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人的体力还重要吗?
有人说,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人的体力已经早已不再是主导因素了。也有人说,再怎么打仗,只要还是人的战争(不包括未来的智能AI之间的战争),对垒双方还是人类,自然需要良好的体能。那么,到底我们还需不需要良好的体能呢?如果需要,我们该如何怎么训练军人的体能呢?今天,我们就从一个中国人人人都知道的“武装五公里”开始,聊聊一百年机械化步兵发展中人的体能要求的变迁。

徒步部队的体能需求——历史悠久的“武装五公里”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当过兵的朋友,一定对我军历史悠久的“武装五公里”非常熟悉。在中国的训练标准中,要求士兵必须在26分钟内完成这个科目,否则即为不合格。在历史上,1964年大比武中,曾有人创下15分40秒的全国记录,迄今未被打破。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保留这个历史悠久的训练科目呢?
它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一战时代。

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指挥官们大多经历过北伐战争,像朱德总司令还经历过护国运动,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训练一直有着北洋时代的学习德国的遗风,而当年德国人教授给中国人的作战技能,就和当年他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步兵战术基本一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是徒步步兵和骑兵构成的部队,这就需要士兵用自己的双腿奔赴战场。在那个缺乏现代医疗手段和科学的食物配给的时代,长途徒步奔袭必然会给军队带来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有的部队甚至需要徒步行军数百公里才能从内地的集合地点来到战场之上,如果没有铁路可用,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花费半个多月才能走到战场,体能早已提前耗尽。

与此同时,经历了甲午战争、镇压义和团和日俄战争洗礼的重机枪和野战炮也广泛列装于欧洲各国。因此,经过了疲劳的长期徒步行军,又在战壕里担惊受怕度过每一天的士兵们,在跨出战壕冲击后,在踏入对方射程之时必然遭遇对方密集的火力齐射。饥饿,疾病,疲劳和敌人的枪弹,让各国步兵在敌方重机枪、野战炮、地雷阵、毒气弹下伤亡惨重。索姆河战役第一天英法联军就有六万多人伤亡,打破了坎尼会战和博罗金诺战役的单日伤亡记录。这样一来,步兵们能否安全通过敌方的火力网,就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由于一战时代航空侦察还不普及,无线通信也非常不可靠,因此部队在遭受敌人进攻时,必须得炮手看到目标才会发射炮弹。由于地球是圆的,在欧洲平原地形环境里,一个高度约为6米的瞭望塔能够看到的目标不会超过6公里,而如果只是一个骑马的侦察兵(头顶距离地面约2.5米),他能看到的距离不过3公里。因此,在那个时代,防守方通过前线隐蔽观察哨和主阵地瞭望塔,最多只能看到5公里内的敌军,而进攻方也利用这一点,在发动战斗的前夜隐蔽机动到敌方5公里的边界线上待命,等候总攻命令下达,然后便冲向敌军。

同时,由于当时通讯不良,指挥层级较多,前线发现敌人后,通过传令兵逐级上报,最快也得20分钟让炮兵和重机枪做好发射准备,这样一来,在敌方对我方开火之前,就是我方士兵拉近距离的最好时间。而要让士兵背负沉重的步枪和手榴弹冲过这片即将变成地狱的战场的手段,莫不是让士兵们在和平年代就习惯五公里的越野跑步。而体能良好的士兵,也会大幅提高上文长途行军的效果。这就是五公里越野跑诞生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承至今的历史原因。

但是,人的双腿毕竟跑不过超音速的炮弹,而士兵们的棉袄也不是抵挡枪弹、炮弹破片和毒气弹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沿用了三千年的大规模的步兵冲锋战术,终于在现代的钢铁和火药的威力下烟消云散,人们必须找到新的手段,让步兵得以跨越这“不可逾越之壁”。因此,用现代的内燃机车辆安全的运输士兵,便成为了20世纪以来一致的建军方向。

机械化时代的变革——200米及400米障碍跑

自从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法国人率先将出租汽车用于调动部队开始,利用内燃机汽车调动士兵便成了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不过,单纯把步兵拉到战场卸载只能降低长途跋涉时的体能消耗,并不能够提升他们冲击敌方防线时的生存系数。因此,开发一款能够支援士兵们突破敌方火力封锁的装甲车辆,便成了一百年来各个国家军备部门的持久追求。

经过近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各国机动化步兵从单纯的“机械代步”、“步坦协同”,发展成“步兵乘车作战”,再到“步兵下车协同作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本人在上一篇已经简要介绍过这段历史。在这里,我们就稍微回顾一下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苏,德,英,法等主要强国都开始了自己的机械化建军更新换代。在战争爆发之初,绝大多数国家还只是用卡车运输步兵,在战斗前将步兵卸载在对方火炮射程之外(通常也是5公里,所以对于摩托化时代的中国来说,5公里越野仍然是必要的技能),然后步兵跟随坦克发动冲锋。这样的部队就被称之为“摩托化部队”,简而言之,他们只是乘车代步,节约了徒步走向战场的体能和时间。但是,当士兵们跨入敌方射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能够受到己方的保护,必须要独力冲破敌人的封锁。而对方的远程火炮也会采用“炮火遮断”战术,用密集的火炮弹雨将敌方突击矛头的装甲部队和跟进的步兵切断,从而孤立并歼灭闯入阵地的敌方装甲部队。因此面对这个环境,德国人首先提出了“装甲掷弹兵”的概念。
以如今的标准看,只配备SDKFZ 251装甲输送车(还没有顶盖)的装甲掷弹兵只算得上摩托化部队,但在它诞生之初,它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步兵从此可以坐在装甲载具里通过最危险的地域了。由于SDKFZ 251有着钢制装甲,采用越野能力优于卡车的半履带底盘,能够让步兵跟随坦克进攻时得以避免被对方遮断射击的火炮弹片击伤,也可以免疫大部分7.92以下火力的射击(当时尚不流行对地射击的12.7以上机关枪),这样一来,装甲掷弹兵就可以在敌方阵地跟前下车作战。同时,SDKFZ 251比起无武装的卡车,还配备了一挺MG34机枪作为车载火力,这意味着乘坐它的装甲掷弹兵下车后,仍然能够得到它持续的火力压制支持。这样一来,装甲掷弹兵在得到装甲输送车、突击炮和坦克的支援后,就可以有效突破缺乏重型反坦克火力和坦克力量的敌方战壕防线,从而让德国人的“装甲矛头”顺利刺穿敌方防线,为后继部队打开通道。这一个革命性的技战术创新,就是让德国人能够在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中占尽先机的主要手段。
在二战之后,机动化步兵发展迅猛。在1965年,苏联又推出了一个划时代武器——BMP-1步兵战车.从这一款武器诞生开始,机动化步兵迎来了真正的高峰,即一般人所谓的“机械化步兵”时代。

BMP1之所以是一款革命性的武器,和它的技术特点和技战术配合密切相关。首先,BMP-1自身火力比起以往的BTR-60,M113有了本质性的提升,从只有高射机枪进化到了73mm低膛压火炮+7.62并列机枪+反坦克导弹,而且车身在具备三防、无准备浮渡能力的同时,车身还开了多个射击孔,可以让战士乘车时对外扫射敌人,这让机动化步兵的作战手段更加多元,从SDKFZ 251时代的下车作战为主变成了乘车作战,让整体突破的速度更加快速而安全,这对于核战争下的全面沾染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BMP1自身就配备了能够打击装甲车的反坦克导弹和打击地堡的73mm低压炮,BMP-1无需人员下车即可像一辆小坦克一样独立作战,大大提升了适合战场的范围。


虽然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极大降低了步兵通过死亡区域的危险系数,但是不代表它能够代替步兵完成所有的任务。因此,步兵战车会在进入我方突击步枪射程的情况下,释放出里面的步兵参与最后的突击。考虑到突击步枪有效射程在400米以内,所以这一阶段,步兵的体能训练重点便从耐力转为了短距离的障碍突击。

由于越接近敌方防线,敌方的火力密度和障碍物密度也越强,所以不但要求步兵拥有良好的体能,还需要敏捷、灵活的身体,还有机警的头脑。士兵们需要在班长指挥下,快速识别前方区域的危险程度,挑选出最安全的路径发动突击,以突破敌方的重重封锁。所以,目前各国普遍练习的200-400米障碍跑,包括了矮墙、堑壕、梅花桩(指代雷阵)、绳网、高桩铁丝网等一系列障碍,这就是战场上最常见的设置于阵地面前的障碍群。只有在和平年代练就了这些技能,才会在战场上面对这些布满尖刺和地雷的障碍物时不会感到望洋兴叹。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不仅要体能好,脑子也要变得更好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骤然加速。以往只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单兵电脑,团队无线指挥系统,正随着电子设备普及化而成为现实。

在今年军武零距离《数字化合成旅》一期中,中国军方公开了新的中型合成旅的一部分新服役的数字化平台。除了先进的侦察车,11式装甲突击车外,另一个细节也让本人尤为关注。在本期视频里,主持人吴杰乘坐08式步兵战车进入战场,随着班长一声令下,主持人和两名战士组成的三人火力组立即下车作战,然后再快速一步登车返回车辆,并随着战车开赴下一个目标。



看似简单的指挥协调,其实暗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车长在车内是可以实时指挥下车的步兵战斗小组的。同时,步兵战斗小组也有信息装备可以随时告知车辆作战态势,促使班长做出判断是继续让士兵下车作战,还是立即撤回车内开赴下一个目标。而这一来,不仅需要战士们拥有良好的体能,良好的敏捷,更需要有快速反应的大脑。
有很多人认为在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是“轻体力劳动”,但是事实上,在极端要求精确性和时效性的场合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也是一个困难的工作。由于当代指挥人员要记住的东西远比几十年前多得多,加上现在的装甲步兵步兵班和战车的配合日趋紧密,这要求最基层的指挥员,乃至于火力组组长都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寻找路线,搜索目标,击毁目标,返回战车。这就要求在和平时代的训练中,不但要练就“一步登车”的矫健身姿,更得练就能够快速思考的大脑,将大量的作战内容牢记心中,战场上才能够驾轻就熟,良好指挥团队的配合及与上级的沟通。

结语 战争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的要素
古往今来,战争的技术手段一直在演进,但是战争的主体——人类并未改变。就算是到了未来战争,有着强大的AI的机器人替代了人类成为了战争的主力军,其战斗的意义也是为了它们所归属的人类文明的利益。因此,只要人类还是地球的主宰者,战争的本质仍然是人和人的较量,而人和人的对抗中,永远脱离不了体能这一最基本的能力。别忘了,大脑每天消耗掉我们肝糖原的75%,占用了20%的氧气消耗,在全力思索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每分钟就要消耗1.5卡路里——而人步行每分钟是4卡路里,而且大脑是不能“停机”的,所以苦思冥想的前提假设也是要有良好的体能储备。
所以,锻炼好身体,才是一切奋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