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4

2023-04-19 22:19 作者:张一从  | 我要投稿

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具体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中西方叙事艺术理论;

西方艺术理论:

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情感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种新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启蒙运动后,由于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

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明代后期,以评点的形式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额叙事理论。

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现代叙事学:

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

于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更改的次序前后衔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

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收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

格雷马斯

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

布雷蒙德

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通过这些探索,行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作“叙事学”。法国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从研究发展的角度看是有积极意义的。

叙事的意义:

叙事与客观世界的模仿关系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以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依据,二是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叙事的意义就建立在这两个方面关系之上:它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

叙事的三个层面: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事动作

第二节 叙述语言

叙述时间:

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行成的时间关系。

故事时间:

是故事中时间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文本时间:

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时距:

也可成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行成的时间关系。 作家

安排时距常见的方法有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叙述事件中的次序:

是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行成的关系。 一般来说,

次序可分为顺时序,逆时序、倒叙和插叙。

频率

: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重复有两种类型

,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

事件的重复

: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

叙述的重复

:指的是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

叙述视角:也称为叙述聚焦

,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不同情形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是由叙述者决定的,譬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第一人称叙述

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视角因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任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以叙述本身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但也正因为如此,读者才会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

第二人称叙述

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

传统叙事作品采取的主要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

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第三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包括故事、人物、行动。

故事

: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

事件

:是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大小都要与人物行为有关。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从事件在整个故事进展中作用看,主要有两种类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生动的形象。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有的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有的只是个过渡,是辅助单位。

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起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时间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并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且要求在时间得发展中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情景

: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详略、速度的叙述方式,如省略、概略、场景、停顿和减缓,这几种时距可以结合运用,但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情景描写。不同作品对叙述过程中时距的变化有不同要求,因而情景在作品中的安排是不同的。

扁平人物

: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表意型人物

: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圆形人物

: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典型人物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是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

性格人物

: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中行动的研究:

叙事功能研究、普洛普叙述功能研究。

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

普洛普

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他共列举出31中功能,这31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内。这七个范围是:反面角色,捐献者、助手、公主和他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

格雷马斯叙述功能研究

,法国学者

格雷马斯

提出了由六个行动要素行成的三对范畴:

a,主体对客体。b,送信这对收信者。c,助手对敌手。

叙述逻辑研究

。布雷蒙德分析方法,按照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成果。

从叙事的形式,即叙述句型出发的方法,把故事分解、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叙述句。一个故事从行动展开的角度讲可包括若干作为核心单位的基本行动,可以把这些行动化简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这样一来,故事的内容就转换成了由一系列叙述句构成的行动序列。

第四节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

: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事件本身叙述清楚;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讲述便非常重要。叙述动作在叙述的过程中会以各种方式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叙述动作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故事的叙述者、叙述声音和接受者。

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当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作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隐含的作者

不同于

真实作者,

也不等于作品中的

叙述者

。叙述者时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而隐含的作者则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叙述者所说的语言往往就体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或认识,因而人们不大容易将叙述者与隐含的作者区分开。但两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隐含的作者从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地意识到他的存在。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而能够表明叙述者这个角色存在的根据是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

,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从叙事的一般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情态并不是为了表现故事内容,而是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通过吸引读者对声音的注意而把叙述者自己凸显出来。

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对叙述者的分类;

显现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在比较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事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地可以被接受者听到。显现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呈现出来。

隐在叙述者

则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反的情况。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典型例子使戏剧文学即剧本,有的小说也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但应当注意的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说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即不在场的状态。

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区分

为六个:在接收者方面分为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读者。接收者是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而隐含的读者则是隐含的作者相对的概念。

说明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但总来说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所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着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接受中。真实的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的理解,尤其是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与隐含的理想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真是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读的可能,因此真实读者只有尽可能地向隐含的理想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比较正确的理解作品。当然,实际上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水平,因而形成了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多样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