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郢书燕说

2021-08-27 13:33 作者:平平静静哒  | 我要投稿

郢书燕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今译】

(郢 ,古地名,春秋时期时楚国的都城,capital of the State of Chu,今湖北江陵附近),相传战国时楚国的都城郢有位官员,要写封信,想寄封信给燕国宰相(相国 ,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是君王手下的最高官员)。


写信的时候恰好是晚上,因夜晚烛火不够亮,他就吩咐拿着灯烛的仆人说:“举烛。” 意思是让身边捧烛的人把烛火举高些。


他一边说,一边顺手在信上把“举烛”两个字没有在意地误写到信里去了。


其实,“举烛”,举起烛来,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本来并不是书信要表达的意思。


燕国宰相收了信,接到信后读到“举烛”这两字恍然大悟地解释说:“举烛嘛,是推崇光明,崇尚光明正大的意思。推崇光明嘛,这样就是要举贤任能,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大胆任用。”


燕国宰相觉得“举烛”二字含义深刻,便把自己理解的这层意思告诉了燕王,禀报给了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地采用了这项谏议。


照此办理,照这个意思去做了,燕国竟因此治理好了,国家治倒是治好了,但这却不是郢人书信的原意。


现在治学的人,对古代典籍,大多穿凿附会,妄加解释,就像这燕国的宰相解说郢书一样,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赏析】

郢书比喻古代典籍,燕相比喻当世学者,这则故事原意是讽刺儒墨两家依托先王,附会古书的做法。


它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断章取义,distorted interpretation,随意曲解,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



后用“举烛” 指附会原意,无意中受惠。 也引申为以读书求取功名。


“郢书燕说”楚国人写的书信,燕国人作了另外的解说。


后来用“郢书燕说” 来批评主观臆断,farfetched analysis,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misinterpret the original meaning,以至闹出笑话之类的现象


郢书燕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