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1月4日,非洲蝗灾再次肆虐,大量幼蝗出洞,为何我国少有蝗灾?

2020-11-29 00:06 作者:天下十三洲  | 我要投稿

从我国古代一直延伸到今天,水灾、旱灾及蝗灾一直是人们要面对的最严重的三种自然灾害。虽然我国很少出现爆发蝗灾的新闻,但是直至今天,完全的消灭蝗灾还是无法做到的。我国传统的治蝗灾手段就是捕捉成虫,不如捕捉幼蝗,而捕捉幼蝗又不如到蝗虫繁殖地挖卵。

顾名思义,挖蝗虫卵就是把土地重新耕一边,把蝗虫深埋在地下的卵全部翻出来。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发现通过挖卵耕地确实可以减少一些蝗虫的数量,但是却不能减少蝗虫出现的规模与面积。这反而加大了我们防蝗灾治蝗灾的难度,所以农业部立马叫停了这种耕地挖卵的防蝗做法。

现如今我们主要是针对2到3龄的幼年蝗虫进行消灭,如果等到蝗虫长出了翅膀,到那时它们可以迁移飞翔,任何办法,都无法遏制住蝗虫带来的危害,所以蝗虫是否能飞,就作为治蝗的转折点。

可能有人对今年年初出现在南非,南亚及中东等地的特大蝗灾还印象深刻,这些蝗虫肆虐的区域寸草不生,粮食绝产,就连动物的尸体都被吃得精光。浩浩荡荡的蝗虫群可以多达几千亿只个体。后来因为雨季的来临及各个国家的大力防治才有效的遏制住蝗灾,没有继续蔓延下去。

但是让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4天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外发布消息,非洲索马里一带的沙漠蝗虫灾害又一次爆发。这一次的爆发将有可能再次威胁到当地的粮食作物供应。

回想今年年初,非洲蝗虫灾害的情景历历在目,防灾监控人员通过卫星地图,可以看到一个长达70千米,宽40千米的区域中,出现黑压压的蝗虫,肆虐的蝗虫啃食了当地的粮食,使得当地农作物完全绝收,威胁了几百万人的粮食安全。

如今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4月中旬的时候在肯尼亚的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科研人员发现此地的蝗虫已经达到了成虫的阶段。并可以进行繁殖,那么就很有可能再次形成蝗灾,威胁当地粮食作物。科学家们再次通过调查发现,索马里中部和埃塞俄比亚等地的蝗虫卵正在大规模的孵化。

当地的地表上出现了许多还没有长翅膀的幼年蝗虫。科学家们估计在经过一个多月,蝗虫通过散居到群居方式的转变,长出翅膀的时候,它们将具备迁徙飞翔的能力,蝗灾将再度来临。

如今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有2600万人面临着粮食供应不足的压力,而这次蝗虫灾害再一次的爆发,将有很多人都无法应对粮食不足的问题,所以现阶段需要非洲各国拿出应对蝗灾的应对办法。

这次在非洲形成了蝗灾,主要是沙漠蝗虫,它们是具有一种飞翔侵袭能力的蝗虫。那么为什么在我国近些年却少有蝗灾的报导呢?其中一点,非洲肆虐的蝗虫和我国的蝗虫种类不同,非洲的蝗虫为沙漠蝗虫,我国的蝗虫主要为东亚飞蝗。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要得益于我国的强效治蝗办法。我国的农业部植物保护司对蝗灾高度重视,从广大人民群众到各级部门一经发现蝗灾就立即消灭,确定了一定要“打早,打小和打了”的方针,还建立了许多责任制和联防机制,尽早的发现蝗灾的趋向动态。

其次,各地派出农业部的各方专家去考察蝗虫的产卵地。推广农药和机械治理蝗灾,并且从根本上治理蝗虫的滋生地。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兴修水利,加大良田的面积。改善蝗灾区域农作物的种类,种植棉花等作物,使蝗虫不少吃甚至不吃。

无论是沙漠蝗虫还是东亚飞蝗,它们都有两种生存状态,主要是散居型和群居型。散居型的蝗虫可以产生蝗醇,从而使散居型的蝗虫转变为可以飞翔和转移的群居性蝗虫。转变后它们从形态,颜色都发生了变化,并且群居型的蝗虫,可以产生苯乙腈。

而苯乙腈这种物质非常刺激难闻,鸟闻到这种物质,就不会愿意吃了,如果鸟类继续攻击蝗虫,它们还会把苯乙腈变为氢氰酸。会直接导致鸟类腹泻腹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散居型的蝗虫对于鸟类家禽都愿意吃,而群居型的蝗虫,鸟类就不愿意吃了,所以根治蝗虫必须在幼年蝗虫不会飞的时候,进行治理。



11月4日,非洲蝗灾再次肆虐,大量幼蝗出洞,为何我国少有蝗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