡帮他打打补丁,体现了运气在做大事中的重要性。
猴王运气又很好,风儿将他准确地送往了有神仙的西牛贺洲。他逛着逛着,逛到了一座青翠的山上,突然听到一个樵夫在唱歌: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观棋柯烂】运用了《述异记》的典故,大致是晋王质去砍树,看到几个仙人在对弈,仙人给了他一个枣核让他含着。等他看完棋发现斧柯已经烂了,回去后世上已过百年。经典的“到乡翻似烂柯人”和围棋“烂柯杯”也是运用了这个典故。
另外,今年烂柯杯和亚运会选拔期间由毒奶菇解说的棋局柯洁大多没赢,这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观棋柯烂】。
这首歌讲述了歌者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南赡部洲人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猴王听了大喜:《黄庭》乃道德真言,我找到仙人了!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樵夫只是神仙的邻居,这首歌是神仙教他的。樵夫给猴王指了路,【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这段是运用了六祖慧能的典故,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樵夫也并非完全放下世俗之心,没有六祖慧能的悟性。另外,樵夫与神仙为邻,口中也唱着神仙教的《满庭芳》,却始终不肯修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还要砍柴,还要照顾老母,他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不能像猴王一样马上投往神仙进行修行。回过来想想,南赡部洲真的没有神仙吗?真武大帝就一直管着南赡部洲呢。有的“争名夺利”之人或许并不想牺牲健康,争名夺利,不是不想修行,但不争一下活不下去。
猴王告别了樵夫,投奔仙人去了。(话说我一直很好奇猴王这一路上的钱是哪来的)
ps:关于樵夫所说的【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和后文的猴王吃了七年桃,《西游原旨》的说法是“七日来复”之意,不过有人说这是过度解读。其实,纵观全书,作者对佛道的理解程度大致是懂很多,但不精;而《原旨》误认为西游作者是丘处机,所以西游一字一句皆有深意;故《原旨》难免有过度解读。不过,“七日来复”作者是肯定知道的,我觉得就是故意这么写;就算是过度解读,作者写时并没这么想,那也解释得通,反正对剧情没影响这么理解也不是不行[滑稽]。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樵夫盘古。(我还是觉得秦始皇更靠谱)
猴王顺着樵夫指的路走,果然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和斜月三星都是指心,也有一种说法灵台方寸是个“寻”字,拼起来就是“寻心”。有人说,“灵台方寸山”就是“灵山”,因为都在西牛贺洲,名字很像,而且都有青松白鹤什么的,而菩提祖师自然就是如来了。不过青松白鹤花果山也有啊(算是西游名山必备景物了),而且灵台方寸山与灵山的时间流逝速度不一致,所以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够严谨。
猴王看见一个道童:
骛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
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
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注意看,【永寿童】。还记得猴王寻仙的目的是什么吗?是为了长生不老,现在他找对地方了。道童已经证悟了心相俱空。道童都有这么高的修为,那接下来的菩提祖师当然更不得了了。
作者对道童的外貌描写虽然是道士,但是对其修为,却用了佛家的心相俱空,作者佛道一家的观念,从道童开始就流露了出来。
猴王上前搭讪,那童子说祖师早就知道他要来了,就领他进去了。祖师代表道心,猴王代表人心,说明道心和人心是能互相感应的。
进了三星洞,只见菩提祖师: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象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把这段赞诗抄给准提道人了)
可以看出,菩提祖师长得是很三教合一的:三三行、自然等是经典道教用词,大觉金仙、空寂等是经典的佛教用词(所以别问为什么孙悟空是道家出身却成佛了,菩提祖师压根儿不是道教的)。
猴王一看见祖师,立马开始磕头:“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问:“你是哪儿来的?”猴王答:“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然后祖师就怒了:“叉出去!这货是个骗子,怎么能修道!”猴王连忙解释了一番,祖师才将他留下。这段是为了引出修行中诚的重要性。
祖师又问:“你姓什么?”猴王答:“我无性。”这里是运用了五祖弘忍的典故,不过每次看到这一段,我还是先想到这个:

这也是引出了“性”的重要性。心与性是有区别的,心是人的意识,性是人的本性,这俩都是修行不可少的。
祖师纠正了石猴,石猴告诉祖师自己没有父母,是石头里蹦出来了(这可以看出石猴在出世前是有意识的)。祖师暗喜:“这猴子是天生地养的,是个修行的好料。”他就非常玄学地给猴王起了个姓“孙”,又根据“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给猴王起名叫“悟空”,从此以后美猴王就叫“孙悟空”了!(另外,这个“如”大概率不是如来的“如”)
作者赞道:【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需悟空】。
这个是化用了“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冥顽需悟空”,意思就是开天辟地之初产生的石猴具有先天之真性,打破愚昧就必须领悟大道,必须是我猴哥[滑稽]。可以看出《西游记》也从别的地方搬来了不少东西,很多人都说《封神演义》抄袭了《西游记》七十多首赞诗,其实按当时说法那叫“用典”,是很合法的,只是《封神》搬得比较生硬。
章回名: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就是心的根本,你感知到了万物,万物才会从心里流出;心性和灵根讲的其实差不多是一个东西,必须经过修行才能领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