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的地域特色
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过:“父母在,不远游”
下句是“游必有方”,不知大家熟悉吗。
有些事情,可能我们也都关注了一半就没了下文,就像不知道“游必有方”那样。
关于地域h,大家都了解,动不动就丢出地域h的标签,于是讨论到此结束了。
类似的无法深入研讨学习的还有中国传统命理术数,西方占星这些学问,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这些学问不见容于目前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本来公开的学问随着新时代的进程渐渐凋零萎靡,成了一种小众的神秘的学问,如同中医,原先村中妇人都知晓的那些简单治疗方法和食物禁忌以及草药功效,现在除了湿气盛行的广东还有人传承,中医已经行将入墓。
事实上,那些被我们有意排挤抛弃的学问思想,并非一无是处。如同孔孟思想,国学底子深厚的人,器宇肚量谈吐思想都非等闲之辈,我们不可以简单的以贴标签的形式消灭思考和讨论,这样是愚蠢和毁灭性的文化割裂。
那些需要受控的思想研究,不应该被打倒,而只需要加以监管控制,如同监管盐烟和金融,私人不可以做,就交给国家来做,而非全面打击,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被允许去研究。
其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君在长江尾,我在长江头”,这些一衣带水的种族缘分和文化渊源,甚至气候地理都深刻影响着一个个地区人民的价值观和喜恶,群体内互相辐射,造就每个地区每种性情,这是不可否认,也不能因为一句“地域h”就可以轻易打发的。
有些事情不该宣扬,但不代表可以不去正视,不然的话就是一种瞎和盲。
可能目前的高校里没有关于地域性格的研究,期待若干时间内,这样的研究也能大大方方,不受无谓攻击的摆上讲台来分享。
这不单是一门学问,从社会/心理/经济/环境/气候/地理/历史/人文等等诸多方面来说,都是一门庞大繁复可长期持续研究的重要学科大类。
过去没有重视,现在研究起来也不晚,但不能再以地域h来打发研究者的积极和热爱了,不然太对不起古代那些众多的大数据先贤们的努力和总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