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鲁之争:南明政权的第一次内讧

2023-10-15 00:14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早在1647年的唐桂内战之前,南明历史上就开始了第一次宗室内斗,这就是所谓“唐鲁争立”,所谓“唐”就是唐王朱聿键,1646年于福建被当地的实力派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拥立为皇帝,也就是隆武皇帝,“鲁”即上文所说的监国鲁王朱以海。

这次所谓的“内讧”的原因其实相当可乐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为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监国是1645年的八月份,而早在七月末,朱聿键就在福建众臣的拥护之下登上了皇位,前后两者相差不过数天,等到消息互通之时,唐鲁两王都已经坐上大位。其次就是血缘问题:在潞王朱常淓没有投降清朝之时,无论是朱以海也好,还是朱聿键也好,在血缘上都是没有办法和这位万历皇帝之侄竞争的,朱常淓和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是明穆宗的后裔,所以朱常淓成为监国,哪怕最后人家一屁股坐上皇位,那都是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唐王朱聿键还曾经上表支持过潞王为君。

而怯懦的潞王最终还是选择向满洲贵族跪地求饶,一同投降还有大量的明朝藩王,当时在浙江避难的亲王除了鲁王朱以海之外全部投降,所以朱以海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浙东官员拥戴的对象,朱聿键大概也是如此。

但无论是唐王朱聿键也罢,还是鲁王朱以海也好,他们的血缘相对于燕王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都太远了,所以双方互不相让,就此拉开了唐、鲁之争的序幕。咱们先说两个人说起。

第一个人是福建隆武朝廷的给事中陆清源,在1646年的三月份,陆清源奉福建朝廷的命令携带白银三万两到浙江犒军,结果被鲁监国政权杀害。第二个人就是鲁监国政权的总兵陈谦,陈谦奉朱以海的命令出使福建,结果被朱聿键下令斩首。

先说陆清源。究竟是谁干掉了陆清源各方史料的描述是不同,总体来说就三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被方国安所杀,方国安见陆清源携带大量的白银,于是杀人夺饷,见于《小腆纪年》;第二种则是马士英教唆方国安夺饷杀人,这一说法比较多见,比如《东南纪事》《野史无文》等等。

最后一种我觉得是比较可信,那就是杀害陆清源的凶手是王之仁。

为什么说是王之仁呢?首先,王之仁杀陆清源记载出自于《浙东纪略》书中是这样写的:“闽中遣使臣陆清源賫三万饷犒师,江干诸师皆有 分额,独遗王之仁及马士英,以之仁前有降北嫌,而马士英则以权臣误国也。故隆武于登极诏后备录士英罪恶,宾诸不赦。马士英深衔恨之。时适统师在江,乃以是事激嗾之仁。之仁怒,遂抢劫其舟,以煽惑诸军为辞,置清源于水舱,久之竟灭其尸,莫有问者。”

可怜的马阁老依旧充当了带恶人的角色,只不过他挑唆的对象从方国安变成了王之仁。马士英的问题以后再说,先在这里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王之仁会被马士英“激怒”?

徐芳烈在朱以海登上监国宝座之后,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隆武朝廷使者刘中藻到来之后)朝中江上,大率与者半,不与者半;与者以为圣子神孙,总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相从,而不与者以为彼去北远,幸得偷安旦夕,而猛臣我谋将,血战疆场,以守此浙东一块土,似难一旦拱手而授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鲁监国政权之内赞同臣服隆武朝廷的官员有一半,拒绝服从隆武朝廷的官员也有一半,徐芳烈又记“不与者为张国维、陈盟、熊汝霖、王之仁等,与者为方国安、于颍、孙嘉绩、姚志卓等”由此可见方国安为亲唐王派,说他是杀害隆武朝廷的使者的凶手,这实在是有些不合理。而王之仁是坚决拥护鲁监国政权的,他动手杀害隆武朝廷的使者明显就比方国安说合理多了,毕竟鲁监国政权内部极端反唐的臣僚有不少,甚至有人还对隆武朝廷的使者喊出了“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这样的混话。

但是从陆清源事件不难发现,其实唐鲁之间的对立,并非后来唐桂(“桂”指永历政权)争立那样你死我活,因为鲁王政权内部亲唐王势力十分强大,陆清源之死恐怕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而清人记载:陆清源到达浙江之后被鲁监国政权拘留,未被杀害,在浙东崩溃之时投江殉国。


再说陈谦问题,其实陈谦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死的,为什么呢?

因为陈谦和郑芝龙是好朋友,而郑芝龙又是什么人呢?那是隆武朝廷实际上的话事人,朱以海派陈谦出使福建,这是什么意思?不言而喻。李天根《爝火录》记载陈谦事件“帝即召入关。御史钱邦芑劾其久驻衢州,徘徊浙、闽之界,自以举足左右为轻重;因欲要取侯封:以闽要浙、以浙要闽,祗持媾斗之谋、敢行挟制之术!又历数在衢奸淫不法诸恶状。遂下之狱。芝龙疏救,不允;又行赌五千金于邦芑,请免死。邦芑惧,密启于帝,谓:陈谦为鲁王心腹,与郑至交;不急除,恐为内患。帝遂决意杀之,即命邦芑监刑;芝龙请以己官赎谦死,帝不听。谦既死,芝龙哭极哀,厚殓之;为文以祭,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语。从此,芝龙盖怀异志”由此可见陈谦被杀跟自己的行为是脱不开关系的,本身唐、鲁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紧张,再加上其郑芝龙故友身份也比较敏感,结果陈谦不但滥行不法,而且还“云鲁王已封靖夷侯,欲以此要帝封”“自以举足左右为轻重;因欲要取侯封:以闽要浙、以浙要闽,祗持媾斗之谋、敢行挟制之术”自己把头伸到了隆武帝的刀下。

无论是陈谦也好,陆清源也罢,他们被各自的君主派到唐、鲁政权内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试图瓦解控制对方,除了这俩人之外,在1646年的四月份,朱以海还派人到福州册封郑芝龙兄弟为公爵,听说此事的隆武帝勃然大怒,把来使全部抓进大牢。但是总体来说,唐鲁政权之间的关系还算是相对和平的,但内战的隐患也不是没有,在1645年年末,王之仁等人就曾劝进,不过朱以海并没有同意称帝,试想一下,如果朱以海头一昏,一屁股坐上龙椅,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就不必多说了。

仔细想一想,这些挖墙脚恶心人的行为能有什么用?这就好比两个吵架的小孩不约而同地拿起了自己的酸奶盒子,把酸奶泼到对方的身上一样,除了为更激烈的打斗做铺垫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如果非要在这两方中找一个比较占理的,那我还是支持唐王,毕竟隆武皇帝在当时确实是南明王朝毋庸置疑的正统天子,十几年之后清军攻克李自成旧将郝摇旗的房县老营,在这里缴获了大批的文件,其纪年有弘光、永历、隆武之号,可偏偏就是没有鲁监国,连招抚的大顺军都尊唐王为正统,所以可见唐王政权在当时得到了大多数残明势力的承认,鲁王政权自始至终都一直局限于浙东一隅。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唐鲁之争:南明政权的第一次内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