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社交媒体的“成人小饭桌”迎来第一波倒闭潮,食品安全问题凸显
十几年前,“小饭桌”应该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有过送娃经历的家长对其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双减前儿童托管业务中一环的餐饮服务,“小饭桌”基本与教培行业绑定。即使是现在,依然有不少的教育机构在进行“小饭桌老师”的招聘。

今年4、5月份,好多成年人都跳进了“小饭桌”这个潮流中,成为了小学生们的“饭伙伴”。面对快餐行业不断升高的价格,在6月份的时候,“小饭桌”的概念再次在互联网上翻红,口号喊得非常响亮,每顿不到20元,500-1000元就能把午餐和晚餐都解决,还能营养配比合理,既能吃饱又健康卫生。这种就餐形式是多位成人客户订购小饭桌经营者每天做的饭菜。每日菜品由经营者制定,基本不支持单独点菜,主打一个现炒和家常。
在这股热潮之下,有人看准了市场需求,开始搞起了“成人小饭桌”的生意。在小红书、抖音、微博和闲鱼等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很多招揽生意的帖子,年轻人利用社交平台扩大自己的生意范围,接触更多潜在顾客。这其中既有把“成人小饭桌”当成创业机会的专业玩家,也有平时比较有空闲时间的自由职业者,还有把“成人小饭桌”作为“副业”的打工人。
除此之外,老年食堂也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火起来。这种被俗称为老年食堂的社区食堂,最初致力于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是各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相比外卖,社区食堂菜品丰富、食材新鲜,现炒现卖,价格也相对实惠,一荤一素配上免费的汤,价格一般不超过二十元,因此受到了年轻白领们的追捧,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打卡社区食堂的风潮。
无论是成人小饭桌还是老年食堂,不难看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现炒家常菜或价格实惠。在外卖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抱怨外卖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吃的问题,甚至外卖也逐渐变得人们吃不起的样子。曾经外卖平台上九块九一份的菜品再也找不到了,现在的外卖甚至已经超出了堂食的价格。其原因离不开物价上涨和平台抽成的提高,导致商家不得不提高外卖餐品的价格,甚至有的远远高于堂食。如今外卖价格上涨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短时间内外卖价格是很难降回到原来的层面。由此,也催生了“成人小饭桌”的火爆。

然而,作为一道独特的的人文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的成人小饭桌,在近日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首批经营不到一个月的“成人小饭桌”纷纷宣布停业。这个曾经备受瞩目的新兴行业,在短短时间内就遭遇如此严峻的挑战。有人在网上劝告其他想要入局的人:千万别做“成人小饭桌”,别觉得不过多做几个人的菜就行,真的做起来才发现有多难。
究其原因,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赚钱。人们涌入这个新兴行业终归不是“为爱发电”,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高热度不代表高收入,“成人小饭桌”的经营从目前来看,定价低赔本、定价高没生意,接单量、配送范围以及时间成本也成为大多经营者目前面临的硬伤。涨价吧,与如今被吐槽的外卖几乎没有区别,不涨价吧,微薄的收入与日常的劳累不成正比。坚持不下去,只能选择退出。“成人小饭桌”不同于社区食堂,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补贴和支持,最终最大的可能是折戟沉沙。

最为关键的是,“成人小饭桌”的资质和食品安全隐患的确令人担忧。作为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者,没有卫生证、健康证,无法保证制作过程安全,出事了谁负责?又由谁来监管呢?然而,“成人小饭桌”一旦走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上来,又与小饭馆、外卖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个巨大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成人小饭桌”的经营模式很像“家庭共享厨房”,早在互联网风口的2014年“家庭共享厨房”就曾经掀起一轮创业热潮。当时,“回家吃饭”“妈妈的菜”等大量O2O共享厨房品牌,受到资本的青睐。其中,成立于2014年的“回家吃饭”,曾被称为餐饮界的“滴滴”。最终,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黯然离场。如今,问题同样如此。加入共享元素的“成人小饭桌”虽然比2014年的“家庭共享厨房”规模更小,经营更加灵活,但依然摆脱不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再者,“成人小饭桌”毕竟是小规模的订餐服务,承载量有限,也不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成人小饭桌”模式虽然如今还在爆火,但未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我辈们泡好一杯桔梗百合代用茶,平衡身心,继续在这潮来潮去中吃好每一餐,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青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