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砸超市纠纷案(微观解纷策略及案例解析第五章案例分析思考案例14)
调解技巧要点(如何处理纠纷最能反映调解人员的学识及素养,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效果减半。)
解决策略:“三知”,即知情、知点、知规则。知情是指明白案例反映的问题;知点是指明白纠纷涉及的知识点;知规则是指明白如何利用知识点所反映出来的规则分析、解决该问题。
理解:熟读调解方法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纠纷。方法的作用,在于让人知晓,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当事人很有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但不可照搬,因为其中涉及到人心,也就是当事人的判断。
理解:最大恶意的揣测,最大善意的处理。
案例14精神病砸超市纠纷案
案情简介:李大(男,38岁,有一子一女)户籍地系某县A镇,原从事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因小孩读书于2009年借款在县城购置90平方米房屋,家庭幸福。2017年李大因车祸导致中度精神病(医院证明),其妻离家出走,李大父母李某(61岁)逐到县城租房打零工照顾两个孙子和李大,李大因病无收入致贫。由于李大系中度精神病,李某未上报,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不知情。2020年4月27日,李大因发病强行冲出家门,无缘无故在家门附近的某超市打砸(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400—3600元),其母跟随,为阻止其子的违法行为导致手臂受伤,某超市老板王某(女,35岁)全程摄像,就摄像内容在手机微信发布,王某之夫报案。当地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制服李大,初步了解情况后,送其到市级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事后查明李大患严重的尘夕病)。随后,李大之弟李二到现场得知摄像一事,要求王某撤回网上视频并赔礼道歉,王某拒绝。经民警现场调解,王某撤回视频但拒绝赔礼道歉,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及赔礼道歉和公安部门追责,李二同意适当赔偿和拒绝赔礼道歉,调解未果。事后7日内,当地社区调委会、派出所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王某要求对方必须赔礼道歉及赔偿10000元和公安部门追责,李二要求对方就摄像一事必须赔礼道歉和适当赔偿3000元,因意见分歧较大,调解失败。由于纠纷未及时解决,王某之夫投诉。
问题:该案如何处理?
推理1:已知条件:李大系中度精神病(医院证明),砸超市造成其母受伤。结论:李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条款,因发病打砸超市,免予责任追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推理2:已知条件:一是直接经济损失3400—3600元;二是双方当事人的诉求。结论:赔偿合理区间3600—4000元。
推理3:已知条件:一是李大强行冲出家门打砸超市;二是王某就摄像内容在手机微信发布。结论:一是李大家属未监管到位,应赔礼道歉并赔偿;王某违法未造成严重后果,不予追究,应赔礼道歉。
推理4:已知条件:一是李大因病致贫;二是李大的监护人就李大病情未上报社区。结论:“面子”问题或其他原因。
推理5:已知条件:当地社区调委会、派出所多次组织李二和王某调解未果,矛盾激化。结论:一是王某性格要强、倔强、迂;二是赔偿金要求较高,说明王某家里拮据或不讲理;三是初步判断王某与李二“好面子”,双方大概率不会赔礼道歉。
推理6:已知条件:王某之夫投诉。结论:估计王某及家人不会上诉法院,通过信访维权。
知识点:《治安管理处罚法》、职能职责。
明确问题:赔礼道歉和赔偿金计算。
目标:一是按直接经济损失和日工资1天予以赔偿;二是双方当事人相互赔礼道歉。
事情预判:

综合分析:一是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分析,该案调解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当事人相互赔礼道歉;二是赔偿3400—4000元,双方当事人均能接受,大概率调解成功;赔偿4000—6000元,小概率调解成功;三是调解失败后,不能有效稳控王某及家人,矛盾激化、上行。
风险分析:
风险因素:处置不当
影响:矛盾激化、上行,逐步演变成信访案件。
原因:调解失败
风险等级:较大风险
应对措施:邀请派出所、基层政府民政部门或县民政局有关人员参与调解。
结论:以普通人的认知进行判断,赔偿金3400—4000元为合理区间(直接损失+当天工资=赔偿金)。
调解方法与技巧:换位思考法+明法析理法+利弊分析法+多方协助法+预判法。
处理方式:分两次调解。
第一次调解(王某与李二):解决赔偿金及追责的问题。邀请派出所工作人员参与调解,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与李二和王某单独沟通(与王某沟通时,采用利弊分析法细算感情、时间、人力、经济等成本,引导当事人认真审视赔偿金的合理性和追责的可能性)。
第二次调解(王某之夫的母亲和李大之母,回避王某和李二):解决赔礼道歉的问题。待赔偿金商定后,邀请基层政府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参与调解,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重点:“为人父母天下至善”),让双方相互赔礼道歉和各自化解当事人心结,促使协议签订。
本质:名、利;核心:善或爱、责任划分、职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