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井巷子

芳井巷子
斗转星移,一遍又一遍。有似T台上急如风雨的走步,留下的那抹色彩却不是时尚,是陈年的芳井巷子。
芳井巷子位于灌阳县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是以芳井为中心四散开来的、错综复杂的巷道总称,分为北巷、南巷、上巷、下巷。
北巷,有四房堂屋、夏之荷塘。四房堂屋藏着村里独一无二的双天井结构,两个堂屋用一道木质中门隔开。走进老屋,时光仿佛在石磨子里溢出了豆浆的清香。离老屋不远,一条大水沟冲到了夏之荷塘,在那里,请虔诚地品读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与北巷对出,南巷呈现的是小学、湾湖和虎山。曾几何时,小学的三棵古树,参天傲立,堪称一景。而今,醉人的是国旗飘扬,朗朗书声依旧。小学前面的坡底即是南巷的尽头——虎山之下,湾湖水边;两处泉眼,一潭涟漪。在这里,你稍坐一下,便是快意人生。
上巷和下巷咧,前者高,在东,后者低,在西,故也可唤作东西巷子。如今的上下巷长长了很多,我们只截取老的一段说说。
上巷是醇正的。虽然青石板的记忆隐没在了水泥之下,巷子还是巷子,拐角、上坡一个不少。青苔依恋着青砖,水沟伴随着巷子,阳光们似乎少了些许往日的烟火。
不过,喜的是梯子岭的厢房建筑完好且有人居住。喜欢古建筑的朋友,可以探寻一下当地徽派建筑的典型山居样式:格局讲究变通,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大门极具装饰。你看这家门匾里“千秋苏院”四字,即便是后来又手描的,也无不蕴含着那时的墨香。大门进去挡住视线是影壁中门,平时合上,大事打开,能纳吉阻煞。影壁后面是四水归堂的天井,天井中央有一个方石镶拼的长方形大岛台,岛台四周的水沟外围是石头过道,整个天井相当于一个“回”字。天井两边是前厢房,后面是堂屋,堂屋之后是横厢房。后厢房和旁门分居堂屋左右,有的天井厢房还开有后门。屋内的立柱和隔墙全由原木打造,窗户雕有花格和图案。眼前的这座建筑还有一个巨石垒砌的大门平台,想必梯子岭的雅称与此有关。
心由巷走,漫步上岭的巷弄,也许就会遇见后龙山的巷子主人。他会很热情地喊你进屋坐坐,煮杯他们常喝不厌的苦茶待你。你若是归来的熟人,在苦茶之前一定先上一杯甜甜的苦茶,接着会与你家长里短的土话对白。讲土话,当地说成“哇挑才”。多年之前就有广西师范大学的学者专门考察研究,现在可以达到著书传播的程度。
上巷的未来,如果有戏,定用一场宅首土话对白。
下巷是热闹的。一所老学校,一个大塘边,撑起了儿童的打闹,老人的闲聊。老学校,燕子们成群地落在电线上,开个大会;大塘里,鱼儿们始终放大着瞳孔,好奇走进走出的主人和客人。他们或是亲朋好友,或是下乡干部、老师,或是商人、学者,或是科学家、艺术家,抑或是妖魔鬼怪。
下巷热闹,缘于汇集了众多的公共设施。除此之外,它还保留几块见证往事的青石碑刻。其中,两块是修路修塘的功德碑,一块是蒋达堂祖碑。要说最具价值的是《永远之记》碑刻,它上面的主要内容纪录了一起清代司法案件卷宗,对清代在民间的司法研究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至少触及到了县府两级的越诉制度。况且,碑刻对村的地理、历史也颇具价值。秀才蒋生文,重地十字地,这些都是重要的人物及地名。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芳井。这口养育村民并书写了村族史的源泉,芳井巷子由她而生,历经七百年风雨阳光,故事仍在继续。但故事不单单仅限于此,巷子延伸出去的山路,很长,…还有桂北游击队的红色和许多风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