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忆春〖四〗

皇后娘娘怀孕的消息并没有外露,平瑟在饮食起居上也格外用心起来。皇后总是说平瑟太紧张了!
平瑟说,娘娘,这是嫡子!
这般如临大敌,看来早殇的嫡公主——嘉徵帝姬的离世未必是意外。
皇后被平瑟啰嗦的也不随便动弹了,坐在榻上安心养胎。正是暮春三月的好时节,草长莺飞,我有心陪皇后在殿中解闷,娘娘却不愿拘着我。“御园里的花儿应当开了,你去看看吧!”皇后是真的疼我。“臣女告退。”我福了福身。皇后眉眼带笑:“去吧!小厨房在炖红豆薏仁粥 ,早些回来吃。”
娘娘怎么能这样温软这样亲近呢?她是皇后啊!她拥有仅次于皇上的权力,本可以在后宫为所欲为。但是她选择了这样安静温柔的活着……
御园风景如画,毕竟天子居所,一花一草皆不是凡品。我其实并不喜欢赏花,这些东西太娇艳也太脆弱。一旦风吹雨打,就满地残败。我也最不喜文人把女子比作娇花,美则美矣,终究羸弱不堪,一旦花期将过,无人垂怜,便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本是无心抚上花枝,不想一出神就用了劲,好好姚黄牡丹”就被我的折了下来,汁液沾染到指尖,我心生厌恶,抬手就要丢掉。
没想到皇上出现,正好看见我辣手摧花。
“臣女凌伯容参见皇上!”
“起来吧。”皇上面色是冷冷的,指着他身边眉目清朗的男子道:“这是云小侯爷。”
忠勇侯府的,皇后娘娘的侄子。
“云小侯爷安好。”
他定是知道殿选之事的,不大高兴的模样。
“臣女已经出来许久了,想是应该回清云殿了,娘娘身子不大爽利,臣女正好将这春景带回殿中。”皇上听到皇后不舒服就眉头微蹙,“回去告诉皇后,朕晚些同云侯一起去清云殿。”
我把皇上的话带给皇后,娘娘很是高兴,让厨房准备皇上和云侯爱吃的菜式。若不是平瑟拦着,皇后就要亲自下厨了。我挺好奇,忠勇侯府金尊玉贵的大小姐,怎么还会厨艺?平瑟去厨房盯着了,我就在殿中陪娘娘说话 。“娘娘请看,这是我从御园里带回来的姚黄牡丹,臣女替娘娘簪上吧!”
琉璃镜中,一美人端坐,眉眼温柔,鬓间一朵姚黄,亭亭玉立,光彩照人。
“娘娘,您太美了!”我夸赞道。
娘娘时时刻刻仪态万方,这会子少见的微微红了面颊!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想起自己待字闺中之时,不像现在这般温雅娴静,也曾和密友为伴,漫步山丘,嬉戏顽笑 采撷春花,簪于发髻,那时是何等的无忧无虑,鲜妍曼丽……
平瑟进来,“娘娘,皇上和小侯爷来了。”
皇后把花摘了,理了理发鬓,我上去扶着,平瑟随后。
她又是那个端庄的皇后了。
关于一些称呼知识,并不说明本文一定按此使用。历史上,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