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在正式讲解王维的山水诗之前,叶先生先为我们理清了五言绝句按照风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 乐府绝句
借用乐府诗题模仿乐府风格而写的五言小诗,如李白的《玉阶怨》。这个乐府诗题本来是写闺怨的,李白就以这个诗题为题目,并模仿它的风格写了一首闺阁女子哀怨的诗。这样的绝句,就称为乐府绝句。
② 律体绝句
律体绝句的平仄声调与律诗相同,它有固定的格律,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王维的《相思》,就是一首律体绝句。
③ 古体绝句
首先要记住近体的格律诗一定要押平声韵,其次判断平仄,是否符合两种范式。接下来要讲的王维的《栾家濑》就是一首古体绝句。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这一首诗押马韵,属仄声韵,同时平仄也不符合上述的两种范式。所以这是一首古体绝句,而非律体绝句。
“濑”是水石相击之处,所以这首诗应是描写水石相击之状的。
“飒飒”是风雨之声,这里是说当秋雨飒沓而至时,水流从山石间哗啦啦地流下来。“浅浅”是说此处水浅,一般越是浅水从石上流下来,水石相击的声音就越大。此处调动视觉与听觉来描绘所见之景,且后句“跳波自相溅”能让人想象到冲击到山石上的水珠跳了起来,这里的水珠跳到那里、那里的水珠跳到这里,似乎乐在其中。而白鹭也被跳动的水珠惊起,展翅冲天,盘旋一圈后又重新落下。
叶先生评价这首诗写的是静态中的动态,是大自然生命本身的一种活动,王维的妙处就在于他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动态之中的人心之动。没有喜怒哀乐,却实在感受了此番景象下的人心之动。要说相似的话,大概就是芭蕉那首广为人知的俳句:“青蛙跃入古池中,扑通一声”,它于自然常见之景中捕捉到的是一瞬间的人心之动,带着几分闲寂之美。能够表现这种精微之美,达到微妙之境的是王维的独特成就。
在王维以前,汉魏六朝人写山水诗是从山水自然过渡到哲理,唐朝人写山水诗从山水自然过渡到感情;而王维是把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自然写出生命来。在这里,叶先生提出像王维《辋川集》这样的小诗,是他艺术家的手眼与禅理的妙悟的结合。
宋朝的严羽最早提出“妙悟说”,他在《沧浪诗话》中说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它主张顿悟,或许是听到某一句话,或许是看到的某一个动作,总之是遇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刹那之间引起了人内心的一动,恍然对佛法有了豁然开朗的觉悟,这就是“妙悟”。严羽以禅喻诗,《沧浪诗话》开篇即言:“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诗之道亦在妙悟”,但他又说到“悟有浅深”、“汉魏尚矣,不假悟也”,此番言语之间亦有矛盾之处,该作何解?
叶先生认为,诗歌贵在感发,而将这种感发传达出来的有几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意象的结合,将内在感悟与外在形象结合;另一种是像汉魏古诗那样,用句法的结构与叙写的口吻传达感发。
所以在叶先生看来,严羽认为汉魏与盛唐的诗都能传达处一种感发的力量,都是好诗,但是二者传达感发的方式不同:盛唐诗借助景物,汉魏诗借助于叙述的口吻与句法的结构。
叶先生认为严羽的表述不甚明了,一会儿提个“禅”、一会儿又说个“妙悟”,致使后人对其本意产生了误解,比如清代的王渔洋。严羽所讲的诗歌是包含了几种不同风格的诗歌,而王渔洋却将范围缩小至五言诗(“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但其言并无不可取之处,“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妙谛微言,写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这是说王维、裴迪的绝句有这样一种禅理的妙悟,王维的《栾家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水珠飞溅,白鹭惊起,与你何干?但你在看向那飞溅交舞的水珠,看向那飞向灰蒙飘雨的天空盘旋一圈复又落下的那一抹白色时,心中忽有一动,说不清是悲是喜,就像是原本平静的水面之上泛起了一圈涟漪。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