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小龙比李连杰和成龙动作更快更实战更高效:从动画师角度进行的专业解析

作者:luoquansong 转自李小龙吧

大家好,我是一名动画师。
动画师这个行业,顾名思义,就是做动画的,再细分一点就是动作,你们看到的3D动画片,里面的动作都是我们这些苦逼的动画师一帧一帧K出来的。
个人从业快十年了吧,从国产低端TV动画到高端迪士尼动画都有参与制作,大概有做过五六十个项目了吧,最近的作品是总监央视播放的两部动画中国地区动画匹配开发(片名匿了吧,一个是英国BBC版权的,一个是俄罗斯的)
动画师这个行业还是很辛苦的,要成为优秀的动画师也不容易,除了项目,还要苦练。在外行眼里,中国动画都是渣。其实真正情况是,好的动画导演难找,单国内优秀的动画师是很多的,都在做国外的OEM项目。至少在我眼里,阿蒙这样的大神在多年前就不比老外差。
动画单价里面,带动作的价格是很高的,不管是算工时还是算单价,动作的价格都高于表演。所以动画师的盘符里面,永远都有各种打斗视频。
通常打斗动作的参考,个人主要参考演员最多的是李连杰,其次成龙。李小龙的倒是要少一些,只有做一些特殊镜头或者体现一些很有力度的打斗的时候,才会翻开他的视频看。平时参考得最多的,反而不是演员,而是一些格斗视频。
下面先说说这三个参考演员的一些用途差异吧。

李连杰:
POSE大师。不得不佩服徐克,他把武术的POSE美学在荧屏上进行了极度的放大,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摆位,都照顾到了剪影,对动画初学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李连杰在我看来简直是摆造型的绝对王子,双手的高低搭配、重心的控制,简直是完美。不管是静态的弧线还是动态的弧线,他处理得非常棒。一般做到游戏片头打斗,就默默地翻开黄飞鸿系列来找参考。

成龙:
个人比较喜欢他的警察系列。我个人在做一些跳跃、翻滚动作的时候,都经常翻看他的动作。不过好像是从10年开始吧,网上就可以找到大把大把的跑酷视频了,也就很少去翻他的视频了。


李小龙:
他的动作参考意义其实并不大,因为他的POSE太有个人标志性了。你随便找张李小龙的图片,处理成黑白图,也能一眼就看出他是谁。不过在做一些很拟真的打斗项目时,就得翻来看了。以前老外的动作都是抡拳头打人,也就是因为他,才加入了很多漂亮的剪影进去。
当然,其他甄子丹、吴京等等演员的动作参考,也是有参考用到的。杀破狼系列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巷战,绝对是动画师福利,各种技术动作都有。
在茫茫的视频参考里面,李小龙的动作,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和其他人差异巨大,和大家分享一下。

1:预备
动画常用的预备有两种,一种是反向预备,一种就是正向预备。
通常我们做打人的动作,就是需要做反向预备的,这样才能体现力度。理查德威廉姆斯的文章里有详细的阐述。如果没有预备,动作看上去就很假,预备能形成摆锤的效果,放大力度。
李小龙的打斗,预备动作相对来说,很多时候却是正向预备。同样的24帧率视频里,李连杰的预备就处理得很明显,是常规的武术预备,看起来漂亮。
李连杰挥拳打人,一般有3-5帧反向预备动作,然后2帧拳头到达目标点。成龙的一般也是3-5帧左右。
李小龙的预备帧有0-2帧的正向或者1帧的反向预备,1帧到达目标点。
假定李连杰+成龙VS李小龙,结果就是前二者预备刚刚结束的时候,后者就已经完成分别击打到位。(为道塾注:可以参考洪金宝VS李小龙,洪金宝刚抬起脚,已被李小龙爆头。纯为实战而练的格斗技术,和表演性的武术技术,细节差异极大,而这直接决定了实战中的实用性差别)
如果逐帧看,李小龙对预备动作进行了一些处理:
一是身体随时处于收缩状态,发力的时候就只需要攻击不需要预备;
二是他的挥拳很多时候都是从盆骨转动开始的,扭动带动手臂;
三是他对预备动作进行了隐匿使得对方不易发现,典型的就是他的跳跃步法,通过双脚进行重心前后挪动,重心反复在进行下降上抬,攻击时间总是在重心下降后起来的那一帧。
当然不排除因为他所在的年代比较老,摄像机或者数据有失帧现象。现在的摄像机,连子弹发射瞬间都可以捕捉。

2:中间帧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是剪辑技术的进步。
在李小龙的视频里,很少或者机会没有抽帧处理的,他的动作从预备开始到目标,通常是1-2帧,甚至包含了预备只有2帧。这一是因为那时候可能技术限制抽帧不易,又或者是他本身速度快不需要抽帧。基本上他出拳的中间帧,都只有1帧左右。
不过有趣的是,他在打击木板、沙袋、或者凭空打击的时候,经常是1帧中间帧,反而打人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用了2-3帧。这可能是为了在表演的时候要保护对位演员。
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他的脚的中间帧基本上都要比手多一帧,也就是说还是拳头更厉害一些。
早期没有抽取中间帧技术的时候,使用的是整体快进打到压缩帧率的方法,李连杰的电影用得最明显。通过快进了的方式,可以打到2帧中间帧。

现在的武打戏,反而进行了刻意的放慢,比如最新的那部小鲜肉射雕英雄传。因为如果速度快了,要编排很多武术动作进来,会增加制作成本。不过个人很不喜欢这种经常的节奏顿卡武打戏,可能外行看不出来,做我们这个行业的,节奏不打到点上的片子,看着就特别难受,有一种想给它修改一下关键帧的冲动。
正常人类或者大部分人类的反应速度差不多在0.1S,按1S等于24帧率来算,在2.4帧你才能反应到对方攻击了,如果是预备和中间帧加起来一共是李连杰和成龙这样的“武术高手”,一共3+3=6帧,那么你有4帧时间来闪避。
如果是李小龙这样的中间帧速度出拳,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还没发现或者刚刚发现,就已经打到你头上了。专业的拳击手出拳,速度快的差不多在0.2S左右,最快的据说有0.18S的,不过我没找到过那视频。
所以李小龙的动作参考意义有时候并不大,因为太快了,逐帧看,你也就能看到1-2帧中间帧,不如看一些高清的,编码在30帧率的拳击视频。
3:节奏
节奏=时间+间距,这个是动画基本原理里最基本的存在。
扩大节奏到整段表演,同样的也是李连杰的节奏感最好,一段打斗动作,他对节奏快慢停的处理是很到位的,所谓的抑扬顿挫,真是没得挑。
李小龙的动作节奏其实处理得并不是很恰当,节奏感很原始(其实,李小龙更多体现的真实实战格斗的节奏,而不是纯电影武打的节奏,为道塾编者注),这是因为他作为开创者,对于节奏美感这一块,还没有进行加工,更多的是在展现他的武术理念,而到了徐克这一代导演,已经意识到功夫片不只是去表现个人打斗有多狠了,对于美学进行了处理。
4: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演技的体现,优秀的动画师都能当个演员,因为每天都在对角色进行表演,达到导演要求。
相对演员这个群体来说,功夫演员的演技都不咋样,但成龙的是个例外,他的面部表情表达比较到位。如果这三位进行对比,李小龙的面部表情最差。很多时候,他都是在本色出演,不是贬低,因为那个时候整体的演技水平都在那个线上。个人觉得面部表情最丰富的莫过于金凯瑞,这家伙的橡皮脸简直是绝无仅有。
作为一个电影,能不靠丰富的面部表情吃饭,我能想到的只有《上帝也疯狂》这样的牛片了吧。

最后,补充一下。
同样的年代,同样的武术片子,不管你找哪位的作品来和李小龙对比,你都不得不佩服这个牛得一塌糊涂的人。
以精武门为例,翻看李连杰的、甄子丹的,你会发现,后来人只有通过快进压缩处理,甚至快进到离谱,才能达到他那样的速度和力度。
我记得在猛龙过江里面,那个可怜的配角,被他一脚踢飞出去几米的动作,反复观看,都看不出吊威亚拖拽迹象,难道真是一脚踹出去的吗?我都怀疑自己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