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冀热边大起义】大起义在北宁路南

2023-07-10 01:23 作者:浩瀚星之海  | 我要投稿

原文刊载于:《滦南与冀东抗日■■》(政协滦南县委员会,2013.10) 本文作者:政协滦南县委员会 ————————分割线————————

风起云涌

1937年12月多余电会议后,冀东起义进入实质性地准备阶段。经过半年多宣传发动,起义条件基本成熟。 1938年6月下旬,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召开了田家湾会议,拟定了大起义的行动纲领,确定了起义队伍的编制、番号。正式宣布了冀东抗日联军领导人名单,1938年7月16日为统一起义日期。日伪得知起义计划后,搜捕起义组织者和骨干人员,起义不得不提前。7月4日,高志远、王仲华在滦河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7月9日举行起义。陈宇寰接通知后,7月9日在小陈庄锅房坟召开起义动员誓师大会。是日,周边大部分起义骨干拉出队伍,举起抗日大旗。随后,全县境群起响应,拉出了16支起义队伍,2万余人投入抗日洪流。 紧急动员

日伪得到冀东将举行起义的消息后,非常惊恐,马上行动,企图把起义扼杀在摇篮中。一是立即收缴散落在冀东民间的20多万枪支:二是搜捕起义组织者。日伪派出警察查抄了遵化县地北头村洪麟阁家,人未抓到;包围多余屯搜捕高志远,高等冲出包围圈,藏身滦河套;包围滦县大门庄,企图抓捕张鹤鸣、张振宇,张等闻讯上了翠花山,情况紧急,起义不得不提前。

滦河套会议

1938年7月3日夜,高志远、王仲华、刘冠英、殷勤章、股焕章、赵云昌、魏恩荣、王宝三、李绍文、李文芳、于柱国、革上瑞等在多余屯高志远家召开会议,就起义问题研究了整整夜。天亮前,在门口持枪站岗、一夜绷紧神经的李恩波等人已疲惫不堪,进屋休息。不料,日伪警察和保安队已经悄悄地把整个村子包围了。此时,正好有人到外面小解,发现敌人正向高志远家摸来,他顾不得系腰带,拎着裤子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屋内报信:“敌人已经摸上来了!”听到报告,高志远镇定地说:“大家别慌,咱们想个脱身的法儿。兄弟们带家伙(枪)的都顶上(膛),快从前当街奔陈秀玉家院子往南穿,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别开枪。要保护好王委员,快撤!到滦河套等我,我和董士瑞断后!”李文芳带路,与会者迅速撤离了高家。 高志远随即把两支枪顶上子弹,董士瑞也子弹上腔。一出院门,就见一个伪警站在门口。董士瑞正要开枪,只见警察转身把脸和枪口转到西面去了。高志远和董士瑞迅速从陈秀玉家穿过。路上,高志远对董士瑞说:“二哥,你看这个警察可能是朋友,等将来说不准也打日本鬼子呢。”一会儿,高志远就带董士瑞绕到村东边的滦河大堤下。他俩在大堤附近观察了一阵,估计故人不会来这儿,便与王仲华等会合了。此时,包围村子的敌人还没有觉察到高志远等已经逃离村庄,他们让顾占带路,想把高志远等起义组织者一网打尽。顾占是两面保长,表面为日伪做事,暗地里帮助抗日。他把敌人带到高志远的邻居家,一进门大声说:“呀,走错了,是隔壁,这咋说的!”顾企图给在邻居开会的人员一个提示,为突出敌人包围争取几分钟的宝贵时间。敌人没有抓到高志远等,气急败坏,就把顾占、李恩波(没来得及转移)、陈秀玉的妻子和他5岁儿子陈自忠一并抓到滦县大牢。关押40多天后,通过“走马换将”,用被抗日联军活捉的滦东剿共军司令金鉴将他们换了回来。 在滦河套,起义领导人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工仲华对高志远说:“看来敌人已经知道咱们要起义的消息了,今天离统一起义的日子还差十几天呢,不能再等了。老高,你看是不是通知咱们已经掌握的保卫团和联庄会提前起义,日子你定,起义后还按原计划攻打乐亭县城。”高志远说:“提前起义这个法好,因为咱们掌握的保卫团和联庄会也准备个差不离儿了。要逐个通知下去,非得一集(五天)的时间不可,那就定为五天后起义,统一攻打乐亭县城!” 王仲华和高志远面对敌人疯狂的搜铺,毅然决定三、四、五区民团和联庄会提前举事。马上派人通知陈宇寰等火速行动,就地起义。 7月6日,红军干部李润民等秘密召集了300余名起义骨干,在滦县港北村首先揭竿而起,宣布起义。

锅房坟会议

陈宇寰接到通知后,以“沿村转”的形式迅速通知方各庄的曾生远、果园村的高荣久、沈营村的张子川、沙窝村的孙善蛟、暗牛淀村的晁子孚、孙坨村的戚树雨、大陈庄的陈家宝等起义骨干,抓紧联络,提前举事。起义骨干接到通知后,相互传递消息,马上行动。沈营村张子川到大陈庄找到教师陈家宝,告知提前起义的消息:“三区高志远要拉队伍起义,联络了陈会长(陈宇寰),陈会长又找到戚树雨和我,并让我来找你。打算六月十二(公历7月9日)夜里在小陈庄北坟里集合去打乐亭,让咱们分别联络些人。”陈家宝激动地说:“好,早该这么干!” 7月9日夜,在小陈庄锅房坟如期召开抗日起义动员誓师大会。民团和联庄会首脑、进步教师、爱国青年及小陈庄百余名群众参加。会上陈宇寰宣布了起义的宗旨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做了简短的动员和部署。会后,陈宇寰率领起义队伍趁夜色按计划东征,与高志远所率队伍合攻乐亭。 滦河套紧急会议决定起义时间提前,起义组织者和骨于马上行动,抗日烽火遍及全境。除李玉玺受邻近滦县港北起义影响,于7月6日提前起义外,其余多按滦河套会议精神于7月9日拉出队伍,举起抗日大旗。高志远的家乡多余屯、陈宇寰的家乡小陈庄实际成为两个起义策源地,在抗日起义中发挥了领军作用,带动境内各界爱国人士扛起枪,走上抗日战场。仅半个多月时间,滦南境内组织起16支队伍。参加起义的达2万余众。 两个策源地

1937年12月,在多余屯召开的冀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上,成立了“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决定滦县南部(今滦南县境)组织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的负责人是高志远、陈宇寰、股焕章。高、陈二人以滦县三区民团大队长、倴城以南一百六十八村联庄会会长的特殊身份和威望,联络各民团、联庄会的负责人,广泛宣传,秘密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队伍。滦县南部倴城以北,以多余屯为中心,倴城以南以小陈庄为中心,上报下达,沟通情况,开会研究起义相关事宜。高志远在多余屯、陈宇寰在小陈庄首先发动亲门近支、街坊邻里,使这两个村参与人众多,起到了辐射带头作用。两个村有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有众多的参与者,有各种相关信息从这里传出来,引导和带动路南抗日起义健康有序地发展。 多余屯

1938年抗日起义前后,多余屯包括大庄、东坨子、南行子、南坨子4个自然村(现划分为3个行政村),共114户,1328口人。地方党组织、起义骨干在多余屯召开的几次会议,对该村有重要影响:高志远是一个有威望和号召力的人物,所以一呼百应,使该村的起义规模大,参与广泛。抗日起义中,全村有76户参与,涉及高、梁、顾、陈、董等18个姓氏,93人扛起枪,走上抗日战场。父子三人一起参加起义的有李麟生、李恩远、李恩波;陈秀川、陈自强、陈自恒2户6人。父子二人一起参加起义的有于仓、于宝臣;陈宗训、陈国本2户4人。兄弟二人一起参加起义的有8户16人,年龄最大的李麟生、于仓,年龄均为57岁。李系私塾先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起义队伍,当了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的参谋。周上亭、周银亭兄弟二人,银亭先报名参加了起义,士亭再参加起义受到父亲的阻止。周士亭遵父命到抗联司令部找弟弟,却一去不回,参加了抗联队伍。兄弟二人均随队伍到达平西,周银亭牺牲于宛平县沿河城。顾占生于富裕人家,当过两面保长,因故意带错路,使日伪未抓到高志远而被关押。顾被救出后参加了起义队伍,任司令部总务处长。陈秀玉的妻、子被滦县保安队抓去关押,陈不顾亲人命悬一线,毅然参加了起义队伍。

多余屯参加起义的农民,有2人当了司令部处长,2人先后任司令部卫队长。多余屯邻近的大李庄、大王庄、郝庄、贺庄、南小王庄等村的青年踊跃参加抗日起义,成为抗日模范村。南小王庄仍健在的起义参加者、百岁老人王玉田,回忆起抗日起义仍慷慨激昂,说起高志远仍赞赏有加。 小陈庄

1938年抗日起义前后,小陈庄是一个73户、342人的七姓(陈、张、郝、艾、杜、刘、王)小村,起义时有96人参加了抗日队伍。他们有携手上阵的亲兄弟;有同赴国难的父子兵;有三代单传的独生子;还有祖孙三代齐上战场的“窝子兵”。第一个报名参加起义的农民艾文,参加起义誓师大会回来,长子艾宝珍、次子艾宝申、三子艾宝元一听说父亲参加起义去打日本,齐声说:“您老岁数大了,还是让我们哥仨去吧!”艾文理直气壮地说:“年岁大怕啥?我刚五十出点头儿,难道抗日还怕人多?我看咱们爷四个就都干吧!”刚满15岁的孙子艾录,一听爷爷要起义,便追在爷爷身后,连声喊,他看孙子报国心切,难以拒绝,就这样祖孙三代五人一起加入了起义队伍的行列。 陈宇寰的长子陈希林、次子陈希侯(14岁),成了陈宇寰发动起义的得力助手。父亲在屋里同王仲华密谈抗日救国的事情,儿子就在外面站岗放哨;父亲要联络人马,儿子去送信跑腿,两个儿子成了父亲的贴身卫士和传令兵。宇寰侄子陈希敏原在乐亭城里天丰德(商号)学买卖,到家第二天,正赶上叔叔组织起义。他找到陈宇寰说:“二叔,请发给我一条枪吧,我也报名了。”陈宇寰问:“怎么,你不在乐亭学买卖了?”陈希敏坚定地说:“打日本比学买卖要紧!”陈宇寰看侄子有志气,便发给他一条“三八大盖”。张营村的张再廷当时正在小陈庄给舅父陈永瑞扛活,一看舅舅扛枪参加起义了,二话没说,跑到家里,告别父母,随舅父一起加入起义队伍。小陈庄教书先生陈永瑞和郝玉兰,听说陈宇寰组织起义,个扛着自家的“七九”大枪,一个扛着“翰林春”大枪,一起投笔从戌。 起义场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就连外村到小陈庄卖包子的张继仁都被这种场面所感动。他对起义队员说:“你们起义打日本,我年纪大了不能去,没有别的,就把包子、点心给大家分着吃了,表表我的抗日心意吧。”随后,他又从家里取来一篮子点心和两条香烟发给了起义队伍。小陈庄兄弟二人一起参加起义的有10户、兄弟三人的3户、兄弟四人的4户、父子二人的4户、父子三人的3户、父子四人的1户、叔侄二人的2户、甥另二人的1户、祖孙五人的1户、独生子19户。 两万农民军 呼者振臂,应者云集。在滦南纵横百里的大地上,从1938年7月7日到8月初,仅20天时间,域内就有2万多农民高举义旗投入起义队伍,抗日烽火燃遍全境。在“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把日本强盗驱出中国去,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鼓舞下,学生、教师、绅商等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扛起枪,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滦南域内正式组成了冀东抗联高志远部司令部和13个总队,1个独立大队,一个警备司令部,1个司令部卫队,共计21100人。

抗联队伍

第六总队:7月9日,股焕章在殷庄、大马庄一带发动600余名联庄会员起义,随后在倴城以北搜集枪支,扩大武装,队伍迅速扩大到1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六总队,隶属高志远部。殷焕章任总队长,主要活动在滦县中部。六总队下设四个大队和一个卫队。一大队长成秀、四大队长王秀春、卫队长成一,二、三大队大队长姓名不详。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途中队伍受阻,多返回冀东。 第七总队:7月9日,赵培兰在坨里、杨岭一带组织抗日起义,队伍发展到1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七总队,隶属高志远部。赵培兰任总队长,主要活动在长凝,乐亭县汀流河、徐家店一带。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西撤途中受挫,赵培兰率余部回冀东打游击。 第八总队:7月9日,张子川、于尚清、杨兆元、戚树雨等在沈营、胡各庄一带组织起义,当夜配合高志远攻打乐亭县城。此后,在胡各庄、高各庄、坨里、杨岭等地收缴伪警察所和地主的枪支,抄“白面儿馆”,开仓放粮救济穷人。队伍由百余人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被编为抗联第八总队,隶属高志远部,张子川任总队长。八总队下设3个大队:第一大队长于尚清;第二大队长姓名不详:第三大队长杨兆元,副大队长戚树雨。8总队主要活动在滦县南部、乐亭县、卢龙县。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至平谷县黄松峪返回冀东。 第十二总队:7月9日,陈家宝带领部分爱国青年参加了小陈庄锅房坟起义动员会,起义队员连夜参加攻打乐亭县城,陈宇寰安排陈家宝继续从教,做秘密工作。此后,陈家宝又离开讲台再组抗日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十二总队,隶属高志远部,主要活动在乐亭西部和滦县南部。总队下辖“八大处”和7个大队(含一个警卫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小队。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至蓟县瓦家寨返回冀东。 总队长陈家宝,副总队长郑子珍。 政治处处长赵香亭,秘书处处长赵恩坦,军需处处长刘云斌,督察处处长陈国英(陈亚宣),参谋处处长阎子恒,副官处处长姓名不详,军械处处长陈守祥,军医处处长张久绪。 第一大队长杜聪,第二大队长陈效平,第三大队长陈起,第四大队长祁永安,第五大队长张子江,第六大队长戚斌,警卫大队长杨xx。 第十三总队:7月12日,高小安以抗日游击小队为基础在张横坨起义,当天就有170人带枪入伍,是夜攻克爽坨,后出兵大新庄子,转战乐亭,巧取越支。队伍很快发展到3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十三总队,隶属李运昌部。该总队因过北宁路受阻,退回钱营、爽坨(今属丰南区)一带,未去平西。 总队长高小安,政治主任卞振东,副总队长孙焕文。总队以下设“八大处”和3个大队、1个先锋队,大队以下设中队。 政治处长郑洪勋,副官处长吴俊,参谋处长裴文秀、刘梦飞,秘书处长王福、郑洪书,督察处长王绍廷,顾问处长高朝喜,军需处长郑谦(郑洪凯),医务处长李贯一。 第一大队长李春才,第二大队长邢凤阁,第三大队长陈国生,先锋队长王存田。 第十四总队:7月16日,吴紫阳、吴绍舟在吴庄一带组织起义,仅10多天时间,就发展到2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十四总队,隶属高志远部(隶属李运昌部一说有误)。总队长吴紫阳,副总队长赵书铭,政治主任吴绍舟。总队部设“八大处”:医务处、军需处、警卫处、参谋处、作战处、督察处、军法处、副官处。医务处处长岳美中,其他处长姓名不详。下设两个作战大队,第一大队长霍继勋,第二大队长吴景海。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途中吴绍舟壮烈牺牲。 第十五总队:7月9日,曾生远联系李方各庄李荣阁、李云秀、李继川、李相玉,三义庙李振兴,东杜方各庄杜宝民,马方各庄刘勤、刘考等80余人在方各庄举行起义。起义后,收缴地主武装、开仓济贫、捣洋行,攻克乐亭冯哨伪警据点,队伍扩大到1500人,被编为抗联第十五总队,隶属高志远部。总队长曾生远(曾继先),政治主任庞玉琛,秘书长庞超元。总队下设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3个小队。 第一大队长李荣阁,副大队长李云秀;第二大队长李继川,副大队长李相玉:第三大队长李振兴,副大队长王存瑞。 第十六总队:7月16日,刘天瑞、姜有余、刘玉山、刘廷瑞、刘龄、刘岱、刘生跃、刘连太、刘庆林及刘印河父子等10多人在兰坨庄起义,从兰坨庄、库司庄、王店等村起枪10余支,随后赶到司各庄,收缴了司各庄伪警长短枪20余支。此后,起义队伍在刘天瑞的率领下,活动在司各庄、曾庄、张庄、南集上、蒿坨、扒齿港一带,收缴枪支,扩大队伍,一举攻占茨榆坨,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十六总队,隶属高志远部。总队部设“八大处”,下设5个大队。 总队长刘天瑞,副总队长张润田。 参谋处长韩庆瑞,政治处长贾庆年(贾绍英),副官处长曾相傲,督察处长贾兆魁、刘东山,军需处长刘子志,军械处长刘仁瑞,秘书处长孟玉征,军医处长姓名不详。 第一大队长姜有余(姜永余),副大队长杜太连;第二大队长张玉武,副大队长李玉珍;第三大队长刘玉山,副大队长张勤;第四大队长刘玉之,副大队长董中山;第五大队(又称警卫大队)长刘绍增,副大队长任志良。 第二十三总队:7月9日,高荣久在上坡子、果园一带发动起义,先到临近镇村收集枪支,扩充队伍,后参与攻打乐亭,又转战丰润、遵化等地。返回路南时,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二十三总队,求属高志远部,总队长高荣久(高万贵)。总队部设有副官和参谋。总队下设3个大队,第一大队长李茂荣,第二大队长李发四,第三大队长姓名不详。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至蓟县受阻返回冀东。 第三十七总队:7月中旬,刘毓之、刘国勋(刘勇侯,乐亭县刘狼窝人)在小二里庄、沙沟子、刘狼窝一带组织起义,7月底占领汀流河。队伍迅速发展到700余人,被编为抗联第三十七总队。刘毓之任总队长,刘国勋任副总队长,张国礼(乐亭县洼里人)任参谋长。下设两个大队,主要活动在乐亭县汀流河、徐家店一带。三十七总队赴平西整训前解散。 第三十八总队:7月9日,赵云昌、毕醒愚在长凝、木梳庄、毕庄一带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600多人,被编为抗联第三十八总队,隶属高志远部。赵云昌任总队长,毕醒愚任参谋长。主要活动在滦县中部,曾随司令部攻打乐亭、滦县县城,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 曹致福独立总队:7月9日,曹致福(原名晁子孚)在喑牛淀一带发动起义,率队参加了小陈庄锅房坟会议。队伍宣传抗日,收缴民间枪支,扩充力量,很快发展到1500多人,编为抗联独立总队,曹任总队长,隶属高志远部。独立总队参与了第二次攻打乐亭和占领倴城,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抗联司令部在蓟县赵家庄遭遇日伪袭击,独立总队奉命阻击敌人,伤亡严重;在平谷县又遇口伪截击,余部随李运昌部返回冀东。 宿树柏独立总队:7月9日,宿树柏在麻各庄、潘庄一带组织起义,主要活动在小青河以东,队伍发展到400余人,被编为抗联独立总队,隶属于高志远部。后与王志清的队伍在阎武营合并,宿树柏任总队长,王志清任副总队长,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 李玉玺独立大队:7月7日,李玉玺(化名刘守仁)听到滦县港北提前起义的消息,当即拉起队伍,宣布起义。他率队搜集枪支,扩大队伍,仅几天时间,队伍就发展到500余人。并同抗联第5总队攻打安各庄和张各庄伪警察所,被编为抗联独立大队,隶属李运昌部。刘守仁任大队长,张致祥(滦县人)为教导员。10月初奉命赴平西整训,至平谷县受阻,随李运昌返回冀东。 警备司令部 7月9日,孙善蛟在公案桥(今姚王庄)一带发动起义,自称剿匪司令,主要活动在小青河两岸。7月下旬,随陈宇寰占领倴城,队伍发展到900多人。孙率队参与了第三次攻打乐亭县城,克复乐亭后,被编为抗联警备司令部(相当于一个总队),下设大队、中队,驻守乐亭县城,孙善蛟任警备司令。9月底,日伪进攻乐亭,警备司令部不敌强敌,随县政府撤出县城。10月初,孙善蛟奉命率队赴平西整训。 司令部卫队 7月9日,多余屯、马城、大李庄、大王庄、贺庄、郝庄等村的农民在南坨子举行起义,开始参加150多人,当晚跟随高志远攻打乐亭县城。后队伍发展到300多人,编为高志远部司令部卫队.卫队长曾由于柱国、李文芳、董士瑞、陈维担任。卫队随司令部活动,10月初保卫司令部赴平西。1939年4月高志远被枪毙后,最后一任卫队长陈维去天津未归,抗联第二次改编后,司令部卫队不复存在。 战绩初显

冀东抗日起义烽火点燃后,滦南境内组织的抗日联军纵横百里,驰骋于北宁路至渤海边,时而到路北山区,宣传群众,剿匪除霸,打击侵华日军及其傀儡政权,攻城略镇,掀起了抗日高潮。各界爱国人上群起响应,商绅献枪支筹弹药,群众做军装备粮饷,支持抗联队伍。抗联队伍时聚时散,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明显战绩。震慑了敌人,使日伪龟缩在少数据点,不敢轻易出兵扰民;鼓舞了群众,使众多百姓投入到抗日洪流中。 冀东武装抗日起义是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冀热边特委、中共京东特委落实中央精神,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的典范,为打击日伪,开辟敌后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摸索出了经验。1938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给冀东军民发来贺电,“庆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及与八路军总队的汇合”,希望抗日联军“继续巩固团结,集中注意力打破敌人对你们的进攻……扩大与巩固你们的胜利,为驱逐日寇,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7月9日夜,殷焕章奉命带领殷庄、大马庄一带的起义队伍开赴岩山桥,阻击可能增援的日伪军。高志远率马城、多余屯一带的起义队伍,陈宇寰率小陈庄、孙坨一带的起义队伍,张子川率胡各庄、沈营带的起义队伍连夜直奔乐亭县城。10日凌晨3点多,各路队伍在城下会师,4点发起总攻。

毫无防备的值勤警察被打个措手不及,抗联队伍迅速进入城内,占领了慕义街(西大街)、秉礼街(南大街)、明知街(北大街)等大半个县城,直至县城中心拱真阁。沉睡的伪警察惊醒后,奋力抵抗,保护坐落于县城东南隅朝天街的县公署。第一次参战、缺乏作战经验的抗联战士难于攻入县公署和警务局,遂搜抄了伪冀东银行乐亭分行,天亮后撤出战斗。此次战斗,击毙伪警察1名,俘虏3名。 整合队伍

抗日起义初始,域内有些小股队伍鱼龙混杂,目的不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称司令,独霸一方,没有番号,不服调遣,有的甚至打骂百姓,掠夺财物,糟蹋妇女,影响很坏。他们不仅形不成威慑敌人的战斗力,有的还败坏了起义队伍的名声。抗联司令部指示抗联骨干队伍收拢整顿散兵游勇,合并小股队伍,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以形成战斗力强的抗日游击队伍。高小安组织起义后,按抗联的要求,收编了稻地的于小泉部,钱营的阎锡连部,霍庄的霍二、霍三部。 昌黎南部与滦河西岸遥相呼应,也拉起了抗日队伍。丁万友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活动于昌黎南部沿海和滦河两岸,号称“抗日第十路军”。高志远早与丁万友相识,知其根底,与王仲华相商同意后,派人去河东与丁谈判,联合起来共同抗日。7月上旬的一天,高志远派司令部军械处长王宝三、副秘书长陈飞、第38总队大队长魏恩荣代表抗联高志远部到昌黎县靖安与丁谈判。王、陈、魏率40名抗联战士着装骑马、各配双枪,英姿飒爽进了靖安镇。丁万友率当时的参谋长韩立平等在街口列队欢迎。经过谈判协商,丁部同意改编,愿意接受抗联高志远部的统一领导。“抗日第十路军”改编为“冀东抗日联军昌黎支队”,任命丁万友为支队司令,曾参加过多余电“冀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张其羽(昌黎信庄人)为党代表。支队下设27总队、28总队、29总队、30总队、31总队,王二虎、刘成玉、董希福、李盛瑞、肖连许分别担任总队长,队伍最多时达到5000多人。保定讲武堂毕业、曾任县伪保安大队长的蔺乃功被请回任参谋长。昌黎支队在冀东抗联的统一领导下,独立收复集镇,配合攻打滦县,战绩显著。丁万友、蔺乃功、董希福在西撤途中均牺牲于遵化宫里村。 当时沿海一带也拉起了不少队伍,打出抗日旗号,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侵民扰民问题。7月上旬,中共组织派江东到沿海收编零散的起义队伍。江东原名曹中汉,滦南县李伍庄人。在大李庄教书期间,7月6日参加了滦县港北抗日武装起义,任政治部宣传股股长。他利用有利的人际关系和参加起义的经验,在曾家湾及周边地区结交各界朋友,培训骨干,短时间内就集合起700多人的队伍,被编为抗联第15总队,隶属于抗联第二路军。进而搜集枪支,剿匪除霸,开始活动于沿海,后奉命开到北宁路以北,活动于丰润北部王官营一带。 7月9日,宿树柏在麻各庄、潘庄一带组织起义,收集枪支弹药,扩充武装,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活动于滦乐边界小清河两岸。按抗联团结协作,提高战斗力的要求,宿与带领较小抗日队伍的王志清协商,在阎武营把两部分队伍合并在一起,达到400余人,编为抗联独立总队,宿、王分别任正副总队长。 抗联队伍经过整合,更便于领导,提高了独立作战能力,增强了配合作战意识,在攻城略镇等大小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

【冀热边大起义】大起义在北宁路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