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戎胡都 名副其实
发现某地人有个特点,那就是自己的“美名”总爱往别人身上安。比如自己那地方生产小偷,还经常跨省作案,却把这种见不得光的事情安在别人头上。说你是千年陪都,又不是没依据,你承认就完了呗。陪都丢脸吗?你非但不承认,反而还要拉踩别人,反咬一口。这就恰好反应了某地撒泼驴打滚的民风。当年抢不到蒸馍也是这样。 典型案例:
九戎故里是陕西?天大地大,没有你的嘴大。长了张嘴就会喷了 空口无凭,直接上证据: 《左传 杜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雒水之间者。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河南)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河南,匈奴种也”。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芮芮、河南,同出胡种。”
公元前638年,秦晋又将犬戎迁到洛阳,与洛阳当地的九戎组建陆浑戎国。百年后,晋国灭陆浑戎国,这些九戎和犬戎就融合在了当洛阳地人中。央视考古纪录片《陆浑戎寻踪》《陆浑戎探秘》讲的很清楚。 周朝和秦朝与戎狄混战,世代为敌,反倒是到了洛阳同化了,怎么同化?用脚趾头都知道———通婚 犬戎怎么可能是陕西呢?犬戎出现在周朝,而西安当时叫镐京,是西周的首都。 而犬戎是盘踞在陕甘宁边界的少数民族, 他们属于游牧民族一般不会建都的。 不过要说犬戎最后成了哪里人?那非洛阳莫属。 西周废太子宜臼联合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镐京,因弑父篡位,得不到周王室支持,于是废太子宜臼逃到陪都洛阳,成为周平王,开始与镐京的周携王两王并立,而犬戎在攻入西周首都镐京后抢掠一番便撤回陕甘宁边界。后被秦国赶到敦煌一带。 公元前638年,秦晋又将犬戎强行迁到洛阳,与洛阳当地九支戎狄组建陆浑戎国,所以说犬戎故都是洛阳。 百年后,晋国灭陆浑戎国,国灭后,犬戎人一部分迁到河南嵩县定居融合,而更多的犬戎人则留在洛阳,融合在了洛阳人中。前几年在洛阳发现的徐阳墓就是犬戎国王的墓地,出土犬戎的天子驾六。 央视考古纪录片《陆浑戎寻踪》《陆浑戎探秘》讲的非常清楚。 所以说犬戎最后都成了洛阳人。 至今洛阳的陆浑水库、陆浑镇都是纪念这份荣耀。 四战之地的洛阳,自古就是各民族各势力融合争战之地,古代的洛阳汉人早已在“中原人几次衣冠南渡”后十不存一了,如今的洛阳人基本都是各民族融合的结果。鲜卑人、犬戎人的血统占洛阳南大多数。近现代更是发大水十室九空 陕西以秦人和周人著称,反倒是犬戎被秦人赶跑后在洛阳繁衍生息至今,某地人居然还动用自己祖宗来拉踩陕西,实属可笑 洛阳是“九戎之都”,陆浑戎是犬戎之一,陆浑戎在洛阳建立过国家,如今不仅在洛阳发现了大量的陆浑戎墓,更为奇特的是还挖掘出天子等级的“戎王驾六”,陆浑关、陆浑镇、陆浑村、陆浑山、陆浑水库等地名在洛阳层出不穷。陆浑老汤流传至今,仍然是洛阳人的最爱,有人认为饮汤是为了思祖,此说并非没有道理 河南饥民逃荒的方向,大多数人是从洛阳出发,沿陇海线向西进入陕西;另有一部分南下逃往湖北;还有一部分北上进入抗日边区;极少数人向东进入日占区。 以前看过一篇河南人写的这方面报道,湖北当时大概也安置了20万左右旳逃荒河南人。这是当时设置在湖北的救助点,有记录的救助河南灾民人数。 说民国十八年陕西饥荒逃往河南很多,当时民国十八年是北方八个省一起大旱,陇海线没通陕西,陕西逃往河南的有多少人呢,往大了说有没有10万人,我查阅资料民国十八年年关中大旱很多人逃往陕南地区,而1942年河南旱灾抗战时期顺着陇海铁路逃往陕西多达300万人,在西安有道北河南人聚集区,宝鸡,铜川类似河南人聚集区也有,相反在河南哪个市有与民国十八年有关的陕西人聚集区,说什么抗战河南替陕西挡,你咋不说山东替河南挡,陕西抗战时期周围有黄河道没沦陷,出兵比例全国第一,不存在谁替谁挡,看过刘镇云《温故1942》豫西人武装缴械国军同胞,替日本人开路,直到现在,洛阳籍作家阎连科忘不了当时日本糖果,近20年河南为了发展经济,不惜造出假历史,新郑兽医站养鸡场改造黄帝故里,陕豫矛盾从此诞生,什么玉皇大帝故里实在可笑,现在又在编故事反咬陕西一口说陕西不懂感恩,我求求河南人了,天大地大离开陕西吧,陕西对河南太包容了,西交大河南招生人数倾斜,多少河南人为了孩子考大学落户西安,有没有河南人在陕西找工作地域歧视?省外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太多不招河南人 上世纪上半叶,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其中蒋冯阎大战的主要战场就在河南,抗战时期,河南人民也遭受了巨大灾难。人们纷纷背井离乡,携儿带女,四处逃命。尤其遇到灾荒之年,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他们逃难的主要目的地是陕西西安等地。因为当时,陕西的政局比较平稳,物产丰富,人口较少。 但到了抗战初期,黄河花园口被扒开后情况就更加恶劣了,逃难的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拖儿带女向西涌动着。他们的主要路线是沿着陇海铁路向西走。因为这样不会迷路。沿途死伤无数,惨不忍睹。家庭崩溃了,社会关系瓦解了。人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活着和逃命。当时,西安的人口只有约四十万,容纳不了这滚滚而来的难民潮。他们就分散到附近地区,如渭南,宝鸡,蔡家坡,铜川,韩城和铁路沿线等地。有的还去了甘肃,甚至新疆。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陕西地势高,而且有潼关天险,易守难攻,小日本不容易打过来,而且陕西人热情好客,在唐朝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帝都,和河南文风习俗相近,还有就是陕西人团结一致,所以河南人就选择了陕西为逃难地点。而且北南东都去不了或者不愿去,那也只能去西边的陕西了。 我认为河南大饥荒的主要原因还是国民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层层瞒报、救援迟缓等原因,导致人呢灾害面前无能为力。而陕西人则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河南人,也能看出天下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中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