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创】先生新中国游记

2023-08-17 21:30 作者:绝世咸鱼错字泛滥  | 我要投稿

写先生来北京,结果北京这几天成海洋了😭,大家就当没这回事。

推荐看文BGM :《道别是件难事》or《觉醒年代主题曲》


提示 :请不要在热闹场地或您有事急着办的情况下阅读这篇文章,全文共九千多字,您若是心灵杂乱,便听不到这篇文章的心跳。这也是一篇只适合读一次的文章。



我是没想到能遇到先生的。

那时是在天安门附近,遇见时,先生在马路旁看着来往的车辆。


我是一个网文作者,我的作品曾掀起过一股热潮,使各大软件上几乎都有关于我的文章的评价与二创作品,我也有了收入,这使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年轻气盛的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生活,租了一间房,但后来灵感是渐渐枯竭了,已经断更了一个月,我的笔名也在热搜榜上渐渐沉淀,收入不可观,甚是烦闷迷茫,只能依靠远在他乡的父母打过来的钱度日。


那天我出门买菜,回来时便看到了那个背影。

我怔在原地,菜掉了都不知道。


那是谁? 先生?怎么可能? 是假扮的吧 ? 不对,这样莫名凝固又安静的氛围........不可能吧,已经是一百多年的隔阂了啊......是我眼花了吗?

可是先生半透明的身体预示着事情的真实性,我看到几个嬉笑的孩子不顾一切地冲向先生,我下意识想让先生躲开,刚伸出手,孩子们便轻轻松松地穿过先生的身体。


其实你可以想象一下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就像一桩木头站在那,脑子已是空白了,我该怎么办?上前搭话吗,说什么? 又该从何说起?

在恍惚混乱的思考过后,我整理了一下着装,拾起掉落的菜,深吸一口气,轻轻地,紧张地迈开步子。


先生太安静了,亦或是他在我心中太威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的步子被压迫感镇得又轻又缓,像一个小偷一样屏息向前,直到走到先生背后。


我心怦怦直跳,但我必须镇定。我轻声问先生:“先生? 先生是您吗?”

先生转过头来,他用略带惊讶的眼神看着我。

先生点了点头。


不知为何,我很开心,很激动,好久不知说什么,反倒是先生看看天安门后,略带期待的问:“这里是...?”

我颤抖着说,这里是新中国啊 !

先生怔了,随后一展笑颜,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又看了看天空,远处有一群鸟儿在天空徘徊,天气不错,正是早晨,温度不算太热,风正好,一切是那样祥和,行人匆匆,车辆匆匆,唯有先生一人欢喜。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是我在烦闷生活里第一次笑,我好久没有这样莫名又欢喜地笑过了。


先生笑得像个孩子,开朗的笑声环绕耳畔,洪亮动听,这笑使我的紧张感消失了,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先生好亲切。


行人投来诧异的眼光,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先生。既然至此,我向先生发出邀请 : 让我陪先生逛逛他的梦。

先生问不会太打扰我的生活吗?我向先生解释了我的身份以及生活现状,先生思索了一会,答应了下来,还对我说,他想读读我的稿,看看有没有能帮助我的地方。


我得把买来的食材带回家,吃一顿饭,再带先生去看去走。一路上,先生走得很慢,似乎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能夺去他的视线,行人的穿着与先生单调的布衣截然不同,在先生驻足观察街边的早点铺时,简直是一尊雕像。

我问先生想吃馃子(油条)不?先生说总麻烦我不好,我道:“先生莫要怕麻烦我,是我自告奋勇与您同行照顾您。”

先生则笑笑,又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说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终是回了家,我为了留出时间陪先生多看看而准备随便吃一碗泡面了事,但先生却说像我们这样的青年还是要注意身体,好好吃饭,不能随便,我则只好精心准备早饭。这份精心,为先生,为自己。


我翻出柜子里的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动过了,但吃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我给先生沏了一杯茶,找了平时有备的饼干和瓜子,先生谢过了我,但并没有吃多少,茶倒是喝了几杯。


怕先生无聊,我问先生想不想看书?先生马上答应了,我带先生来到我的书柜前。平日里忙于各种琐事,有空时也不愿放下手机拿起书看看,用书装满书柜时那种励志不觉间已和时光一起消逝了,久而久之,书柜便落满了灰尘。


先生看出我不常读书,看看我,只是轻声道,青年人,还是得多读书.......

先生坐到茶边看书,看的好像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啊,《呼兰河传》,是先生朋友的作品。没记错的话,是1940年出版的吧?那时先生已经.......


我心里渡上一层悲伤,先生与亲友联系的方式,只有通过他们的书籍来跨时空重逢。

先生看书时表情很平静,好像这本书他早就知道,好像在自己离世前就已经出版,好像,好像。好像先生从未离开。


先生还问过海婴怎么样,许先生怎么样,藤野有消息吗? 还有好多好多他逝去后的历史。

我只有上网查询。


有时吧,我在想,时间啊,你怎么会如此冷漠,每个人最终都会消逝于时间的洪流里,时代在时间里变迁,先生在上海的故居,在如今,早已被高楼吞没,即使人们最后将这故居保留了下来,可是那儿的回忆,早也被沉淀了吧,在那儿的建筑,是否能聆听到先生每夜工作时心中的波涛? 是否能看见时代的一丝幻影? 是否能再一次听见屋主人的心跳 ?


是否 ?

是否。

是否........


如今一些从事影视娱乐工作的小年轻们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的视线,也许,先生在当下的人气不如这些人的一半?可能已没有多少人会真正放下网络,不再从网络上的几条搞笑历史就轻松的判定了一个博学的人。 有人愿意看看历史,看看这些伟人吗?就算有人去先生故居参观,也许,只是一条朋友圈的功夫。


时间真是强大,就连最后被世人记住都可能办不到。





你愿意再听一次他们的心跳吗 ?


放下手机,真正地听一次。


听,大地在给小草说这几千年。 听,夜晚的月亮在和星星说悄悄话。 听,天安门被升起的国旗在对烈士们告白。听,那是他对中国的爱。

是胜过一切的爱。




也许吧,历史是时间的信件,时间再强大,即便强大到能将先生吞没,能将土房子变成高楼,能将自行车变为高铁,能让燕子从王谢廷前飞入百姓屋檐,但时间带不走人类的精神, 人类足以和时间战斗,勇气是我们的宝剑,是种子突破泥土的支柱,先生以笔为刀做医生,我就用这篇文章唤醒你的血脉。


可否拿起你的笔?捧起书,不让不良媒体侵蚀我们的精神,我无力的想叫醒你们,真正该追捧的,是先生他们啊.........


写着一段时,我的血是沸腾的,这是我在回忆这段旅途时有感而发,说实话,眼泪不争气的滴到了稿纸上。


说回正题吧,为了让先生有更好的旅途,我查询了先生的生活习惯,与其说是生活习惯,倒不如说是品质吧。我看到了先生对孩子深深的爱,对青年的关心,对家人和朋友的善意,对文学的热爱,对死亡的不惧。


我从电脑室出来,先生还在看《呼兰河传》,茶都凉了。

我没有叫醒先生,先生醉在书里了。


好久,先生才放下书,靠在沙发上沉思着。悲伤?怀念?欣喜?叹息?  在先生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先生不太会把自己波涛汹涌的心情传染给别人,唯有他那份独有的沉稳与安静,使人总是不敢在先生身旁弄出什么大动静。


先生站了起来,我迎上前去,关心地了一句:“先生 ?”

先生点点头,再次谢过了我的茶点。明明刚才还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活动,现在却是平静的说,他想出去看看。


我当然二话不说的答应了。我说出许多北京景点,先生却说,他想看看我们平日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他说不必把他当作贵人。在我向他说出天安门每天会升旗后,他说希望能每天早上看一次升旗。


话是这么说,但说真的,我们这些年轻人,基本都是整天待在家里,吃的经常点外卖,娱乐在电子设备上,玩乐什么的基本网上购买。朋友约着出去也是动不动看手机。

仔细想想也是惭愧。

但,总不能让先生和我们一样在家里待着吧?


于是我制定了一份仍谁看也不像旅途规划书的规划书————里面都是带先生坐公交,带先生参观大学,带先生坐地铁,带先生看看北京(至少得看一部分吧) 之类的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计划,但对先生来说是堪比游太空的旅途。


我带先生来到小区不远处的公交车站,这次旅途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坐公交,但该坐去哪里呢?坐地铁,又在哪一站下地铁呢?下了地铁,又该去哪里呢? 第一次遇到出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的情况,还是有点迷茫。

嗯,先坐公交,直到到达靠近一个地铁站的地方下车,去坐地铁,坐地铁到......就到北京大学东门那个地铁站吧!先前为了为自己的小说找点灵感提前预约了,别人看不到先生,不用再预约一个名额。真是上天在帮忙。


先生对这个计划没有什么意见,一路上他很少说话,等公交时先生也安安静静的站着,有时会打量一下同样是等公交的人们,或者看看周围风景。我则很忙碌,不断确认着行程,十二点左右的温度使我的额头留下几滴汗水。哦对了,还得预约明天早上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虽先生可以不用预约就可以走进会场,还可以用他灵魂的体质站在第一排,但再怎么说,得陪先生一起看看升旗仪式。至少一次吧。


等来一辆公交车,人太多了,我觉得先生应该也不喜欢这样过于拥挤闷热的狭小空间,所以我没有立马上车,而是看先生的意思,先生知道等的车到了,没有移动脚步,转头看向我,我们不约而同的没有移动脚步,于是便目送这辆公交车离开。

后来又等来一辆,这次人不多,我们走上车,我付了钱,车上没了座位,我站在一旁,先生则站在靠近车尾的窗子侧方,眼睛环顾车内,也包括看看车内的人。


车开动了,窗边的乘客拉开了窗户,风灌进来,不知是风还是车的行驶,先生的衣摆轻飘飘荡起。


车辆在红绿灯前停了下来,正好先生那一侧是大路,没了高楼大厦的阻碍,一直被挡着的阳光终于肯过多停留在一直没被照亮过的先生身上。


先生在光里,光穿透了先生,照在地板上。没有影子。


光太亮了,上身还好,下身直接融在光里,先生异常透明。好像会静悄悄地彻底融入,消逝不见。


人们看不到他,他也很少和我发表看法,自己闷声观察,有种想要跟上我们的脚步,却还是相隔的感觉。但在感叹后也心甘情愿做旁观者。


就像他融入了光,但还是留下一丝模样。


塑造光的人,最后也只是默默看着别人被照得温暖,自己也愿意这样不被过多注意吧。


正是因为这是一缕发光的灵魂,所以才与被照亮的人格格不入。


就乘坐一辆公车也有这么多感叹,多老套,是不是这样想?

但星星照亮夜空,这不是事实吗?


摇摇晃晃,我们过了一站又一站,不断地有人上车下车。


热血的青年,相爱的恋人,互不说话却紧牵着手的中年夫妻,虽吵架但也不忘为母亲提重物的孩子,刚挂完老板责骂的电话后又和远在天涯的父母说自己很好的职场者,坐在别人让给的座位的老人,坐在一起却低头各玩各自手机的朋友......


先生都看在眼里,也总是目睹着这些后辈们下车,逐渐走远。


最后腾出了一个座位,我看向先生,他没有要坐下的意思,一直看着我,我摇摇头,先生也摇摇头,犹豫一会后,我坐了下来。先生又看向了窗外。


又过了几站,终于又有了一个座位,先生才坐下来。


我总是担心看不到先生的人在先生坐的位置坐了下来,好在马上就到地铁站了,坐了这么久,自然是错过了几个地铁站,现在也该下车了。中途没人上车。


如果真有人坐在了那个座位,那先生准是会起身的。


我们下了站,我问先生这次公交的经历有什么感受吗,先生思索了一会,说我们的生活是安定的,是那时极少人不盼望的,也总是欣慰,若是现在的人能知足,多看看眼前的模样,那大概就是最好了。


我点点头。


我们到了地铁站,总算是凉快了,先生问何故如此凉快,公车上亦是这样,也不见人扇扇子。我像先生解释了空调这东西,先生笑笑。我也笑了几声。


倒也没见先生流汗,可能他感受得到热,却流不出汗水。


付了钱,过了安检,先生一路上像只安静但灵巧的灰色小狗,轻盈无声的在地铁站里探索,会盯着安检屏幕看,会目送着旅游团热热闹闹的走过,会看着超大的广告屏思索,在坐电梯时也会环顾四周。


站在地铁前,先生明是在我左侧,但地铁的玻璃却只映出了我的影子。那种感觉,像是猛然一愣,也没有过多动作,只是心底凉凉的。


好在是工作日,也是离一点不远了,人不能算是多,第一趟地铁就上的了车。我和先生说这次的目标是北京大学。车程会有点长。


先生对车程没有什么意见。我们上了车,车上的人抓好扶手,随着“滴滴滴”的关门提示音,地铁“哗————”地开动了,惯性使我趔趄了一下。随后我站稳。


先生在环视车厢内,又观望车外。虽然只是黑漆漆一片,但不断闪过的灯也能让先生看好久。


我们转了站,先生也渐渐习惯了,在车厢内眯着眼睛思索着。要是有纸笔在身,应该会写几句的吧。


出了地铁站,没了空调加持,高温直接可以把我融化。我们来到校园东南门,等待开放时间到。


这次是先生先开口提意见,他站到阴凉的地方,示意我过来避太阳。


先生朝校内望去,我则看着手机时间,距离北大开放参观的时间点还没到,得先等一会。


我回忆了一下这段旅途,对先生的敬畏感犹存,但距离感是没有多少了,要不,找先生聊聊天?


我向先生说,现在的人们仍然觉得还需要先生您。

先生思索一会,说,其实你们可以创造一个我。

我愣了一会才点点头。


这就是先生的意思吗......


我还问先生有没有什么想写的,我家里纸笔比较齐全。先生点点头,谢过了我,随后问,我们现在的人写字,是用毛笔还是钢笔?还是有其他笔了?


现在的人多半是没有时间和雅兴去练毛笔了,写毛笔字的要么是毛笔补习班的人,要么是毛笔字博主。毛笔早已在生活里不常见了。

现在的人应该都是用圆珠笔吧,你用的是什么笔? 先生自是用毛笔了,钢笔也会用。


索性我家里是有毛笔的。

毛笔不是我买的,是我妈妈的。


我妈是书法爱好者,在我来北京前,家里会有几本书法临摹本,临摹本下会压着些字帖和宣纸,纸旁是几支毛笔,粗细不一。

小时候,我总爱拿这些毛笔当魔法棒挥舞,母亲倒也不恼,总是把我拉过去让我和她一起练字,我没有那样的耐心,总是练一会,就拿着毛笔画 “山水画” 去了。


但我写的那些毛笔字,母亲到现在都还留着。


当我说我要去北京时,我爸刚开始是不同意的,他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留在家乡,有什么事,家人就在身边,也好照应。


为此,我和我父亲久违的吵了架。


最后是母亲调和的,她说她最怕家人吵架,也是说我父亲是在为我考虑,所以让我不要责怪他。


我的母亲是同意我去的。只要我有那样的能力,想飞多远她都不会阻拦。但其实她心里是有所顾虑的,一只天天围在她身边的绵羊忽然长了翅膀,要去吃别地的草。也有想过,但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到来了。一是家人不在身边,二是能孩子一个人在千里之外,谁家父母会放心呢?


那天晚上,母亲和我说了很多,他们同意我去,但有前提条件。

在外不要喝酒,不要乱搞关系,不要乱花钱,少吃外卖,要和我们常联系,每逢过年过节,有时间了就回来让她再看一看。


有什么困难就说,我们永远都是你的家人,再怎么样,你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永远爱着你。


真的撑不住了,就回来吧。家永远是在这个地方。


带上我那几支毛笔吧,你不是最喜欢把它们当魔法棒吗?  练字也好,画山水画也罢。以后就没有人常在你耳边唠叨了。


母亲交代的,我都履行了。 所以我家很少有外卖员光顾,今天是我去买菜时遇到的先生。毛笔也在家里备着。


唯有一个条件,我一直没做到。


“每逢过年过节,常回来看看。”


“先生不必着急,我家里是有毛笔的,” 我说,“只是现在的人都用圆珠笔。先生,我有一个请求。”

先生问请求是什么。

“我妈妈是书法爱好者,我想让您帮她看看。指点一二。”


先生答应了。我给妈妈发了信息,正想着会不会没看到,一直没回?  结果下一秒手机提示音就响了起来。

妈妈回得很快,发来了一张她的毛笔字,看来是买新毛笔了。发完图片后,妈妈发了一条语音。说今天怎么突然问她要毛笔字了?


我寥寥几句带过,只说是结识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友人,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会写毛笔字,请他帮忙看看。


妈妈连忙问 “友人” 的品质,身份与结识方法。

“妈,我们过会再说,别让这位又热等急了。” 说着我把妈妈的作品给先生看。先生认出临摹的是《玄秘塔碑》,随后仔细观摩了一会。


笔法秀丽,结构严谨,唯独缺乏阳刚之气,缺少力量。我把先生的评价发给妈妈。妈妈夸赞了先生,让我多学学。随后寒暄了几句,又去练习毛笔字了。


我谢过了先生,先生问我手上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向先生解释了手机一词,先生问是不是人人都有?我点点头。先生也点点头,随后又开始沉思了。


不久后,开放时间到了,我们进了校园,校内风景宜人,既有皇家风格的大气,又有山水环绕的细腻。不时有落叶飘下,穿透先生身体,落到地上。


我们去了图书馆,未名湖,博雅塔等地,图书馆中先生待得最久。先生看到过自己的书,看到过萧红的书,但他看得最多的,是中国近代史。我们在里面逛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个小时先生都泡在图书管里,我自然是陪同先生的。我也看了中国近代史。


只不过先生在看未来,我在看过去。


先生合上了书时,他好久没有说一句话。眼睛却是红润。

图书馆里很大气,建筑风格很有感觉,一股子书香味,再加上有书香味的先生,我想,带先生来这地方,是来对了,比去人群拥挤的故宫和长城好太多。


在下午四点二十左右时,我们离开了北京大学。我问先生饿不饿,先生说他没有任何感觉。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先生现在这个特殊体质不会流汗不会饿。

我饿不饿? 不饿其实。但我们接下来的目的是去天安门那通宵等升国旗。到时候饿不饿就说不准了。于是我去到了一家面馆,吃了很大一碗面。先生在店里转悠,然后出店看北京的马路和大楼。


我们回到我家后,我连忙找自拍杆和地垫,先生可以靠他的体质轻松穿过人群到达第一排,但我不行,这好不容易有时间看天安门升旗,而且还是和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看,心中那种激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先生略带疑惑地问升旗是在下午升吗?我摇摇头,说升旗是在早上。先生更是惊讶与诧异,问我为什么现在就要去天安门等待。我觉得那种中国人为更好地看升旗而早早进场,等待好几个小时也愿意的壮观与内心的感动是无法形容给先生的,所以我留了个悬念,让先生去到那儿就知道了。


到了天安门,是下午六点左右。已经有人在那儿铺上了地毯,有人吃着随身带的面包和矿泉水,也很道德地带着垃圾袋。也有人和朋友们在自拍。先生说他想去路边看看。我点点头。


先生在路边背着手站着,车辆呼啸而过,没有一辆车为他停留,红色的夕阳铺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天上的云被染红了,旗杆被染红了,行人被染红了。先生呢?沐浴在红色中。


他背着手,背向我。他不是高大的,却又是高大的。地面和天空包围了他,他站在天地中间。有几只鸟飞了过来,落在先生脚边,仰起头看着先生。

我忽然觉得,像一幅画。

静谧又神圣的画。

天空和大地是画框,先生是画中人。

我不觉间举起手机拍下一张照。照片里没有先生。

只有先生脚边的鸟儿。


我把地垫铺开,轻轻躺下。虽然是下午的夕阳,但阳光还是微微的刺激到了眼睛。我眯起眼,

云也像地垫一样铺在天上。风亲吻我的脸,我听到了大地的心跳。先生不知会看多久,我不知会躺多久,但国旗总会升起来的。


说出来你别不信,我躺着躺着睡着了。

我睡得很香,我记得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先生和他的战友们都醒了,他们围在国旗下唱着国歌,人们围着他们笑着,先生笑得很开心,鸟儿叼着花儿,云朵不再遮挡太阳......


“  嘿,小同志,醒醒。时间到啦。”

不知是谁叫醒的我,应该是哪位战士吧,我睁开眼。夕阳不见了,但有星星。我恍然坐起,周围全是人,不少人躺着睡觉。我拿起手机,四点五十七,今天升旗是在五点十六分。


我很感谢叫醒我的某位战士。但先生去哪了?


我站起来四处张望,才看到先生站在左侧不远处,眼睛直直的望着旗杆。

我走过去,告诉先生,快要升旗了。

先生点点头,他好像什么都听不到。还是能理解的。一个中国人,能在如此庄严而又不再需要顾虑的时刻看升旗,应当是最最最幸福的时刻。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陆续站了起来,在自拍杆上架好手机。我一次又一次举起手机看时间。


五点十分......

五点十三分........

五点十五分.............

五点十六 !


军人们踏步走了进来,我的呼吸不禁停止了,他们每踏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震耳欲聋。


先生一动不动,真的像一尊雕像。


我将拍摄着军人们的手机转向先生,仍是拍不出什么,但我拍了好一会。


阳光被云层遮挡着,但还是将光穿透,很温柔的,轻轻地爬上旗杆。


过多的我描写不出来,也许这种感觉真的无法描写吧。


升完了国旗,人们驻留一会儿后便陆续离开,渐渐的又恢复了平静。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那是因为先生在升完旗后就像傻了一样的站在那里,真的一步也没有动过。


好久好久,先生才转过身。

我正想开口,却在感受到先生的身影异常透明后,硬是愣住了。


先生哈哈哈笑起来,那笑声是我从未听到过的,直到声音消失,先生的嘴巴还是笑着的。


“好好好,都好,新中国一切都好啊,哈哈哈....” 先生自言自语地笑着,“我可以放心了。”


我在为先生高兴之余,又意识到了不对劲。

先生这是....要离开了吗?


先生张开手臂,仰头看着天空。


我站在原地,这么多年,先生又要消逝一次,而这一次,先生是满足的。


这个时代是先生他们的时代,先生张开的双臂拥抱的是他的孩子。


先生谢过了我的照顾,并嘱咐我一定要珍惜当下,他说这是他对现在的人的教诲。


先生就这样又一次坦然地接受了消逝。我心里一阵酸,先生真的是一位伟大的人啊.......

我看着先生慢慢的,慢慢的变得透明。在最后一刻,他转身看向了国旗。

风带走了他的思念,鸟儿在天上盘旋,车辆奔驰而过的声音犹响在耳畔。




他轻轻的来,现在又轻轻的走。没有惊动一丝小草,没有打扰一只鸟儿。


今天升旗的国旗,是对他日日夜夜辗转反侧的回应,是我们对他的承诺。

是他看过最好的一次展会,即使只是看国旗升起。








好遗憾呐,先生还没来得及写下他的所思所想,还没有问过先生对新中国的看法。


但转念一想,先生的笑声也许就是答案。





我回归了正常生活,那一天使我受益很多,我的文章续集发表后又获得了成功,我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热评榜上。星星依然亮着,地铁仍然运行着。只是心里空空的。


那之后我变化很多。我回家看了父母,即使不是逢年过节;我重新拿起了毛笔,虽是笨拙却还是一笔一划地写下《先生新中国游记》;每次失落时,去天安门那站站,心情就会好很多.......


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你问有没有想过,会不会只是一场梦,或者是出现了幻觉?


想过,但马上就被我否决了。


因为在先生消逝的最后一刻,我看到有什么东西在穿透云层的阳光下闪烁。直到先生彻底消逝,那东西也滴到地上时,我才看清。


那是一滴眼泪。


一滴真真实实的眼泪。


一个缥缈虚无的个体却产生了确切而真实的个体。


我很清楚的记得,那时云层正好在缓缓散去,阳光正好打在先生身上。


而在先生的热泪轻吻大地时,阳光笼罩新中国。





                                                  ---感谢观看,珍惜现在---










先生性格资料来源:


萧红-----《呼兰河传》


萧红-----《回应鲁迅先生》


萧红-----《鲁迅先生记》一、二


八年级历史课本《中国近代史》


鲁迅先生-----《死》




部分写作来源:我的父母


其余旅程资料 : 网络查询,地图






鸣谢:秋茗 


















先生的笑
北京大学图书馆
先生的梦





















 






【原创】先生新中国游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