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一生水》解读(四)

2022-06-03 21:44 作者:AugustFool  | 我要投稿

《论衡》曰:“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周易正义》曰:“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鹖冠子·泰录》:“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天循文以动,地循理以作者也。”

天文地理,名字来源于此。


《史记·夏本记》书写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圆规、方矩是一种建立坐标系、测量方位的工具,而圆规方矩合起来就称之为规矩,用于改变看起来固定的东西。

圆的东西相对易于滚动,方的东西相对难以滚动,天,运动变化较快,地,运动变动较慢的感觉,因此“天圆地方”。

工匠创造各种形态的圆规方矩用于不同的劳动之中,规矩并不是不变化的,规矩本身就意指运动变化,同时也用于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所以,方法其实也是圆法。


球面是二维的,用经纬可以表示球面的点位,以表达前后,左右。用数轴,表达前后左右上下,则形成三维空间坐标系,但是无法体现时间。

使用球极平面投影,可以形成二维平面地图。

过两极的经线圆被投影成直线,不过两极的圆都被投影成一个同心圆,球面上两个弧线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

于球面中的二维图形,投影的形状不变而面积变化。

但是,作为射影点的极点(比如北极或南极)没有投影,或者说在投影的地图平面之外,或者说在平面的“无穷远处”,因此成为投影平面的“无穷远点”。


地球自转轴的轴线北端,于地为地之北极,所指向之处,即为于天之北极。

北斗七星所指之处,位于天之北极之域的星辰,即为北极星。

星在天之北极,称之为北极星,北辰,亦名大一、太一。

《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皆星主也。”

《史记·天宫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北斗七星,以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称作瑶光)七颗星组成。

斗,原本形意是作为盛酒器具使用的一种勺子,又用作计量粮食的工具,引申为计量单位。北斗七星连线如斗,故而得名北斗。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曰杓。

《晋书·天文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


北斗亦有北斗九星的说法,北斗九星,由北斗七星和左辅(洞明星)、右弼(隐元星)构成。

天枢,即天蓬(贪狼星);天璇,即天芮(巨门星);天玑,即天冲(禄存星);

天权,即天辅(文曲星);玉衡,即天禽(廉真星)、开阳,即天心(武曲星);

摇光,即天柱(破军星);洞明,即天任(左辅星),隐元,即天英(右弼星)。


《周易·系辞》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在人们的观察中,天地互相确定边界,众星于北极所在之处周围环绕运动,就似流水回旋。

日月星辰并互相影响,产生着日光月色,风雨云气、雷声闪电。

于日夜交替、电闪雷鸣、四季变化之中,生命可以体会到明暗差异,冷热湿燥。

因此,古人们感觉到,从天地到芸芸众生,自然中的一切都互相影响着。

古人从自然环境与事物变迁之中,体会到时空变化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为了调和生活作息,古人根据自然环境之变化,划分朝夕昼夜十二时辰、确定春夏秋冬与二十四节气,划立年岁,制订历法。

古人基于历法,建立天、人、地之运动关系,由此形成了天文、地理、人事,称为学问。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多种仪器,发明了各种观测方法,以确定地域与方位、节气与时刻。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古人最初以草木为器,观察草木生态,于夜观测星辰,于日观测树影,以此把握岁月变迁。

相,契文字形以左“木”右“目”或上“目”下“木”组成,本意指人以草木进行各种观察测量。

人以草木相法,形成立杆测影法,再以此法演变成圭表测影法。


圭,垂直于地的直杆,表,水平于地的标尺,以刻度测量圭的影长。

之后,人又以圭表为基础,演化出日晷,用于测量一日的时间。

“中”字的契文字形,可以看作是圭表的图画。

竖为长杆,用于成日影,圆为表盘,用于测量影长,辨方正位,杆之飘带,用于测风向,观察季风规律。


星辰、树木、圭表,日晷皆可以用于测定节气和时间。

辰,契文字形是比例法观测制星象的示意图,又是早上七点至九点时太阳升起放射光明之象,因此既表达星辰,又代表光明。

星,契文字形是“㞢”周围五个口,或者两个口,㞢代表草木,“日”字的早期契文有“口”字字形的,因此,众“口”代表星辰。

西周时,“星”之字形演变为“神树”延申出三个树枝,每个树枝上有一日。

因此,星,有以树为测量工具观察天象绘画星图的意思。


古人在地球上,观测星辰绘制星图,将星图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作为星区。

基于星区观测、记录五星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整合出五星的视运动周期,以此建立历法。

四象,也指天空中东南西北四大星区,由二十八宿组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又称为四神,与四时、四季相应。

五星又称五曜,古中华天文学将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

五星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北斗七星和三垣、四象、五星、七曜、二十八宿组成了古中华天文学的主要星象部分。


人观测天象,定日月上下为一日,月亮阴晴圆缺为一月,北斗七星斗柄转一回为一岁,以此作为历法之始。

以北斗七星的旋转星象作为周期,天干地支作为记位的历法,称作北斗干支历。

以太阳运动周期为历法,称作太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历法,称作太阴历。

以月相确定日期亦较为简单,且月亮与潮汐密切相关,因此阴历更多地用于指导渔业、航运等海洋生活事务。

而太阳历与节气密切相关,可以更精确地指导陆地农耕生活。

干支历、阴历、阳历的合历,称作“黄历”。

《周易·坤·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黄历之“黄”,可以说由此而来。

许多中华的节日都来源于天文星象与历法。

例如,龙抬头、七夕节、端午节、重阳节都与北斗干支历有关,而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与太阴历有关。


一岁四季的划分,最初依据斗转星移制定,以黄昏后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鹖冠子·环流》曰:“斗柄东指,天下春;斗柄南指,天下夏;斗柄西指,天下秋;斗柄北指,天下冬。”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年、岁、载有相通之意。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日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郭璞注:“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日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

《释名》曰:“歳,越也,越故限也。”

岁,日月星辰之步伐,自然之周期。


古人观测木星,发现其运行周期约12年,取一岁十二之意,将木星另名为岁星。

据传,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天官占》:“岁星,一曰应星,一曰经星,一曰纪星”。

古人观察记录,发现木星运行周期约为12年,土星运行周期约为30年,火星运行周期约2年,水星运行周期约0.25年,金星周期约0.625年。

六星的周期数的最小公倍数为60,基于此,以最大的岁星为名,人们订立岁星纪年法,以天干地支组“六十甲子”纪年。


太阳东升西落,当阳光投射于北半球的日晷上,日晷之影由西向东运动。

日晷之影作为指针表示时间变化,指针的运动方向就称为顺时针方向。

斗转星移,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一岁分春、夏、秋、冬为四季,分八节则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周髀算经》曰:“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用圭表于正午测量日影,可以测定冬至与夏至,再由此确立春分与夏分。

冬至,日影至长,夜至长昼至短。日出于东南方向,日落于西南方向。

夏至,日影至短,昼至长夜至短。日出于东北方向,日落于西北方向。

因此,冬至与夏至也被称作“日至”。

春分与秋分,日影等长,昼夜等分。

冬至最易测量,过冬则万物萌生,因此冬至自然会被定作干支历法制定的一年起始点。

四季流返一次,两个冬至之间,可为一岁。


地、月、日绕转运行,导致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因此,在地球上观测月亮,会观察到月亮反射阳光而成的月相发生变化。

当月球与地球和太阳都处于几乎同一条线,会出现两种月相情况:

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清晨月出,黄昏月落,月相混沌幽暗之日,就称为“朔日”,定为每月初一,作为每月的开始与终结。

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清晨月落,黄昏月出,月相圆满明亮之日,就称为“望日”,定为每月十五、十六,作为每月的中位。

月相的变化周期约30天,称作一个朔望月,简称一“月”。

依据月相变化,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月大或小,哪日为朔,需要根据太阳、月亮的实际位置推算,称为“定朔”。

根据定义,日食必在朔日,月食必在望日。

以前的历法不够准确,因此日食、月食现象的发生时,日期可能会出现偏差。


古人们以种种方法进行长期记录与计算,可以测得一岁的大概日数。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闰,繁体字为“閏”,通“閠”,通“润”。

十二个朔望月,合计约为354或355天,而太阳历的“一岁”约为365或366天,相差11天。

取两历法一岁天数值中位,则为360或者361天,可与数学的360度相对应。


因此,为了调和阴阳历法,使得冬至在太阴历的十一月,就需要设置“闰月”规则,以补足天数,以此合历。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淮南子·天文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汉书.律历志》:“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

北斗七星斗柄所指叫建,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周而复始。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随着季节流转指向不同,谓之建位不同。

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作为历法中的“月建”。

“十二月建”又名“十二月令”,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以地支命名,分别以是: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史记·历书》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四时配以十二月建,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着不同的气候、物候、时候,而三候之变化着表示自然之节律。


日月流转,天地明暗,云气聚散,潮汐涨落,皆显示着时光变化。

侌,天之暗处,昜,天之明处。

陰,地之暗处,陽,地之明处。

因此,侌昜还是时空方位的描述,既可以指地位的差异,还可以指天时的不同,用于互指过去、现在与未来。


侌昜,云气之聚散化合。

因此,侌昜还可以用于表达各种东西之聚散,比如“生命力”。

侌表示生,柔弱,昜表示死,坚强。

侌昜的字形变为陰陽,形变,所指的意义也就转变了。

天神侌昜,生之位置于侌。

明地陰陽,生之位置于陽。

侌昜、陰陽、阴阳与生死的对应关系是交替变化的。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阳照射投放能量,为“阳”,则可以说太阳使得“气”成为“阳气”。

若把人比喻为太阳,“阳气”可以用于指散发的能量,而“阴气”则与之相对,指物质。

人生存,身体相对热,似太阳,人死亡,身体相对冷,似月亮,所以阳指生,阴指死。

由此延申,“阳气”就可以代指万物生长所散发出“生命力”。而相对的,人对月亮就很难有这种感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谓之四时。

所谓四时,可以表达为各种形式:

太侌,侌侌,夜,冬,藏,北,玄武,太陰,陰陰。

少阳,侌昜,朝,春,生,东,苍龙,少陰,陽陰。

少侌,昜侌,昼,夏,长,南,朱雀,太阳,陽陽。

太阳,昜昜,夕,秋,收,西,白虎,少阳,陰陽。

四季流转并非完全相同的重复,当四季流转一岁,大自然回溯地前进,事物从冬天返回到春天,去往之无限生机的、充满各种可能的春天。


四时流转之中,季节交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各地环境不同,然而大体而言,可以如此粗略概括四季与四季交替渐变时期:

春湿暖、夏炎热、秋凉燥、冬寒冷。

冬春之间,大寒至立春,沧。

夏秋之间,大暑至立秋,燃。

春夏之间,谷雨至立夏,湿;

秋冬之间,霜降至立冬,燥。

四季的四立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至前一季的交替节气之间,往往大约14到18天。

如此,可以说每季交替之中藏着一个秘密季节,此秘季既同是交替的两季,亦不是交替的两季。


“行”字的契文字形,是一个指向四方的十字道路的简笔画。

人以“中”定东南西北,可以形成五个基础方位,而四季与四季的变化之“中”,可以合计为五季。

阴阳五行学说,由此而来。

阴阳五行学说以五行划分一年,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而季节交替的时的四个18日则定为“土”。

如此一年能以五行大致地划分为五个季节,而“土气旺盛”之季节则称作“土旺之时”,又称作“土王用事日”。

在日语中,将其简称为“土用”(どよう),常常特指夏季土用,即立秋前十八天,指最为炎热的夏末时节。

《黄帝内经》中又把此称为“长夏”与“化”。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太有异体字“𣡳”,为樂、多、吉三字组成,也表述了“大一”。

樂,简体字为乐,契文字形为上“丝”下“木”,表示弦乐器。后来配以“白”字,形成“樂”字。

樂,有木,白。丝。木代表生,白代表光明。

樂,表示乐器演奏。演奏音乐可以让人听到,因此有表示“公开”的意思。

“樂”字又有“愉悦”、“安逸”之意。


多,有两种契文字形。

一种契文字形,为两个“夕”,“夕”与“月”是相同字形。

另外一种契文字形,为两块“肉”。

过一为二,表示量度差异之“大”,由此引申出“超过”的意思,又常用于表达“再”,暗含有“反复”的意思。

月又可以表达暗,宁静,隐藏,静谧。


吉,有善,美的意思。

契文的“吉”字,字形上部分是一个正三角形下接竖立的长方形,像是用于祭祀仪式的土碑或者测量时光的圭表。

随着字形演变,上部图案演变为“土”字,又变为“士”字。口字,亦代表“包容承载”的意思。

土为地,吉跟神明祭祀仪式有关。月在天上,因此又可以代表“天”。


在其他周朝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与“大一”、“道”、“德”相关的描述,比如《文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鹖冠子》、《礼记》、《楚辞》等。


大一在文献中,又通“太一”、“泰一”。

《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记载:“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大一。”

《鹖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楚辞补注》:“太一,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


《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将大一、道德、阴阳与音乐联系起来进行阐述: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大一。”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大一。大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

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

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大一,化於阴阳。”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礼记·礼运》亦描述了大一: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论语·子罕》亦描述“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杂篇·天下》,记载了惠施对大一、同异的描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一生水》解读(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