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独立游戏开发学习笔记57--编曲学习笔记10--第四堂课《完全音乐理论》3,作曲

今天这节课上半部分是继续讲《完全音乐理论教程》,把整个第一单元部分讲完了。
下半部分则是在讲一些现代作曲相关的知识,比如词曲咬合,等。
7/12 累死了。
1. 二声部对位法-第二类对位(老师讲的部分)
上一堂课说过,第二类对位就是二对一,给一个 CF,对两个音。
这样就会出现斜向进行,第一个音和 CF 和第一类对位是一样的,第二个音,也就是弱拍,则可以和 CF 是不协和关系,因为不是同时发声了,这种叫做弱拍不协和音程。
第二个音通常都是不协和,因为没有限制了,不协和音程的引入让听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
顺便一提这些东西是先有音乐后有理论,先是民间音乐有这些东西,然后被总结成理论。
1.1 创作
当有了第二类对位后,我们就开始触碰到一个东西了。就是给一个固定的音当做和声,然后去对旋律。
第二类对位比第一类对位更像是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因为有不是同时发声的地方了。(并不是说第一类对位就不是和声与旋律了,只是听起来没有二类那么明显的分离)
这里牵扯到一个音乐创作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先有旋律还是先有和声,是先写旋律配和声还是反过来。
我们先可以暴力地认为,下方的 CF 就是 bass。这个叫做 bassline,而上面我们对位对出来的旋律叫做 top line。
此外,到目前我们所讲的地方,都还没有和声。因为现在书上给的还只是单音,之后才会给一个完整的旋律来对。
1.2 练习
二类对位也一样有对应的规则和指南,照着书上写就行。
2. 二声部对位法(《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读书笔记)
对位法其实是为了讲和声进行。和声进行是和弦之间的连接以及和时间的运动,但是其取决于那些各体的单音相互的关系,以及如何运动到下一个音的。这些个体成分叫做声部。
看一些例子:

至少有四个声部,比如说图里的就有 SATB 四个字母,分别代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这里正好解开了我一个迷惑,我以为声部指的是五线谱的高音和低音谱那种,但这里发现写在同一个谱子里也是不同声部,一个三和弦是包含 3 个声部的,而不是我之前以为的算一个声部)
单独看某个声部的话,是级进或者小跳进的。
纵向的音程都是协和音程。
最高点的音和最低点的音通常都是最突出的。这些叫做外声部,容易吸引我们的耳朵。
声部之间时常是反向进行,尤其是两个外声部。
这些规律并不是偶然,而是经过思考后的结果,这种两个或者多个声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叫做对位(counterpoint)。
2.1 对位法
对位有两个构成,一个是音程,还有一个是和声。不过本章只讨论前者。
在对位法的教学中,约翰·富克斯提出的一个教学法影响至今。他一开始探讨旋律,然后把这个旋律当做固定旋律(CF),来依次写出其他声部。
富克斯提出了一套五步或者说五类(species)方法,除了老师说的第一类对位,第二类对位,还有第三,四,五类对位。三类四类就是对更多的音,第五类则是结合了前四类的所有技术。
有了这种技术,音乐家就会在一个被控制的环境中创作,既要考虑横向的旋律音程,又要考虑纵向的音程。
和老师讲的一样,书里也只讨论第一类对位和第二类对位。前者是 CF 的一个音对应对位声部的一个音高,后者是 CF 的一个音对应对位声部两个音高。学习这些,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和声学习做准备。
注意第几类表示这个对应声部要对多个音,不是对应多个声部的一个音。对位完得到的是一个新的声部。然后再写下一个声部,以此类推。
2.2 第一类对位法
看下图:

这里标注了横向和纵向的音程,纵向音程中超过八度的都简化成八度以内了。(实际上我们很少讨论复音程,都是换作一个八度内的音程来看)
分析一下:
各线都是级进或者小跳进。
各线变化丰富,每个音或者隔一个音就变化一次走向。
两线之间的音程都是协和音程(3,5,6,8)。
几乎没有同向进行,基本都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
2.2.1 对位进行
反向进行
两个声部,音高走向相反。

同向进行
顾名思义,走向相同。

平行进行
同向进行的特殊情况,不只是走向相同,连走的步伐都相同:

混合进行
综合以上的所有,也是平时我们用的。

2.2.2 各进行的特点
反向进行最能保持声部的独立性,因此要多用。
同向进行听起来比较像,因此要用不完全协和音程,而且最多只能连用三次,避免听起来单调。
同向进行比较能体现出对位的感觉,因为明明是同向进行,音程却又不同。
2.2.3 禁止平行五八度
这是第三次提到了,但还是要说。
平行五八度指的是前后音程都是五度或者八度,且上下声部走向相同。
不止如此,即使前一个音程不是五度或者八度,只要是同向进入五八度,也是禁止的,这叫做定向性五度或者八度。
定向性五八度是禁止的。其实准确来讲是禁止定向性纯音程,不过四度本来就不能用,所有就是禁止定向性五八度了。
定向性五八度会导致空洞音响,听起来感觉少了一个声部。
当然,有一个例外情况,就是上方音部是级进的话,那就可以。这种叫做号角五度(horn fifth),听起来比较粗犷空洞。
2.2.4 第一类对位的开始和结束
对位的开始必须要在主音上,不过如果对位声部是在 CF 的上方,那就可以从 5 级音开始。(为什么不说属音呢,因为为了严谨,虽然大小调第五个音级就是属音,但是中古调式不一定)(不过主音肯定是第一个音)
对位的结束也要是在主音上。
倒数第二小节要有上主音和导音,反向进行到主音。小调中记得要升高 7 级音半音到导音,如果 7 级前是 6 级,那也要升半音。(其他时候不用升)

2.2.5 第一类对位的规则和指南
总结一下上面讲的内容。规则是必须遵循的,指南则是参考建议。
规则:
纵向音程必须是协和音程。
同向纯音程禁止。除非上方声部是级进(但也要少用)。
对位开始和结束要在主音上,只有当对位在 CF 上方时,可以从 5 级音开始。
小调中 6 级音和 7 级音不用升半音,只有在结束的时候需要把 7 级音升半音,7 级音前如果接的是 6 级音也要升半音。
指南:
尽可能采用级进,可以偶尔加跳进来增加趣味性,跳进完后换个方向并转为级进。
尽可能使用反向进行。同向进行最多连用 3 次。
多用不完全协和,少用完全协和。
记得把习题做了。
2.3 第二类对位
第二类因为对两个音,所以节奏要快一些。第二个音和 CF 的音构成了斜向进行。并且也有了节奏。
第二类对位中包含第一类对位,这个音依然按照第一类对位来对,并且在强拍上。而第二个音则落在弱拍上。
和一类对位不一样的是,弱拍既可以是协和音程,也可以是不协和音程。当然,老师说过,既然要用第二类对位,那就多用不协和音程。
2.3.1 弱拍协和音程
进入到弱拍的协和音程,可以级进也可以跳进。
级进
不过级进只有 5-6 或者 6-5,因为只有这两个音程是级进后还能保持协和音程的,这个也叫作 5-6 技术。
级进可以保持之前的方向,这种叫做协和经过音(consonant passing tone)。
还有一种,要和强拍结合在一起说,就是两个相邻的强拍音高不变,而弱拍是级进,这种叫做协和邻音(consonant neighbor tone)。

跳进
协和小跳(consonant skip)是三度,协和大跳(consonant leap)则是大于三度。注意大跳大多数时候安排在小节内,而不要小节之间,也就是说不要在强拍上,因为大跳本身就很醒目了,这样会格外醒目。上图例子中 4-5 小节之间是一个强拍上的大跳的例子,不过除此之外大多数都是在小节内的大跳。
注意跳进后的音程也要保持协和音程哦,不协和音程只能是级进的,具体往下看。
2.3.2 弱拍不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让音乐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有很多限制。
第二类对位只用到一种不协和的类型:弱经过音(unaccented passing tone)。
刚刚说过协和经过音,所谓弱拍经过音就是不协和经过音了,经过音的性质是一样的,保持方向。
不协和经过音,要求前后强拍是三度关系,形成一个连续的级进。(所以很难,又要不协和又要经过音,又要连续级进)
虽然已经说过了很多遍了,但是第二类对位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使用不协和经过音。
2.3.3 第二类对位中的平行五八度
很遗憾,就算中间插有弱拍,但强拍之间的平行五八度依然是被禁止的,弱拍并不能改善这个让声部消失的后果。
不仅如此,弱拍还带来了新的五八度问题,就是弱拍到下一个强拍不能同向五八度。

还好,小节内强拍到弱拍是允许这种定向纯音程的。

2.3.4 第二类对位的开始与结束
开始
在下方时只能从主音开始,不过在上方时可以从主音,3 级音, 5 级音上开始。
此外,还可以从一个二分休止符开始,这是个比较有用的方式,因为凸显了音部的独立性。
结束
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小节必须是一个全音的主音,也就是说这里不用第二个音了。
其他的和第一类对位一样,进入最后的音必须是级进和反向进行。
同样的,第 7 级音也要升半音。(不过这个就无需占用一整个小节了,可以放在弱拍上)
2.3.5 第二类对位的规则和指南
规则:
强拍必须是协和音程。
以下的定向性纯音程要避免:①连续的强拍之间②弱拍和强拍之间
只有弱拍经过音是允许不协和音的。
对位声部在下方的时候必须从主音开始,上方时可以从主音,3 级,5 级开始。可以用二分休止符开始,倒数第一小节必须是一个全音主音,倒数第二小节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音。
小调和一类对位一致,倒数第二小节中的 7 级音和 7 级音前的 6 级音要升半音,其他时候不用升。
指南:
尽可能多地运用不协和经过音。
大跳尽量安排在小节内,而不要小节之间。
标注每个音程,用星号标注不协和经过音。
2.3.6 作业
被批了,说没必要那么教条。
我太注重把弱拍不协和音程写成连续三度级进的样子了,但没必要这么精确符合。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弱拍可以是任意音程,只要保证强拍符合协和听感即可。
主要是现在我写对位,心里没有听感的概念,纯粹在做数学题。等到之后我写对位心里能听出来旋律的时候,就懂了。
3. 三和弦,转位,数字低音与和声分析(老师讲的部分)
之前有讲过三和弦,这里主要讲的是数字低音。至于和声分析,不需要做,只有考学校才会去做这个,现代音乐不用管这个。
可以说和声就是和弦,因为和弦的音可以随便重复。
至于转位,则指的是把根音放到后面。
三和弦有四个类型,就是之前讲过的大小增减。大小看三音,也就是第二个音。增减则会牵扯到五音。
3.1 声部安排(voicing)
C3 + E4 + G5,是 C 和弦,且不是转位,就是原位,这叫做声部安排。
E4 + G4 + C5,根音不是最低音,这个才叫做转位。
声部安排就是说你可以把和弦的 3 个音放在任何音区。转位只取决于根音放的位置。
这里需要提到,上一篇文章讲音程,讲到超过八度的是复音程,但其实我们基本不这么讲。超过八度照样按八度内算。无论在哪个音区,C 都是 C。
3.1.1 间距(spacing)
有了 voicing 就有了 spacing,间距就是字面意思。
如果是根音,三音,五音是在一个八度内,这叫做紧密排列(close position,CP)。
反之叫做开放排列(open position,OP)。
不同的排列,听感是不一样的。
3.1.2 进一步思考
进一步想一想开放排列,中间有一些间距,那么其他的音就可以放在这些间距里。如果是紧密排列,就只能放外面了。
如果其他音用重合于和声的音,和没唱一样,一些简单的歌会这么干,像是儿歌就基本都是这样,民谣也会有。
一些经验
开放排列,如果离太远了,就会比较空洞,除非你故意想这么干。
所以有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和弦的两个相邻音之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八度,高音部分甚至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八度。因为低音部分的泛音列比较饱满,听感可以接受。
做钢琴伴奏的时候,一般有一种说法,叫做左开右密中不空。
弹伴奏的时候,一般不会是只弹根音三音五音,至少会重复两个音。
比如根根三五三根,左边根根之间差八度,这叫左开。右边三五三根,这几个音最好放密集一点,这叫做右密。至于中不空,则是中间的根和三之间不要太远,以让中间空荡荡的,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八度。
知道这个之后,拿到一个和弦谱子,没有具体谱子只写和弦符号或者数字低音的情况下,弹的时候就有一些技巧,比较偷懒的如左手弹根音(如果是转位,弹最低音),右手弹最大的数字(这个等理解了数字低音后再来看比较好理解)。
老师还讲了一个想法,现在我还弄不懂,但是可以先接受想法,以后有技术了再来理解:一根针穿过去,就要去迎合洞最小的那根针。所以一堆和弦进行,就要去找最迎合的那个
3.2 转位
转位就是根音往上翻八度,这叫做第一转位(first inversion)。
第一转位的第一个音再往上翻八度,这叫做第二转位(second version)。
第三次翻就回来了,回到原位和弦(in root position)。
不过转位其实只看最低音是什么,只要最低音是 1 那就是原位, 135 是原位和弦,153 也是原位和弦,后者是声部安排后的结果。
同理,351 是第一转位,但 315 也是第一转位。
再同理,513 是第二转位,531 也是。
3.3 九和弦及以上
这本书根本不讲九和弦及其以上。
因为一个调式七个音(大部分),九和弦就超过八度了。试想一下 C 十三和弦,做一个极致的紧密排列,其实就是 1234567 一起按。
3.4 重要的事情
以后一看见和弦,就要反应以这个和弦做主和弦的音阶是什么。
因为和弦就是由音阶产生的,这个上节课讲过了,因为和声也是音程构成的,这个叫做和声音程,而音程就是音阶产生的。
可以说和弦是音阶的某一种形态,反过来音阶也是和声的某一种。
3.5 数字低音(figure bass)
先写一个最低的音,然后在下面写数字,是一种和弦的简写方式。
比如说 C 3 5(不好打出来,3 在下方,5 在上方,见后面的例图),就是指 C 为根音,后面的音程为 3 度和 5 度,也就是原位和弦。第一转位标识为下 3 上 6,第二转位为下 4 上 6,这都是音程。(所以会看到有人说第一转位叫做(三)六和弦,三常常被省略因为第一转位太常见了就这么简称。第二转位叫四六和弦)

这里分三部分:
左边的数字低音分析,指的是当你拿到一个没有写数字低音,而是直接写所有的音符的谱子时候,可以这么去分析。
中间的指定数字低音,是有的谱子不会给你写全和弦,而是就给一个数字。这里你应该会想到,指定数字低音没有给声部安排的信息。对,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看演奏者的思考与理解了。(所以即使是 531 也是写下 4 上 6 而不是下 6 上 4,因为 531 和 513 的区别在于声部安排)
而如果像是最右边的这种,就是把声部安排也告诉你了,只能这么弹了。
注意到这里是四个音,但由于最低音是明确的,所以是原位还是转位是很明确的,剩下的只是声部安排罢了。所以声部安排不影响数字低音分析。这里四个音有一个音是重复的,这就是和声。
此外,数字低音的这些数字还可以加点东西来表示别的东西,比如每个数字前都可以加临时符号来表示半音变化。甚至可以表示旋律的变化。
3.6 和声符号
随着发展,后面出现了更多的表示符号。像是七和弦中多了一个三度,有五种主要性质。因为有更多变化,所以也有很多记号来表示。
三角Δ代表大,减号-代表小(不是减噢),圈º代表减,划掉的圈Ø代表半减,加号+代表增。
3.7 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回归耳朵,像是二声部对位这种理论的作用,完全是为了省去很多思考过程。实际创作完全不用照搬理论。
3.8 和声分析
正三和弦,副三和弦。
正三和弦是一级,四级,五级,这三个是最重要的音。(下属音意思是下方五度)所以一个调,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这三个和弦。
剩下的就是副三和弦了。
3.8.1 罗马数字表示和弦的音级
之前我们讲音阶的时候,说过罗马数字也是表示音级。但是其实准确来讲,罗马数字表示的是和弦的音级。而那个阿拉伯数字上面一个箭头的那个标记是单音的音级。
3.8.2 六级和弦就是小调和弦
在 a 小调的 I 级和弦和 C 大调的 VI 级和弦是一样的。所以到底用哪个呢?我们用六级。
所以当有人让你弹六级的时候,意思是让你弹一个小调和弦。

4. 七和弦,音乐织体,与和声分析(老师讲的部分)
七和弦讲的很快,这里就放一起了。
为什么织体放在这里讲呢?因为七和弦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织体,比如说弹一堆七和弦,最高的那个音可以看做是旋律,剩下的看做伴奏。(当然三和弦可以做到,不过要重复一个音,刚刚讲数字低音的时候看到过)
和声分析不用干,刚刚讲过了,只有考学校才会去做这个。
5. 第一单元总结
这里第一单元讲完了,不过第一单元在干什么呢?
第一单元其实是在树立你正确的创作观。
第二单元之前,我们要了解,旋律和和声是一体的,你创作出来的乐句,既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和声。
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好这个观念。如果你要把你写的东西当和弦,那就把它当贝斯,然后去对旋律。但是如果你对不出来,那就只能去当旋律,去对贝斯。反之亦然。bassline 和 topline 都是旋律。
然后就是,写一个旋律,在写出和声之前,什么调式是不确定的,除非你1234567都写出来了。
6. 三和弦,转位,数字低音与和声分析(《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读书笔记)
6.1 三和弦
尽管任意三个不同的音高组成都能叫做和弦,但只有那些特定的和弦在调性音乐中才有意义。
三个不同音高按照三度叠制的和弦叫做三和弦。
三和弦中最低音叫根音,根音上方三度的音叫做三音(third),上方五度的音叫做五音(fifth)。
大小增减的分辨就不说了之前讲过。要注意的是大小三和弦是协和三和弦,增减三和弦是不协和三和弦。这是根据五音和根音的音程来说的,增减三和弦的五音和根音是增减五度,是不协和音程。
6.2 声部安排
老师讲的部分已经很详细了。
可以把三和弦的某个或者多个音重叠,增加声部,可以加厚三和弦的音响。(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是和声了,和声和和弦是一样的,而且也能理解为什么说旋律和声部是一体的了)
最常重叠的音是根音,因为根音是三和弦中最稳定的音。
6.3 转位
老师的部分也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转位的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最大音程就不是纯五度了,而是六度,也因此通常不用于终止,终止常用的是原位三和弦。
由于这种性质,转位,尤其是第二转位是相当不稳定的。因此大多数时候用的是原位和弦与第一转位,很少用第二转位,只用在有限语境中。
要注意根音和最低音的区别。最低音不一定是根音,看最低音是 E 不一定说明这是 E 和弦,可能是 C 和弦的第一转位。想要判定根音就要把所有的音都列出来看音高顺序,然后根据根音的位置来判定是否转位。
6.4 数字低音
数字低音是基于最低音,当你看到数字低音,意思是根音为最低音。所以可以根据 35,36,46 来判断是否转位。
数字低音中,小的数字一定在下方,大的数字在上方。这也是为什么说数字低音不包含声部安排信息。
原位和第一和弦比较常用所有会有简写,什么都不写就是原位,写一个 6 就是第一转位。只有第二转位 46 会写两个数字。
6.4.1 数字低音表示旋律
有时候数字低音甚至能表示一部分旋律,比如下面的和声进行,高音部分就像是一条旋律。

5-6 表示对位法中的 5-6 进行,后面 4-3 也是表示不协和音程,都是对应根音的。
6.4.2 半音变音
当然,为了表示大小增减的变化,也要加上半音关系,在数字前加升降号即可(注意这里临时符号表示的是对应的音高加不加临时符号,不是表示音程)(也就是说这个就是照搬五线谱上的临时符号的,因此会受到调号影响)。
注意当写成 36 和 46 的时候,这些音程已经不是相对于根音的了(三和弦里,相对于根音肯定都是 3 和 5, 36 和 46 是因为转位,相对的是最低音,但同时又不能代表后面两个音的顺序,这里需要好好想一下)。

尤其是这个 B,数字低音表示这是第一转位,然后最低音是 D,所以 6 指的是 B,说明 B 上面是不加临时符号的。下面的 # 则表示最低音上方三度的音高是加升号的,D 上方 3 度是 F,所以是 #F。至于和弦怎么排列,只要没给谱子,符合刚刚说的情况,可以随意排列。
最低音本身有没有升降号,因为肯定会写在谱子里,所以不需要在数字低音里表示。
E 的例子还可以看到 + 和 / ,这些都表示升半音。
C 的例子只有一个 b,说明这是原位三和弦,且升的是 3 度音。(不是五度哦)
6.5 和声分析
大调小调上的各个音级,都允许在这上面建立三和弦(三和弦的所有音都在音阶上的音高)。
小调的变化形式更多,因为有旋律小调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音阶。
7. 七和弦,音乐织体,与和声分析(《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读书笔记)
七和弦的定义由三和弦的类型 + 七度音程的类型构成。 七和弦有这么五种主要形式:
大三和弦 + 大七度:大大七和弦,称作大七和弦。
大三和弦 + 小七度:大小七和弦,称作大小七和弦,或者属七和弦。
小三和弦 + 小七度:小小七和弦,称作小七和弦。
减三和弦 + 小七度:减小七和弦,称作半减七和弦。
减三和弦 + 减七度:减减七和弦,称作减七和弦,或者全减七和弦。
下面两个比较不协和,尤其是最后一个最不协和。
为什么大小七和弦又称作属七和弦?因为自然大调和和声小调的属音级的七和弦就是大小七和弦。所以如果不是属音级数七和弦这种情况,其实理论上是不能说叫做属七和弦的。
7.1 转位七和弦
七和弦的数字低音为 357,简化成 7。
第一转位为 356,简化成 56。
第二转位为 346,简化为 34(不写成46,因为会和三和弦第二转位搞混)。 第三转位为 246,简化为 24(同上原因),或更简化为 2。

写原位和弦的时候,有些作曲家会省略掉五音,而用一个重复的根音来代替。
7.2 和弦记谱方式
和弦有很多种记谱方式:
7.2.1 原位三和弦
大三和弦:直接用大写字母,如 C 表示 C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加横杠,如 C- 表示 C 小三和弦
小写,如 c 表示 C 小三和弦
增三和弦:加一个加号如 C+
减三和弦:加一个圈如 C°
7.2.2 转位三和弦
转位和弦要标记低音,如 C°/bE 表示 C 减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低音是 bE。
7.2.3 原位七和弦
大七和弦:加△和数字,如C△7表示 C 大七和弦,也有写 CM7 的。
属七和弦:C7 表示 C 属七和弦。
小七和弦:c7, cm7, Cm7, c-7 都行。
半减七和弦:CØ7 或者 c7dim5。
减七和弦:c°7。
7.2.4 转位七和弦
和转位三和弦一样。
7.3 音乐织体
织体第二节课就讲过了。剩余的和声分析部分略过。
第一单元,结束,后面是老师讲的书本之外的内容。
8. 词曲咬合
词曲咬合的意思是,唱出来和念出来很像,也就是中文的四个声调,曲调如果能和这个相符,那就是词曲咬合的很好。
可以这么理解,四个声调代表四种进行,唱到某个词的时候,如果旋律的进行和这个词的声调一致,那就是咬合。
像是有些歌曲,我们听的时候,会把歌词听错,比如“人生短短几个秋”会听成“人生短短几个球”,因为秋是一声,但是旋律却在上行,上行符合的是二声,所以会听错成二声。
一个歌曲如果想要比较容易被传唱,那就要符合词曲咬合。比如民谣,童歌。从民谣,现代民歌里可以学到词曲咬合。
很多网红歌曲就是完全符合。
我们写的时候倒也不用完全那么重合,毕竟如果某一段词声调上下很频繁,写成旋律就太跳了,这个时候就不用那么强行迁就了。
题外话:我搜索声调相关的图的时候,倒是找到了这么一张图,虽然调的变化幅度和老师讲的经验不完全一样,不过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

8.1 具体关系
多听这种,就会找到声调和曲调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如果我们把第一声对成 C,那么第二声一般比第一声高五度,第四声是五度回到一度。第三声比较有弹性,比如 215。
9. 词曲意境
不止是词曲咬合,比如说当你歌词写到山,那么你的曲调可以也有一个山峰的形状,海的话根据想描写的是平静还是汹涌也可以对应撰写曲调。这种叫做绘词法。
10. 纯音乐
现在的音乐有自己的功能性,很多音乐有自己的功能。比如说老师这里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是给一个中医药纪录片写配乐的例子。老师写了一个旋律,然后用这同一个旋律改编了 23 首。
10.1 国风是什么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国风就是使用中国乐器。稍微懂一点的人,也就知道五声音阶。
但实际上老师写这个国风的例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用五声音阶。
而实际上,五声音阶根本就不是什么国风,上下五千年就没有什么五声音阶,我们一直用的就是十二个音。
五声音阶纯粹只是为了往 5 上面靠,因为 5 很特殊,我们有五行,五色,五个器官,等等,这是为了和传统文化对应起来。(如果对这个 5 的特殊性比较感兴趣,可以推荐一下我的偶像小李老师的这个电台-》https://www.gcores.com/radios/106942 )
10.2 旋律
而我们有了旋律后,就可以加上一些别的情感,用来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当 BGM。
而老师就是先写了一个没有情感的旋律,然后再加上各种别的元素来组成这 23 个不同的场景。有的轻快,有的浓重,有的严肃,但都是同一个旋律。
而如果这个旋律用的中国的音阶,加上中国的乐器。观众就会觉得这个是国风。虽然完全不是。
10.3 节奏
听到某个不错的节奏之后,可以记下来,在现代软件的帮助下很容易就能重现。
节奏源于生活,很多节奏是在模拟现实中一些有节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