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图像质量控制
第九章图像质量控制
第一节 图像质量管理
考点1 图像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考点2 质量管理的目标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较高的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就是体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具体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1)提高影像科全体人员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水平。
(2)促进影像科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同心协力,为影像学科的发展提出更加客观、确的决策,对全面质量管理达成共识。
(3)建立健全各项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及评价方法。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者的观点QC影像科。
考点3 质量管理程序
质量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项组织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完整合理的质量管理组织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首先应建立一个由管理者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或成立QC小组),然后按一定的管理程序开展QC工作。
考点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成立组织机构、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制订质量保证计划、实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考点5 管理方法
1. 新版的IS09000族标准更注重以“服务对象导向”为主的管理理念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总结(action)即PDCA的全面管理模式。
2. 根据ISO的要求结合影像科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涉及以下步骤:建立配套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控制和管理手册、操作技术规范、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医学影像检查程序、仪器档案等。全科工作人员应依据所编制或建立的配套的质量体系文件开展各项工作,并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3. ISO质量管理标准主要优势体现在:①优化了检查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②规范了诊断报告审核程序,提高诊断准确性;③严格执行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管理程序,有效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④针对影像检查各个环节的不足和失误,进行不断改善、持续改进,能有效保证放射科各项工作满足患者和临床需要。
考点6 主观、客观和综合评价法

考点7 标准影像必须遵守的一般规则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整、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照射野控制适当。
(5)影像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加以屏蔽。
(7)影像显示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第二节 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
考点1 CR图像质量控制

考点2 DR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1.传统的模拟成像方法须紧密结合计算机知识和数字图像的基本特点来进行数字成像系统的质量评价,包括数字成像的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和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价。
2. 开展数字成像系统影像质量评价工作,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少
考点3 DR图像质量评价的参数

考点4 影响DR成像的因素
X射线数字图像形成的基本过程、数字图像后处理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X线机的性能、X线摄影体位、摄影参数、后处理技术、激光打印。
考点5 DR探测器的固有缺陷
由于数字成像系统是以大规模固体探测器阵列为图像获取器部件,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坏点、漂移、空间非均匀性、非线性响应等固体探测器阵列固有的缺陷,如何对上述缺陷加以恰当的修正成数字成像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考点6 乳腺摄影体位影像显示
1. 乳头后线(PNL)是由乳头向后垂直于胸大肌的角度画线,直至胸大肌或胶片边缘。
2. 乳腺的内侧后部组织是MLO位中最容易漏掉的区域。因此,在CC位中最重要的是要包含乳腺后侧缘。当体位正确时,乳腺内侧缘的所有纤维化腺体组织应包含在影像中,尽管外侧组织也尽可能多的包含在CC位中,但决不能因此而丢失内侧组织。
考点7 乳腺影像质量标准
①背景最大密度(Dmax)>4.0;②影像密度(D)1.0~3.0;③影像质量能显示0. 2mm的细小钙化;④对比度良好、锐利度清晰、噪声适度、无伪影、无模糊;⑤平均腺体剂量(AGD)3mGy。
考点8 影响乳腺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CT图像质量控制
考点1 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考点2 CT图像质量控制内容
CT图像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

考点3 CT图像质量控制方法

考点4 CT性能检测
1. CT图像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有:高对比度分辨力和低对比度分辨力、噪声和均匀度。
2. 高对比度分辨力是指物体与匀质环境的X线线性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3. 低对比度分辨力是指物体与匀质环境的X线线性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4. CT图像对比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密度差异或X线透射强度微小差异的量,即对不同物体密度的分辨能力;对比度分辨力也叫密度分辨力,通常用能分辨的最小对比度的数值表示。
5. 对比度分辨力是在兴趣区域内观察细节与背景部分之间具有低对比度时,将一定大小的细节部分从背景中鉴别出来的能力。这里要区分对比度和对比度分辨力,前者是由X 线的质决定的,后者是由相应CT成像系统的噪声状况决定的。检测CT图像对比度分辨力的方法通常是给低密度体模做CT。
6. 空间分辨力是指CT像在高对比度条件下分辨两个距离很近的微小组织或病灶的能力。
7. 在CT成像系统中,如果扫描一个均匀材料的物体,在一个特定区域中观察其CT值,就会发现这一特定区域内的CT值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围绕着某一平均值上下随机分布,这种随机分布就是由成像系统产生的噪声所致。可以用在这一区域中的CT值的标准差来描述噪声的大小,它是围绕此区域平均CT值的上下变化的定量值。
8. CT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投照的X线光子密度在时阀和空间的随机变化,一般称这种噪声为量子噪声。这些噪声随机不均匀分布在图像上的反应或表现,统称图像噪声。
9. 均匀度是指在扫描野中,匀质体各局部在CT图像上显示出CT值的一致性。均匀度受图像噪声影响,同时还和X线束硬化有关。

第四节 DSA图像质量控制
考点1 影响DSA图像质量因素

考点2 改善DSA图像质量措施
改善DSA图像质量必须从DSA成像链中的可变因素着手,主要表现在:
1. 术前与患者说明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争取患者术中相应配合,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性伪影的产生。
2. 定期做好设备质控检测,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 根据X线摄影学原理和诊断要求,选择最佳摄影体位。
4. 根据病变部位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造影检查方式和参数。
5. 正确使用遮线器、密度补偿器以减少空间对比,防止饱和伪影的产生。
6. 合理应用曝光测试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7. 充分利用DSA设备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影像符合诊断要求。
8. 正确匹配相机,并定期检测。

第五节 MR图像质量控制
考点1 MR图像质量控制
1. MR图像质量决定于成像方法、成像设备及操作者选用的成像参数。图像质量不是由单个因素决定的,至少是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噪声、信噪比及伪影五种因素的结合。
2. 评价图像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图像信噪比、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其他方面的图像质量特性还有成像伪影、非均匀性及畸变等。
考点2 MR图像质量指标

考点3 磁共振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1. 脉冲序列是控制对比度强有力的工具,在不同的脉冲序列中,通过选择TR、TE、TI等参数得到某种特性的加权图像。
2. 流动组织的对比度与其流动形式(层流、涡流)、流度及流向有关,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产生不同对比度的“黑血”及“白血”图像。
3. 对比剂具有缩短组织T1、T2时间的作用,注射不同类型的对比剂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如顺磁性对比剂可缩短T1值,而超顺磁性化合物微粒可缩短T2值。
4. 成像体素的大小决定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体素的大小是由视野、层面厚度及矩阵大小决定的。在二维成像中,矩阵大小分别由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上的数值决定。
5. MR信号强度主要是体素中的质子密度决定,根据质子在组织中所形成的化学键不同,其信号强度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考点4 MR伪影及控制措施

考点5 图像质量控制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