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入门:片段与环节
作者 B站心理咨询师 余颖慧
我们曾经透过树叶看见了光,我们竟然曾拥有过这种美好。一旦品尝了现象学。……
大家好!我是颖慧。今天我们继续慢读《现象学十四讲》的第三讲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用现象学去探索一个议题时,应该要考察问题对象的三个形式结构:部分与整体、统一与多重样态,以及显现与不显现的混合方式。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部分与整体的结构。我们都知道,整体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部分还可以分成片段和环节。区分片段和环节,是哲学上的重大议题。我先打个比方,我们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生活,想要给自己搭一间小屋子,一间既漂亮、又能遮风挡雨的温暖的小屋。那么,我们把这个小屋子看成是一个整体。建造屋子的原材料,比如砖头、木头,它们是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把一块砖头,从墙上拆走,这个砖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这种可以独立存在的部分,被称为片段。当房屋建成的那天,你很高兴,邀请森林里的邻居们来参加庆祝晚宴。那天晚上,大家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着精心准备的晚餐,欢声笑语,宾主尽欢。这一段在小屋里发生的快乐时光,成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每次想起它,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那张悬挂在餐桌上方的三头吊灯,暖黄色的灯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张张笑脸,就像发着光的音符。撩动你的心弦。 这段记忆:灯光、笑脸、温暖的感觉,我把它们理解成这小屋的环节,它们不能脱离小屋而单独存在,并且会和其他环节一起出现。
整体可以分析出不同的部分:片段和环节。片段,英文为pieces,是指可以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部分。比如:树叶和果实。从树上离开,它们仍然是独立的物体。另外,像是剧团里的一个演员,公司里的一个员工,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们属于一个整体,但也能不靠整体和独自存在。环节英文为moment,是无法脱离其所属整体,而存在的部分,无法被抽出。环节是非独立的。比如人的视觉无法独立于眼睛而存在,音高、音质,无法独立于声音而存在。这里有件有趣的事儿,人类拥有两项高级技能:语言和抽象思考。我们可以直接谈论视觉,不需要提到眼睛。也可以直接谈论音高和音质,不需要提到声音。我们能够使用语言抽象谈论,但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危险。因为不需要提整体,就能直接讨论环节。我们可能就会开始认为,这个环节可以单独存在。比如,我们能够谈论三角形。过一下子,我们可能就会开始琢磨:什么地方会存在一个没有具体化的三角形。再比如,我们的心智不是储存在脑子里的东西,而是与具体的事物相关联。心智的本质是意向性的,是环节,不是可独立的片段。读到这里,我有个思考:知识也是一种环节吧?!它们不能从所属整体中分离,必须得关联其他环节,关联着一定的应用情境。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数学这个整体中的部分,是环节而不是片段。如果我们把它当成片段来使用,就不能解释: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或者,一群羊和另一群羊汇合,还是一群羊。在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你关注心理学,也许听过一句话,叫做:孩子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大意是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家长身上去。这句话,这个知识或经验,是一个片段还是环节呢?
我们先来看看整体,梳理一下脉络。第一个场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同时接了好几个,因为厌学来做咨询的小来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他发现:在这几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在案例督导中,他对督导师说,我觉得孩子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这时候,孩子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这句话它是一个环节,是这位咨询师,因为几组家庭案例发出的一段个人感慨。第二个场景:这位咨询师作为老师,在教授新手咨询师的咨询技能。他对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咨询经验,用非常笃定的语气说,你们要记住一点哦,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中,孩子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他在课堂上把这句话孤零零的拿出来,当作一个金科玉律般的经验来传播,就是把环节当成片段来使用了。这么说固然分享了个人的宝贵经验,但是,把环节当成片段来用,会给人带来误导。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学员把老师说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会发生什么?他以后遇到青少年来访者,有没有可能就先入为主地预设:孩子的父母一定存在“问题”。我想知识和经验,是用来帮助我们提升理解力的。但如果因为掌握了知识和经验,我们就直接拿它来做因果推论,忽略掉真实存在的人和事,那么知识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和障碍,与提升理解力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接收者,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区分整体和部分,片段与环节,避免把环节当成片段,这点非常重要。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和分辨力。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期视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