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声音后期制作(总结)
物质世界,万物都在运动,每个物体都可以是一个生命体。生命体具有自我延续、自我求证等特征,生命体延续生命需要能量供给,能量需要通过物质转化来获取,生命体具备借助一些形式获取能量的能力。 一般“生命体”具有入侵系统、保护系统、警示系统、探视系统、监视系统。 (人🤔吃🍎 “入侵系统”:如何吃最省力? “监视系统”:监视自己的🍎就好) 一、 情绪反应分析,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 “事件”构成条件 “入侵物”、“被入侵物”、“空间” 、“事态” “入侵物”入侵成功意味着正向情绪反应 “入侵物”入侵失败意味着负向情绪反应 生命体与空间(三维形态) 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空间远近、空间范围 (一)真空环境下(想象),生命体的运动方式 生命体 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生命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生命体自身局部运动 生命体自身整体运动 生命体(入侵物) 相对运动的情况下,生命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生命体自身静态相对运动 生命体自身局部运动相对运动 生命体自身整体运动相对运动 事态对象(被入侵物) 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生命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生命体自身局部运动 相对运动的情况下,生命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生命体自身静态相对运动 生命体自身局部运动相对运动 生命体自身整体运动相对运动 (二)物体接触物体的方式(危险性对比) 1 气体接触固体(材质软) 2 气体接触固体(材质硬) 3 固体(材质软)接触固体(材质软) 4 固体(材质硬)接触固体(材质软) 5 固体接触液体 6 液体接触液体 …… 如下: 人声、动物叫声等 音高自由 笛子、埙等, 音高固定 二胡、小提琴等 音高自由(时间长) 钢琴、大鼓等 音高固定(时间短) 以上均为通常情况下的表现形态。 物质(生命体)具有“机理性”、“破坏性”等特征 台词编辑技巧 1 台词技术处理编辑技巧 1 领夹麦克风是否有遮挡问题 2 杆麦克风是否有离轴问题 3 杆(领夹)麦克风是否有“空间”问题 4 声源是否有“空间频响”问题 5 人声是否有“自身”问题 6 麦克风自身频响特性 台词艺术处理编辑技巧(空间远近 能量) 1 角色a跟角色b对话 首先考虑角色a的“表达意图”是不是想要角色b听进去,再次考虑角色b的“想听意愿”是不是想要自己听进去(这中间需要两次平衡) 2 角色a跟一群人对话 这里存在一个“分散注意力”原则,可以通过空间距离感来表现 3 “喜感” 这里体现的是角色a的“心理动机”,表达对象是角色b 4 “危感” 这里体现的是角色a的“心理动机”,表达对象是角色b 5 “不可控感” 这里体现的是角色a的心理状态(比如角色a受到惊吓等) 6 机理性原则 这里体现的是角色a的心理状态(比如角色a正在应对正式场合时的心理状态等) 7 “自信”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里通常用在坏人身上 台词艺术处理染音编辑技巧(音色 能量) 1 事件(角色) 01 角色自身“大小感”,基于对象 02 “喜感”,基于对象 03 “危感”,基于对象 04 “相对文明感”,基于对象 05 “声音设计”,基于创作人员 06 机理性原则,基于角色自身 07 “自信”,基于角色自身设计 2 事件跟事件 3 “声音设计” 音效编辑技巧 1 出招前(入侵物) 1 机理性原则 2 身份信息 出招时(入侵物) 1 情绪补充 2 能量补充 3 物质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感”音色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空气声”音色表达 虚无的法术声,魔幻声等 4 物质体现 5 空间远近感 6 机理性原则 7 身份信息 空中(入侵物) 1 情绪补充 2 能量补充 3 物质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感”音色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空气声”音色表达 虚无的法术声,魔幻声等 4 物质体现 5 空间远近感 6 身份信息 事态(被入侵物) 1 情绪补充 2 能量补充 3 物质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感”音色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空气声”音色表达 虚无的法术声,魔幻声等 4 物质体现 5 身份信息 音效编辑技巧 2 1 身份信息(或者是“觉”)表达因 2 分层技术 3 “单一音色”跟“多种音色”的特点 环境声编辑技巧 1 第一层 具体事件情绪表达 第二层 声音设计 1 呈现标志性的声音 01 季(季节)的“感觉”要不要有 02 日(白夜)的“感觉”要不要有 03 景(场景)的“感觉”要不要有 04 空间(空噪声)的“感觉”要不要有 05 补充(场景中没有的声音) 2 定义“精神何在”(如宗教法号、神幻等) 第三层 具体事件物质表达 注意事项: 画内房间大小<影厅房间大小时,后环的环境声最好不要有 声音设计创作技巧 1 虚实对比概念(频响维度、动态维度、空间维度等) 虚 主张表达“理念真实感” 实 主张表达“物质真实感” 二、 情绪反应分析,生命体自身 三、情绪反应分析,相对文明与相对不文明 四、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分辨危险信号的 人的视觉系统在利用电磁波来感知外在生命体和“空间”; 人的听觉系统在利用振动波来感知外在生命体和“空间”; 从感知源来看,听觉系统感知物质能量更多; 从感知“空间”来看,视觉系统感知“空间”更多; 从全景式来看,听觉系统感知“空间”更多; 从“事件”来看,视觉系统感知生命体“大小”和“形状”更多,听觉系统感知生命体“运动”和“生命体危险程度”更多。 五、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由一个一个“感觉系统”组成(可以这样来理解) “感觉”可分为“感知能力”跟“知觉系统” 比如:视觉,听觉,肌觉,嗅觉,味觉,平衡觉,运动觉等 我们人的大脑掌握的知识应该也是由一个一个“感觉系统”组成 认知高度越高,我们对于事物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强 现状 未来,我们会强化自身身体,行走在一个新的空间领域 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 真实的本质就是物质(生命体)跟物质(生命体)之间的连接。 比如: 人与大自然(特质、生命力、多样性、空间远近、空间范围) 生即美 美依附于生命体,视需求而定,越美越真实(“需求”跟“文明程度”有关系) 真实具有“定性”,“定性”越稳定生命体自身就越“自信”(“真实感”可分为“理念真实感”跟“物质真实感”) 美如同无形的媒介载体。(具有机理性、主导性等特征) 比如:钱、短视频、☎️哎,你好(哎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