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家长用3招搞定!
众所周知,抽动症属于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并且很容易引发诸多行为问题。而这些行为问题的背后不仅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还有心理上也出现了异常。当孩子长期面临抽动问题时,由于家人的不解、学校同学的嘲笑,很容易产生自卑、自闭、情绪暴躁以及敌视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地疏导,心理问题愈演愈烈,抽动症状也会随之加重。因此,怎样帮助抽动症孩子应对不良情绪,并引导他们走向心理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

抽动症的异常情绪怎么办?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释放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往往是由情绪长期积压导致的,当抽动症孩子的不良情绪出现了,如果能够快速地释放出去,孩子的心理就会得到放松,身体走向健康,抽动症状也会减轻。
不要压制孩子的不良情绪
很多家长在意识到抽动症是一种疾病前,对孩子的症状往往是以勒令禁止的强硬方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孩子在压力下的抽动反而会加重。对待抽动产生的不良情绪也是如此,需要本着“堵不如疏”的原则,通过一些方法将孩子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当孩子经常出现比如哭闹、烦躁、发脾气、扔东西、骂人等负面情绪时,父母需要做到的是宽容以待,而不是立刻责备。

让孩子学会向父母倾诉
保持宽容的心态只是其一,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有什么烦恼吗?如果只是晾在一边任由发泄,那只会让孩子觉得得不到关心。在问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一步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知道他们在害怕什么,有什么顾虑。

抽动症不良情绪改变的3个妙招:
01、心理转移法
比如孩子抽动明显时,可以有意识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帮忙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一些轻松的事情。这样可以减少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逐渐减少抽动的症状,增强孩子克服疾病的信心。
02、鼓励孩子融入集体
心理学家认为,成长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巨变的时期。他们感受到的友谊是人们相互关系中重要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重视友谊,而且还会形成一定的情感色彩认识。换句话说,他们的友谊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人格养成的内驱力。在平时教养中耐心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控制情绪、疏导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03、15秒积极转念一想
当孩子经历负面情绪时,鼓励他一边深呼吸,一边在心里默默数15秒,利用这段时间来让自己冷静降温。再用15秒,尽情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孩子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美好的画面。如果孩子不愿意配合,他会说:"我还在生气,根本想不出什么美好的事情!”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做这个练习,平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积累一些美好的记忆。

在中医看来抽动症属于“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