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三国】纵横浮沉各异势,老板也喜品鲜食

你们印象中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呢?
是面孔复杂、狡诈奸滑?
或爱才惜才、率性豪情?
我对曹操的第一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来自《三国演义》,阴险、小人等等贬义词,都是我对他的印象,甚至于我对他的评价。
正式了解三国后,对曹操,我真正的可以用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来评价: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①
《三国志》中更多的是讲述曹操文韬、武略等政治方面,为后世对他的评价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不看看是哪国人写的233);《三国演义》则更多的是讲述他篡权、反汉等负面形象,为后世增加了两开花的程序;唯有在《太平御览》中,曹操居然成为了一个美食家。
上面记载到,曹操曾写了一本书叫做《四时食制》。
这名取得虽然好,但里面的菜谱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呼瓦特法克。
《四时食制》,共计十四道佳肴,里面写的居然全部都是“鱼”的做法,仅仅是鱼的种类做法不同罢了。
现在想想,上一期爱吃鱼的陈登,他追随曹操的原因,怕不是因为曹操特别会做鱼吧。那年头做鸡做鸭都吸引不到人才,曹操真乃创新楷模。
②
上期讲的是鱼的“生吃”,这期理所当然就讲鱼的“熟吃”,同时既然本期是讲曹操,那么自然也得会与曹操相关。
曹操其子曹植在《求祭先王表》写道:“先王(曹操)喜鳆,臣前以表,得徐州臧霸上鳆百枚,足自供事,请水瓜五枚。”
这其中的“鳆”指的便是现在俗称的鲍鱼。
鲍鱼,众人皆知的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海黄金”。
其特点便是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所以每个食物的特点都是这种格式的么)

鲍鱼,本人也就吃个一次罢了;和之前的生鱼片一样,也是在一个饭店里吃的;之间一个极大的白盘里摆了差不多十个大约3cm左右的小鲍鱼,中间放着一个起装饰的绿色的菜,鲍鱼个个都淋满了色泽极好的酱汁,让人一看就很有食欲;我用筷子夹起一块鲍鱼,一口放进嘴里,嗯,味道的确是鲜美至极,口感也感觉像是入口即化,因为酱汁给予了其滑嫩;不过带给我更多的是新鲜感,毕竟以前也只是了解而非尝过;也不算太好吃,我也就仅仅吃了五个左右而已。(露出贱人的微笑)

鲍鱼的古称很多:鳆、石决明、石耳、明目鱼、九孔螺。鲍鱼不是鱼,也不是螺,是贝类。在港澳台地区只有大鲍鱼才叫鲍鱼,小鲍鱼只能叫鲍贝。
③
有意思的是,曹操另一个儿子:曹丕,也是鲍鱼爱好者,据《太平御览》记载,他曾派遣手下送给孙权“鳆鱼千枚”,直接用鲍鱼行贿。
加上上一期吃生鱼片的曹植,看来曹魏的人是真的喜欢吃鱼。
《汉书·王莽传》上也记载道:“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吃鳆鱼。”;王莽愁闷得其他东西都吃不进去,只喝得进去酒吃得进去鲍鱼。
《后汉书》有“南蛎北鳆”的说法,认为二者相仿,并称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