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嘉之难 第二节 危险的对手

2021-07-28 15:23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虽然赵廞在李庠的帮助下取得了益州牧的职位,但对赵廞来说,李庠已经变成了更加危险的对手。

作为东羌名将,李庠非常擅长指挥军队。别人指挥行军打仗用的都是旗帜和锣鼓,而他用的是自己手中的矛。

但哪怕参加过基本军训的人也知道,光会挥矛对指挥军队没有什么加持效果,需要的是令行禁止,进退得法。

李庠贯彻这一点的做法,就是杀人。每次训练时,李庠杀掉前三个不按号令操作的士兵,威慑之下,士兵们自然乖乖听从命令,进退有据。而李庠也不仅仅只会用杀人来立威,在平时,他也会爱护士卒,关心他们的生活,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个时候普遍的作战状态下,两边开打,比的不是谁人多,而是哪一方能够保持阵型,临危不乱。因为大多数的情况下,失败的一方并不是死的人太多,而是阵型崩溃导致的士气崩盘。李庠能够训练出这样一支军队,他手中的战斗力自然要更加强劲。连赵廞都不得不感叹:李庠也颇如当世的关羽和张飞那样英勇。


但赵廞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关张和刘备情同手足,而对想当刘备的赵廞来说,李庠的这支军队只听从于李庠本人,是他无法指挥的。而当李庠的力量强大到能超过赵廞时,显然也不会再听从号令。

更要命的是,六郡流民和益州土豪的关系十分紧张,赵廞如果打算割据益州,固然要倚仗流民的军事力量,但失去了益州本地地头蛇们的支持,他自己也站不住脚。

赵廞的幕僚杜淑和张粲就提出了看法:“您刚起兵就让掌控着强力军队的李庠率兵在外,我们认为这不靠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可是把武器交给别人让他向我们攻击,将军您可要考虑清楚。”

“你们说的正合我心意,我也正有此意,不过,目前没有合适的理由处理李庠,怎么办呢?”赵廞有些发愁。

此时,有人来报李庠求见,赵廞立即让李庠进来,他想看看李庠目前的状况,好决定今后的对策。


而李庠也想试探试探赵廞的心思,在他看来,如果要成为关羽张飞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赵廞也得有刘备那样割据一方的意图。更何况,流民集团自身发展的方向,也取决于赵廞的政治意图。既然如此,自己得给他添把柴火。于是他向赵廞建言:“中原大乱,纲纪不存,依我看来,朝廷已经无法振兴了。明公何不顺天时,应人心,仿效汤武的故事,称帝于一方,拯救百姓。以明公的才能,又岂止能割据巴蜀呢?”

赵廞又惊又喜,惊的是李庠居然能看穿他的野心,喜的是李庠如今说出的话,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口实。

“这是为人臣者该说的话吗?你们认为他该当何罪?”赵廞一声冷笑,变了脸色,给杜淑和张粲使了个眼色。

“大逆不道,应当处死!” 杜淑和张粲异口同声,他们立即动手,同时被处死的,还有李庠的子侄们共十多人。


李庠的死,意味着流民集团和赵廞的决裂,也意味着赵廞手中再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在处死李庠的当天,赵廞就感受到了后果。

赵廞的部将许弇(yǎn)一直想担任巴东监军的职务,但杜淑、张粲不肯答应,三人便因此起了争执。许弇大怒之下,拔刀杀了杜淑和张粲,而杜淑和张粲的随从又杀了许弇。看着自己的三个心腹在自己的面前自相残杀,赵廞没有任何办法,他顿时就对自己的草率感到了后悔:早知道自己的心腹都是这种草包,还不如留下李庠呢。

但人已经杀了,后悔药肯定是没得吃,只能把善后工作做得漂亮一点。

此时李庠的兄弟李特和李流都正在外面领兵,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以免带来更加严重的兵变,赵廞将李庠的尸身用棺椁装好,送到了李特的营中。

“李庠只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被处死,和你们兄弟没有关系,李庠的职位由李特接任,以前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大家不要在意。”这是赵廞的使者传过去的话。

不要在意?说得轻巧!李特兄弟们十分愤怒,他们率领部众立即拔营,前往绵竹驻扎,以示和赵廞的决裂,同时也决定走上自立发展的道路。

李庠平时对流民和士兵们都很好,得知他的死亡,六郡的流民们从上到下无不为之痛哭流涕,为了避免继续受到赵廞的残害,他们选择了投奔李特。于是,在原有的部众基础上,李特又新吸收了七千多部众,给赵廞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一方面,赵廞害怕李特的力量反噬自己,另一方面,随着李庠的死亡,原本由他承担的北部防线现在出现了空缺,一旦朝廷出兵讨伐赵廞,北边可以说是极度空虚。

因而赵廞派出了长史费远、犍为太守李苾(bì)、督护常俊带着一万多士兵前往填补北部防线,并驻扎在绵竹附近的石亭暂歇,观察李特的动向,但李特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

李特应该是被吓走了吧?他们放下了心。夜深人静,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突然费远的军营附近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四周突然点起了无数火光。惊慌之下,费远等人的军队士气瞬间崩溃,士兵们吓得魂不附体,纷纷遁逃。

这是李特带着七百余士兵发起的夜袭,赵廞属下的无数士兵都死在这一场袭击中,他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抵御李特的军事力量了。

李特开始向成都进军,得知消息,赵廞惊慌失措,赶紧集结守军防守城门。但城中的文武百官们不愿意给赵廞陪葬,在费远、李苾、张征等人的带领下,这些官员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强行突破了守军的拦阻,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1]公元301年11月

赵廞傻眼了,他这会儿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急忙带着妻儿乘船出逃,在广都(现在的成都市双流区)被家仆所杀。

天明时分,李特率军入城,出于对赵廞的仇恨以及对益州土著们的敌视,他下令让士兵们大肆劫掠,将以长史袁治为首的赵廞属下们纷纷杀掉,随后写了一封奏疏,陈述了赵廞的罪状,交给没被处死的两个小喽啰,让他们带去洛阳,陈述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经过这一场大乱,许多益州豪族要么死在李特的刀下,要么被迫外迁形成新的动荡因素,他们对六郡流民的仇视更加刻骨铭心。不过这个时候,李特还没有自立为王的想法,他仍然抱着在尊崇晋王朝前提下进行发展的方针,但朝廷已经为李特准备了一位强大的对手。

[2]李特讨赵廞

早在赵廞反叛时,朝廷就任命梁州刺史罗尚为新任益州刺史,并拜他为平西将军,西夷校尉,掌控益州的军政大权。

之所以任命罗尚,是因为早在赵廞反叛的时候,罗尚就上表一针见血的指出,赵廞没什么本事,并且得不到益州本地豪强的支持,迟早要失败。朝廷认为他很有先见之明,并且梁州和益州挨得很近,本着就近原则,便有了这次调令。而罗尚更有一层特殊的身份:他是蜀汉末代名将罗宪的侄子。

为了给罗尚上任提供便利,朝廷拨给了罗尚四千五百名士兵,又调拨了牙门将王敦(并不是王导的堂弟王敦)、上庸都尉义歆、蜀郡太守徐俭、广汉太守辛冉等人统属的七千余部众入蜀,很给罗尚壮了一波声势。

李特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迫于形势,他只得派弟弟李骧前去迎接罗尚,以表示对朝廷的恭顺,同时也在思考着对策。

是人都有弱点,李特相信罗尚也不例外,而李骧的报告证实了他的判断:罗尚确实有着贪财的弱点。

李特彻底放心了:流民军刚刚抢完成都,最不缺的就是钱。他派人给李骧送去了一批财宝,让他转贡罗尚,自己和弟弟李流也从成都出发,准备了好吃的好喝的前去迎接。


在罗尚即将抵达绵竹的时候,李特终于见到了罗尚和他的属下们。

对于李特的殷勤接待,罗尚十分满意,但他的属下们却从李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李特这些流民,专门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应当尽早除掉,将军不如宴请李特,就在席间解决了他。”这是王敦和辛冉提出的建议。

罗尚拒绝了:李特摆出的姿态,明显是打算恭顺地服从自己,要是不明不白把他解决了,其他的流民怎么处理?

宴席上一切正常,李特在席间看到了辛冉,上前打招呼:“辛君别来无恙否?”

辛冉是陇西人,和李特也是老相识,但此时大家各为其主,辛冉没好气地回了一句:“谁说故人相逢就是好事情?”

空气中的味道有些尴尬,李特感悟到,即使是自己恭顺侍奉朝廷,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仍然没有太大改观,同时益州的土著对他们这群流民的厌恶也是溢于言表,再加上罗尚的部属们也视流民为不可信任的人,他逐渐开始考虑改变当初尊崇朝廷,进行自主发展的方针了。


一个人的到来,让李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随着齐万年的起义被平定,朝廷决定让流民们返回故乡,并派出两位御史监督执行。此时,李特留在略阳,没有跟随入蜀的的大哥李辅从故乡到达成都,给李特带来了中原大地的信息。

李辅只告诉了李特八个字——“中国方乱,不足复还。”

既然中原的局势完全失控,朝廷对地方的掌控一天不如一天,与其回到故乡等死,不如割据巴蜀,学习刘备称雄一方!

[3]赵廞和李特的偶像——刘备

就在李特兄弟们打算割据巴蜀的时候,流民迁出地的六个郡的长官也给罗尚发来了公函,说是当地治下的郡县人口奇缺,地都荒了,连纳税的人都没有,也没有民丁可以用,请罗尚帮忙督促让流民们返乡。

得知消息的李特派阎式去贿赂罗尚,请求延期返乡,起码要给流民们一些准备的时间。罗尚收钱办事,答应让流民们秋天再上路。

但辛冉的贪欲,让流民们和朝廷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为了鼓励流民们迁回故乡,朝廷先是采取了拉拢的办法,嘉奖了李特和李流讨伐赵廞的功劳,给流民首领们都封了官。但辛冉想把功劳据为己有,压下了封赏的诏书。

更过分的是,辛冉还盯上了流民们的财富,认为反正是他们从赵廞手里抢的,自己再抢回来,也没什么毛病。他打算杀掉流民们的首领,夺过他们的钱财,装进自己腰包。于是向罗尚建议,派出从事监督流民们七月必须上路返乡,而后派人在流民们返乡的必经之路上设置关卡,抢掠他们的财富。

这些流民们在巴蜀地区为了生存,大多给人打短工,当雇农,在几年的时间里慢慢落地生根,本来生活已经极端不易,对于限期上路的要求自然是百般不情愿。更为难的是,七月还没到秋收时节,流民们没有返乡所需的粮食,朝廷们也没有给他们解决路费,加上一路上正是沿途雨水充沛的时候,这一路风餐露宿,流民们返回故乡,估计十成里面能有三成活着就不错了。他们聚集在李特的周围,希望李特能给他们拿个主意。

李特在绵竹设立了营寨安置这些流民,同时给辛冉写信请求宽限期限,也再次派阎式前去见罗尚,请求延期到冬天再上路。

阎式先去见了罗尚新举荐的秀才,同时也是他的幕僚杜弢,向他陈述了流民们的困难。杜弢的父亲曾经当过略阳的护军,对流民们的情况更为了解,认为困难确实是存在的,于是杜弢向罗尚建议,请求宽限流民们一年的时间。

但这个建议仍然被辛冉否决了。

辛冉眼看自己的发财的计划要化为泡影,勃然大怒之下,派人四处张榜,求购李特兄弟们的人头。

你不仁我不义,李特和李骧将榜文们收回,改为将六郡流民的各大首领们全都列上了榜单,将辛冉的矛头转向了整个流民集团,使他们和自己彻底绑在了一起。

[4]李特

于是,在惊惧之下,归附李特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月之间就超过了两万人,李流也聚集了几千人,李特将这些人分为北营和东营两个大营,分别由自己和李流管理。

眼见流民们声势浩大,辛冉越来越害怕,在各个要地设置了营寨,准备搜捕流民。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

李特准备再试探一下罗尚的想法,便派阎式再次前去见罗尚,继续请求延期上路的日期。

看见一路上连绵不绝的营寨,阎式一声叹息:“没有贼寇却设立这么多营寨,这是把我们当贼寇对待了。两边的梁子算是结深了,变乱很快就要发生了。”

阎式很清楚这是辛冉的主意,而罗尚自己的态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便向罗尚告辞,准备返回绵竹。

罗尚假惺惺的表态:“你回去告诉他们,就说我已经同意延期了。”

阎式内心一声冷笑,但表面样子还得做做,于是刺了一下罗尚:“您现在受奸人蒙蔽,恐怕并不打算宽限我们。在下要说的是,这些百姓虽然卑弱,您却不能轻视他们。您现在不讲道理一味催促他们上路,到时候犯了众怒,恐怕为祸不浅。”

罗尚继续搪塞着阎式:“您说的很对,我确实不骗你,你回去就这样对他们说吧。”


阎式返回绵竹便对李特表示:“罗尚虽然答应延期,但未必可信,为啥呢?因为他的威信和刑罚都没有在下面树立。辛冉等人各自掌控着强大的兵力,并不把罗尚的话当回事,所以一旦出现什么变故,罗尚也约束不了他们,我们还是早做准备吧。”

李特采纳了阎式的建议,开始操练士卒,以防备辛冉。


这边,辛冉和犍为太守李苾正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罗尚虽然贪婪,但并没有决断力,如果迁延日久,流民们便会进一步壮大,况且李特兄弟们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要是等他们成了气候,我们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两人相视点了点头。

“为今之计,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先斩后奏!”

在辛冉和李苾的计划下,一支三万人的部队悄悄前去偷袭李特的大营,得知消息的罗尚也派出了援兵。

偷袭的部队悄悄进了李特的大营,却发现空无一人,等这些人中的一半进入了大营后,流民们突然纷纷从四周冲了出来。

李特早有准备,给他们来了一个反偷袭,他将这只部队的主将首级一一割下,给罗尚和辛冉送了过去。

罗尚十分生气:“我早就看出李特这个贼小子要造反,要你们小心在意。你们倒好,尤其是辛冉居然还自作主张,这下好了,李特的气焰更加嚣张了,现在怎么办?”


罗尚的后悔药是没得吃了,因为随着这一仗的失败,以及他和属下们对流民集团的重重压迫,他们彻底决裂,李特正式建立了流民军政府,走上了割据一方的道路,成为了罗尚最危险的对手。


六郡的流民们一致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大将军,李辅为骠骑将军,李骧为骁骑将军,组建了新政府的雏形。对于李特来说,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是成是败,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常璩(晋)·《华阳国志》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4]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

[5]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6]赵晨韵·《成汉的政权建设研究》

[7]高然,范双双·《成汉国史》


永嘉之难 第二节 危险的对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