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读书笔记(2)

2023-08-15 15:35 作者:Wesstsuto  | 我要投稿

3、经济学家

毫无疑问,马克思是李嘉图的学生。33

马克思是李嘉图的学生

熊彼特试图论证马克思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内在一致的,大致是差不多的。

然而,问题出在这里:在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它并不好用。

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代替劳动价值论的边际效用理论是更加好用的,从应用范围而言。


马克思与李嘉图都认识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缺点。他们试图解决。例如李嘉图的地租理论。马克思也有绝对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的级差地租不同。

地租理论


马克思与李嘉图都认识到劳动价值论解释力的局限性,但都并未对此做进一步说明。P38

 

熊彼特给了劳动力一个新名字:潜在劳务。

马克思的去道德化论述


这种去道德化的论述是有意义的。

 

熊彼特批判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无法适用于“劳动”这一商品。因为工人并非如同一台机器一般被合理计算的成本所生产出来的。41

 

熊彼特批判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在完全的竞争均衡状态下是不成立的,资本家本身也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使竞争均衡状态无法被达到。41

但是,马克思本身就不认为资本主义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42

 

熊彼特讨论了马克思的积累理论。此处,马克思有一个强迫储蓄的机制。

强迫储蓄的原因之一


这其中蕴含了强制储蓄的一个机制。

此外,资本主义模式下,新产品的出现、新技术的革新也要求企业必须储蓄以进行投资,这是更加紧迫的储蓄的原因。

这样,熊彼特找出了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家进行储蓄的两个原因。第二个理由是他指出的,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依然很有启发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下一个链条是集中理论。

原版:为了竞争,资本家试图使产品变得廉价。廉价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是单个工厂的个别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劳动规模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熊彼特认为这一分析很平淡,但马克思预见了大工业的来临,这一点是有价值的。

 

最后的两组理论是贫困化理论与商业循环理论。

熊彼特认为贫困化理论是失败的。事实证明,工资的绝对值没有降低,甚至工资占总国民所得中的份额也没有下降。

熊彼特接着指出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真正理论错误:

基础是产业后备军理论,也就是生产过程机械化造成失业。人口由此过剩,即出现了人口剩余。这一段基本是李嘉图的复制品。但是李嘉图的理论显然更加圆滑,而马克思则采取了李嘉图的其中一个例子。

 

商业循环理论:

马克思的解说实际上是被归类为消费不足的危机理论。

 

消费不足问题


熊彼特不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一个商业循环、生灭往坏的理论。他认为,在马克思描绘出的图景中,不太存在繁荣与萧条的交织,一切都很平稳。

熊彼特同时认为马克思注意到了断断续续的危机与最后的资本主义总崩溃之间的联系。

 

总崩溃理论

熊彼特谈希法亭:

希法亭的理论,见《金融资本》


然而,这种集中→稳定的结论显然并不受到以列宁为代表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欢迎。那位“超帝国主义论”者(应该是考茨基吧)也并不受到列宁派马克思主义的欢迎。

 


马克思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贡献。

 

马克思的方法论贡献

4、导师马克思

熊彼特还研究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疑似错字


这里有个缺字,应该是“量的积累”吧。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论述是非常诱人的。但熊彼特认为,我们必须警惕。

不一定完全正确的帝国主义理论


熊彼特指出了帝国主义理论中的“循环论证”问题(他的循环论证似乎和平时所理解的不太一样)。

着重区分概念与概念,即便它们长相一样


我们的确需要区分“剥削”与“剥削”,当我们在使用术语时,必须小心谨慎。

 

垄断和征服也显然不是后期资本主义才出现的事物。

熊彼特也分析了殖民理论中阶级斗争理论的应用,并同样认为这是与事实相悖的。

 

对外政策本身其实极少受到大企业的控制,资本家大多数时候是在适应本国政策,而不是创造政策。

 

朝向社会主义的趋势问题:资本主义的秩序可能崩溃,但其中生长出来的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当然也非常明智地避免了对社会主义的细致刻画。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读书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