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夏菜已上市,如果用它出题该怎么答?
作者 石榴子石 | 排版 杳杳
蔬菜,大部分喜光热喜湿,所以南方的蔬菜品种比较多。但通过温室大棚,水肥控制等技术,我国北方的蔬菜种植发展得非常好,尤其是山东。
高原,在印象中并不是我国蔬菜的主产地,但南方超市里出现的“高原夏菜”又是什么呢?考题中遇上该怎么办?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都在今天的文章里。

01
什么是高原夏菜?
高原夏菜,指夏季在高原上种植的蔬菜。由于所在地区海拔高,气候偏干冷,又称冷凉蔬菜。
这个大家族里有菜花、甘蓝、大白菜、西兰花、洋葱、娃娃菜等多个成员,它们多种植在海拔1500m以上,最适宜的温度范围约为17-25℃。

为什么喜光热的蔬菜能在干冷的高原上茁壮成长,这就要从高原夏菜的种植历史说起。
靠天吃饭
上世纪70-80年代,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农民尝试在靠近水源的平地上种植蔬菜,将蔬菜外销以获取经济收入。但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蒸发量却能达到1400mm,蔬菜很容易受干旱影响,而出现绝收的情况。所以那个年代,高原种菜只能靠天吃饭,经济效益低且不稳定。

利用技术改善不利的自然条件
热量和水分条件是高原种菜的短板,但这些条件是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善的,比如覆膜,就可以起到减少蒸发,保水保温、减少风力侵蚀(保护幼苗)的作用。
90年代,榆中地区菜农开始尝试用简易地膜种菜,主要为单沟覆膜,蔬菜产量有所提高,但地膜保温保水功能有限,所以仍只有少部分平坦地带才可种菜。
2000年,“节水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得菜地的保温、保水功能都有大幅提高,让榆中的南北两山都种上了蔬菜。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2010年后,温室大棚+地膜的双保险,使得保水保温的效果进一步加强,高原夏菜的上市时间从原来的三个月(7、8、9月)延长至八个月,从高原夏菜变为高原夏秋菜。

而且利用水培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至植物根部,相较于之前的灌溉方式,节水量超过85%,解决了高原夏菜的灌溉(缺水)问题。

从仅能自给自足,到全国高原夏菜质量安全、知名品牌示范区,甘肃已发展成为我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
甘肃高原夏菜种植区分布图

除了前面提到的利用技术改善不利条件外,甘肃自身又有哪些优势呢?
02
为什么是甘肃?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处,我们先系统地分析下这里种植蔬菜的自然条件。
气候:总体干燥寒凉,热量不足;夏季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地形:海拔高,地势落差大,地形多样,可适合多种蔬菜的不同需求,品种丰富;
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山泉水,灌溉水源水质好;
土壤:天然富硒黄土,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生物:气候偏干冷(紫外线强),病虫害少,农药化肥使用少,绿色无公害。
虽然海拔较高、气候干冷的甘肃省一开始并不适合蔬菜的大面积种植,但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再成为发展蔬菜农业的制约因素。
甘肃充分发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之路。

每年四五月,品质好、品种丰富的高原夏菜通过冷链源源不断从西北运向南方市场。
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西北运至东南呢?不仅增加运输成本,蔬菜的保质期也并不长,南方生产的蔬菜难道不能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吗?
每年7-9月,东南沿海城市易受高温、过湿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本地的蔬菜容易减产,再加上东南城市众多人口稠密,所以夏季南方蔬菜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高原夏菜的到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再加上我国交通运输业和冷藏保鲜技术发展迅速,甘肃还开通了南下的绿色通道(运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减半),现在从西北、华北到东南沿海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

看到这里,你能否提炼出甘肃蔬菜种植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呢?
市场:高原夏菜上市,恰逢南方蔬菜供应不足,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陇海线、包兰线、兰新线、兰青线等5条铁路交汇于此,11条国家级高速公路通达八方,交通便利,便于外销;
劳动力:劳动力充足;
技术:有温室大棚,水肥一体等现代种植技术,运输过程中还有现代冷链(冷藏保鲜)技术提供保障;
政策:政府支持力度大,助农增收政策保障生产、打开销路。

【小贴士】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
1.异地种植,跨区域运送过来;
如云南运至北方的蔬菜;如高原种植的蔬菜运至南方。
2.在供货丰富季节囤积在冷库的蔬菜,在非成熟季节出售。
3.在塑料薄膜或者玻璃温室、大棚中,种植的蔬菜。
03
发展高原夏菜的好处
近年来,每年有数百万吨的高原夏菜运至东南地区,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经济效益:
✓ 提高农民收入;
✓ 大幅提高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了生产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 打造优质蔬菜品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社会效益:
✓ 发展高原夏菜,整合了原本零散分布的农田,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 促进了蔬菜的育种工作,培育了多种优质优量的蔬菜品种;
✓ 缓解了南方夏季蔬菜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 增加就业岗位等。
生态效益:
✓ 生产高质量绿色、有机蔬菜,农药化肥使用少,对生态环境友好;
✓ 发展节水灌溉、水肥一体技术,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等。

(图源网络)
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甘肃高原夏菜的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但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甘肃高原夏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把高原夏菜做大做强?我们可以从三大产业融合的角度找到思路。
第一产业:
✓ 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品种,生产绿色有机蔬菜,提高品质,形成品牌效益;
✓ 规模化(集中/集约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 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素质。
第二产业:
✓ 发展蔬菜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第三产业:
✓ 保障运输和销售,建立信息—生产—储藏—运输—销售一体化体系,实现销售产业化;
✓ 加强营销和品牌宣传,拓展销售市场;
✓ 借助电商+网络,发展订单农业,多元化拓展销售渠道。
其他:
✓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坡地生态,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各种基础设施;
✓ 政府在生产资料供给、贷款、咨询、技术服务等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知识拓展】高原夏菜的尾菜处理
尾菜,是新鲜蔬菜中的残叶和菜根,因为变质或不好看而被废弃,如果随意堆放会腐烂发臭,影响环境。
2022年春末,兰州部分地区引进新技术,把果蔬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机提纯+沼气热电联产+沼肥”这种工艺,变废为宝,把尾菜转化为清洁能源。
不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还缓解了当地能源紧缺问题,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
04
试题中的高原夏菜
点击可看大图



05
做完题再走哦~
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冷凉的高原地区生长的蔬菜。近些年甘肃兰州地区菜农开始改种高原夏菜,这里的高原夏菜品质优良。每年5月下旬到10月期间,菜农凌晨摘菜,经专业检测,冷冻后即刻运往外地,高原夏菜价格一直较贵。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兰州高原夏菜外运的主要地区可能是(单选)
A. 东南沿海
B. 东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2.高原夏菜价格较贵的原因有(单选)
①生长周期短,品质较好 ②交通运输成本较高
③种植面积较少,产量较少 ④反季节优势,市场需求大 ⑤蔬菜种类多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与解析
1. A
【解析】夏季南方受气象灾害影响,蔬菜供应量不足;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兰州高原夏菜弥补了东南沿海的蔬菜供应缺口,选择A。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都不受夏季台风灾害等影响,对高原夏菜需求量较低,不是主要市场。
2. D
【解析】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地气候冷凉,生长周期长,排除①;运输距离远且需要冷冻,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种植面积较少,产量较少;属于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较大,②③④正确;蔬菜种类多样不与价格挂钩,排除⑤,选择D。
*声明:图像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所有,本号为整合发布。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