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7

2023-01-08 10:34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周一人物素材:屈原

周二名篇金句:名句素材

周三诗歌鉴赏

杜甫《客至》《宾至》对比阅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字词】“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译文】草堂的南北都是绵绵的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鉴赏】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字词】“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

【译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径,不曾为迎客打扫过,今天为你打扫干净;一向紧闭的柴门,不曾为迎客大开过,今天第一次为您而大开。 

【鉴赏】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其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字词】盘飧:盘中菜肴。无兼味:意思是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樽:酒器。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古人喜欢喝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译文】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隔年陈酒来招待你。

【鉴赏】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它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译文】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

【鉴赏】两位好友久别重逢,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诗人高声呼喊邻翁来与客人对饮,表现出了农家的率真,更增加了兴奋和欢快的气氛。而在尾联,诗人是只问不答,就结束了整首诗,就更显得余音袅袅,情意不尽。“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暗示诗人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 lì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词句注释】

1.幽栖:独居。经过:这里指来访的人。

2.人扶:由人搀扶。再:二次。此句表客气尊重。

3.文章:这里指诗歌,杜诗中习用。如《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4.漫劳:劳驾您。江干:江边,杜甫住处。

5.竟日:全天。淹留:停留。佳客:尊贵的客人。

6.百年:犹言终身,一生。作者《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粗粝:即糙米。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7.野外:郊外,指自己住处。供给:茶点酒菜。

8.乘兴:有兴致。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白话译文】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

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

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

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

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

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宾至》赏析

     《宾至》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上半写宾至,四句诗开合断续、错综照应,极尽变化之能事。下半写留宾,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豪放中自见殷勤之意,其间也明显流露出作者那一种文人高士的清高性格。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客至》与《宾至》对比阅读

     《客至》与《宾至》都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创作出的以待客为题材的七言律诗,这两首诗不仅题材相同,写作时间相近,还都记录了诗人迎客、待客的过程,但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却是大相径庭。我们从诗题入手,同为待客诗,却“宾”“客”有别。许慎《说文解字》:“宾,所敬也。”“客,寄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宾、客异议。”明代张綖xíng也曾在解题时指出:“前者《宾至》诗,而此云《客至》;前有敬之之意,此有亲之之意。”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宾”较之于“客”,多了一分敬重,少了一份亲切,诗人刻意以“宾”“客”区别,定是来者身份有差。《客至》与《宾至》同样是待客诗,但诗中所表现出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却不尽相同。诗人以微妙的笔法,细致地表现自己对待两位来客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彰显出杜甫无骄无谄chǎn的交友原则和天真率性、清狂傲骨的个性品格。

       《客至》“盘飧sūn 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诗人以一种与客谈话的口吻,将“无兼味”“只旧醅”的理由同客人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窘迫之感,语言朴素自然,读起来如闻其声,感受到主客二人交情深厚、不拘小节。尾联另出一笔,征询客人意见请来邻翁一同畅饮,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兴致盎然的待客场面:尽管没有好酒好菜招待,主客二人却仍甘之如饴,凸显出诗人与崔明府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更将此次对饮的气氛推向高潮。诗歌后两联借叙事家常以抒情达意,整个叙事过程颇具张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以问而未达作结,既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言有尽而诗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样是写到待客吃饭,但诗人在《宾至》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竟日”一词暗示客人在此停留时间之长,“佳客”则表现同客人关系的疏离,将“敬而远之”的态度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主客二人对坐无言,诗人提出看药栏的建议,颇有与客人拜别之意。

【对接高考】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①《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②《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解析】《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周四理论入门:诗学感兴论

《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

张晶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

王军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

        感兴鉴赏就是由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的语言形式,与读者在阅读时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在二者相互应和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在国家倡导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许多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歌赋。在鉴赏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尝试运用“感兴”的方式体会中国古典诗词,也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方式。

       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罗大经在读杜甫的《登高》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一句诗含有八层意思,需要读者具备灵动的心灵反复的涵泳体会诗人的蕴意。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

       明代王夫之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诗词仅表达意志是不够的,要能给读者带来兴发感动,而读者且要保持心灵的活泼玲珑,去体会涵泳诗词的妙义。鉴赏诗词的意象,读者要有一个活泼的审美心胸,体会诗人的感发生命,读者要养浩然之气于胸中体会诗歌的兴发感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由此读者审美感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读者具备这样的审美心胸才能够发现自然,发现世间的离合悲欢。因此,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活泼的心境,善于体会古人的诗意,以个人的“感兴”去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

《多雨的南方》 

吕锦华   

       南方常常下雨。

       下雨的天气我的心情会出奇的宁静。不再去想外面那个闹闹嚷嚷的世界,也不再去井台上洗刷什么。我时而找些书来读读;时而,又合上眼睛靠在沙发上,走进那些永远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的雨天的回忆里。

        南方的许多古老的集镇。那里曾经繁荣过鼎盛过。就像曾经花容月貌般迷人而又终于无法抗拒地走向暮年的老人。它们都曾年轻过,快活过,爱过,梦过。它们都有一页值得炫耀的很古的历史。

       关于古镇的记忆总和外婆、总和雨天连在一起。高高瘦瘦的外婆,下雨天总戴一顶很破很旧的笠帽在小街上晃动。时而去打醋买盐啦;时而去河边淘米洗菜啦;当然,还要去洗刷我们踩脏了的衣裤鞋子。很远很远的,我便能从人堆里认出这熟悉的背影。

       谁也不知道外婆心中的寂寞。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外婆走了这么长长一段路。外婆在刚生下我母亲才几个月时便失去了丈夫。虽然那时家境优越,外婆不用为生活操心,但是在高墙深院里苦捱时光的寂寞绝对不是好受的。一个在该爱时,该被人爱时却过早地匆匆地失去了这一切的女子,她所企求的绝对不是生活的温饱,不是吃穿的不愁。外婆年轻时很美,很漂亮。但外婆一直没有再嫁人。外婆如花似玉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葬送了吞噬了。小时候啥也不懂也就没有问外婆。如今想问了,外婆早已去了黄泉树下。我不知道外婆有没有怨过恨过哭过盼望过;但我知道外婆肯定度过了一段长长的孤寂岁月。江南有许多精雕细刻的贞节牌坊。小时候见了充满了敬意。如今明白个中的滋味。如今做了女人被人爱了才知道那用无数女子的青春幸福换来的一种殊荣该更辛酸更沉重也更是一种讽刺。当然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多少女子为它流干了泪。

       外婆后来和我们住在了一起。外婆年岁大后脾气不太好,脸上总是冷漠的阴沉的,很少有笑容。但她仍不停地为我们忙碌着操劳着帮助母亲一起拖着生活这艘沉沉的船。外婆闲着时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缝缝补补什么,从不出去串门。偶有找上门来聊天的老太。外婆也是既不冷落也不太热情,客客气气扯上一会。外婆后来在最困难时期倒在一个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的闷热的夏夜。躺在床上时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长久地望着我们,似乎想说什么又终于什么也没说。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睛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终于懵懵然然什么也没弄明白。现在细想起来,外婆当时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一直无从说起也无可告人的秘密,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该是无所顾忌,她一定想痛痛快快说出来。她的不幸,她的爱情,她的遗憾,她的思慕;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之书;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

       外婆是伟大的。外婆的伟大在于她总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而外婆的悲哀也正在于此。父母对外婆是十分敬重体贴和关心的。我看不出周围邻居中有谁比外婆更幸福,但我也看不出有谁比外婆更寂寞。

       多雨的南方常常使我想起外婆。而每每想起外婆,许许多多和外婆经历了同样命运的南方老太便一个个向我伤心走来。外婆的年代当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外婆身上那种又脆弱又坚强,又冷漠又善感、又暴躁又善良,又孤独又热烈的复杂极了的性格,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

       多情善感的,知书达理的而又脆弱无比的南方女子呵!清新温馨的、纤巧灵秀的而又充满了淡淡忧郁,淡淡惆怅的美丽的南方女子呵!

        常常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梦中的外婆和逝去的外婆截然不同。梦中的外婆生活得很快活很幸福。常常梦见我和外婆艰难地走在一条风雨飘摇的小路上。外婆不时给我鼓劲打气,鼓励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醒来时总有说不出的眷恋和激动。我比外婆幸福多了。我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觉得我仍在重复走着外婆的路——默默地忍受创作的艰辛,默默地奉献微薄的光热,然后。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当然,我的那份甘苦外婆是永远也体味不到的。

       我应该比外婆活得更好呐!因为我的脚下,乃是无数外婆的血肉之躯和殷殷之心滋润的南方大地呵!

文本二:

       我热爱这个生我养我哺育我长大的世界。兴致所至,我也喜欢写一些清新抒情的散文和凝练隽永的散文诗。但与之相比,我更希望能用自己那颗鲜蹦活跳的心去观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为他们抒志。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留下情感之河流过的痕迹。因为我从他们中间走来。我生活的周围,总有许多许多的人和事让我失眠。不把这些写下来,好像欠了一笔债。因此,我的散文是生活的馈赠。苦苦甜甜该都有。虽欠醇厚,却淌自一片心田。

       我常琢磨,作家的使命是什么?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该不该考虑?我想,在还没有找到答案前,作家首先应是一个正直的人。该把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又把灵魂深处那些引起共鸣的情感写下来,把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提出来。作家不应该昧着良心糊弄笔墨,更不能昧着良心扭曲生活。生活需要真诚。心灵需要沟通。作家可因才气大小而写作,但绝不能丢了人格去糊弄人。

(节选自吕锦华《我以我血写散文》

周六经典文言

《史记·货殖列传》

周日高考作文

2022全国甲卷作文解析+范文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 P7】 https://b23.tv/pUknTXH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