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简史(上)
古朝鲜,其地域包括了今天的整个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长期与中国紧密联系,属于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秩序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圈崩解,朝鲜陷入到外国入侵与殖民统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民族意识觉醒,并爆发了相应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两个民族独立国家。

朝鲜地形复杂,偏处东亚一隅,其内部政权更迭,亦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一个东亚古国。

一、檀君朝鲜
按照朝鲜人自己的说法,朝鲜的历史始于檀君朝鲜。相传,天神桓因之子桓雄于公元前2457年率三千神人降临太伯山,于此建国,号曰“神市”。桓雄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分掌人间的农业、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余事,以治理与教化凡间诸民。檀雄立国后,有一头熊与老虎前来请求桓雄将它们变成人。于是,桓雄给了他们一把艾和20个蒜,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躲起来,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熊在第21天时变成了女人,被称为熊女,名叫栖吾。老虎没有照办,因此未能变成人。由于老虎未能变成人,所以熊女栖吾再次请求桓雄赐予她配偶。桓雄乃化身为人,与熊女栖吾成婚,并生下一子,名曰王俭。
王俭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朝鲜国,定都平壤城,据说其国范围包括朝鲜北部与中国东北的南部。后王俭迁都至阿斯达山(也称三危山、弓勿山)。王俭的统治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后周武王夺得天下,将箕子封于朝鲜,王俭乃禅位于箕子,自己退隐阿斯达山,最后化为山神。后世朝鲜人尊王俭为檀君,奉其为始祖。
檀君朝鲜的历史充满了神话色彩,众多学者对其存在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的态度。事实上,除去朝鲜的部分史籍对该段历史有所记载,在相邻的中国与日本的史书上均未能看到相关记载。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朝鲜为加强自身的民族建构所虚构出来的历史。
二、箕子朝鲜
相较于充满神话色彩的檀君朝鲜,箕子朝鲜显得更加真实可考,而在中国、日本与朝鲜的史书里也对箕子朝鲜有着明确记载。

箕子,子姓,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乃殷商末期的重臣,与比干、微子并称为“殷末三贤”。商朝末期,箕子屡谏商纣王,劝其改行仁政,却为商纣王所不喜。为了躲避商纣王的迫害,箕子被迫装疯卖傻,却还是为商纣王所囚禁。周武王灭亡商朝后,箕子不愿归顺周朝,遂率大批殷商遗民北遁至朝鲜。箕子教化当地百姓,并制定了“犯禁八条”,这也是朝鲜最早的成文法律。周武王听闻箕子远遁朝鲜后,感其贤德,乃封其为朝鲜侯。
箕子朝鲜作为周朝的封国,与周王室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至春秋时期,箕子朝鲜被燕国排挤出了辽西地区,退守辽东与北朝鲜一带。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箕子朝鲜的统治者们趁机改称朝鲜王。公元前三世纪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军渡过辽河进攻箕子朝鲜,取地两千余里,直达满番汗为界。箕子朝鲜于是尽失辽东之地,龟缩于朝鲜半岛北部,沦为燕国藩属。后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秦朝,箕子朝鲜又成为秦朝的附属国。
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修复辽东故塞,与箕子朝鲜以浿水(鸭绿江)为界。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叛乱。汉朝于次年遣大军来伐,燕王卢绾逃亡匈奴,其部将卫满聚集亲信一千多人,东渡浿水,投奔箕子朝鲜。时任朝鲜王准拜卫满为博士,并将其封在朝鲜西部,命其收拢中原流民,以拱卫边境。但卫满却在此壮大实力,于公元前194年起兵叛乱,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政权。
箕子朝鲜共传四十一世,历八百载有余,终亡于燕人卫满。
三、卫满朝鲜
西汉初年,燕人卫满乘燕王卢绾逃入匈奴之机,率千余人,渡浿水,奔朝鲜。后卫满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建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

卫满朝鲜建立后,汉朝辽东太守与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此后,卫满四处征伐,真番国、临屯国等一众小国先后沦为卫满朝鲜的潘属。至此,卫满朝鲜拥地数千里,北抵肃慎,东邻汉朝,南接辰国,成为了朝鲜半岛的霸主。辰国者,朝鲜古国也,约在公元前4世纪时形成,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曾长期与箕子朝鲜、卫氏朝鲜共存。辰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因其首领称为“辰王”而得名。
卫满死后,其子卫蒙即位。卫蒙卒,子卫右渠立。卫右渠统治时期,大力招诱汉朝流民,又长期不朝见汉朝,同时还阻拦辰国、真番国等一众小国朝见汉朝。汉武帝遂于公元前109年派涉何前往朝鲜问责卫右渠。但卫右渠终究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并派人护送涉何离开朝鲜。涉何行至浿水时,突然命部下杀死护送的朝鲜使者,并向汉武帝谎称斩杀了朝鲜大将。汉武帝嘉其功,乃命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
卫右渠深恨之,于是调兵突袭辽东,杀死了涉何。汉武帝闻之大怒,于公元前109年秋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海陆并进攻打朝鲜,卫右渠据险死守,汉军迟迟无法取胜。公元前108年夏,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尼谿相参杀死卫右渠,向汉朝投降,卫氏朝鲜就此灭亡。汉武帝将卫氏朝鲜分置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史称“汉四郡”。

真番郡置于真番国故地,下辖七县,统真番、秽人等族。临屯郡设于临屯国旧土,领十五县,辖濊貊之族。乐浪郡以王险城为治所,辖古朝鲜之土。玄菟郡居乐浪之北,统高句丽、夫余、北沃沮及肃慎等部。
设郡后,朝鲜人民不断反抗汉朝的统治。公元前82年,汉昭帝废真番郡、临屯郡,将其地并入玄菟郡及乐浪郡。
四、前三国时期
在汉朝统治朝鲜北部的同时,位于朝鲜南部的辰国逐渐分化为马韩、辰韩与弁韩三个部族,史称“三韩”。
马韩,是朝鲜半岛的原生部落,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北接乐浪郡,南邻倭国(日本)。三韩中以马韩最大,统领三韩。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有长尾鸡,尾长五尺。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惟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邑落杂居,亦无城郭,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马韩形成了五十四个部落国家: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濆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濆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计十余万户。
辰韩,自言秦朝人为避苦役而逃至此,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语有似秦语,故又称“秦韩”。初时,辰韩形成了六个部落国家,后分化为十二个邦国,分别是:已柢国、不斯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冉奚国、弃 ( 辰 )乐奴国、军弥国、如湛国、户路国、州鲜国、斯卢国、优由国。
弁韩,亦外来之人也,不知其所源。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也形成了十二个部落国家:弥离弥冻国、接涂国、古资弥冻国、古淳是国、半路国、乐奴国、弥乌邪马国、甘路国、狗邪国、走漕马国、安邪国、渎卢国。

公元前57年,辰韩人朴赫居世统一斯卢的六个部落,建立了徐罗伐国(斯卢国),定都金城。这就是新罗的前身。
西汉后期,夫余国王子朱蒙(邹平)因在国内受到排挤,遂率部分夫余人南下来到卒本川,征服了当地的高句丽人。朱蒙带来的夫余人融入高句丽族,形成了桂娄部,取代了原先统治高句丽的消奴部。此后,高句丽族逐渐分为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公元前37年,朱蒙自立为王,建都纥升骨城,立卒本夫余国,但仍归属汉朝玄菟郡管辖。
朱蒙立国后,开始四处扩张。公元前36年,朱蒙溯江而上,吞并了沸流国。公元前32年,朱蒙攻灭长白山东南部的荇人国。公元前28年,朱蒙又发兵讨灭了北沃沮。在征战的同时,朱蒙又设置了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等官职,完善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9年,朱蒙在夫余国的妻子及儿子类利来到卒本夫余,朱蒙大喜,立类利为太子。朱蒙在卒本夫余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与温祚,自知在卒本夫余将无立足之处,遂率部分夫余人南下至马韩。温祚于慰礼建国,沸流于弥邹忽建国。后温祚兼并了沸流的弥邹忽国,建立了百济国。
此后的数百年间,徐罗伐国逐渐吞并了辰韩的其他的国家,最终形成了新罗国,雄据朝鲜半岛东南部。百济国也不断蚕食马韩诸国,逐步占据了朝鲜半岛西南部。高句丽(卒本夫余)原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后向西扩张受阻,转而向南发展。4世纪时,高句丽侵占了朝鲜半岛中北部地区,成为了朝鲜半岛上的一大势力。弁韩诸国也于3世纪末组成了伽倻联盟。391年至412年间,伽倻联盟在高句丽的压力之下瓦解。伽倻残存诸国仍顽强地存在于朝鲜半岛南端。532年,伽倻被新罗彻底灭亡。
至此,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个主要势力—高句丽、新罗、百济,后世将这一时期称为“前三国时期”。

(一)高句丽
西汉后期,夫余人朱蒙从夫余来到卒本川,于公元前37年建纥升骨城为国都,建立卒本夫余国。朱蒙立国后,不断兼并周边的部族,势力日渐强大。公元前8年,汉朝册封朱蒙为高句丽侯。公元12年,王莽征发高句丽人讨伐匈奴,朱蒙不从。王莽大怒,改高句丽侯为下句丽侯,并命严尤率兵击之,朱蒙被杀。后世人尊朱蒙为高句丽始祖,上号“东明圣王”。
朱蒙死后,其子类利(孺留)继位。类利迁都至国内城,又命人筑起丸都山城。公元14年,类利发兵攻灭梁貊,又攻取新朝玄菟郡的高句丽县。类利乃更国名为高句丽,以高为姓。公元18年,类利卒,后世尊为“琉璃明王”。
类利卒,其子武恤(无恤)立。公元22年,武恤率兵攻打夫余国,击杀夫余王带素。公元26年,武恤率兵攻灭盖马国。附近的句茶国闻之大惧,遂于当年末举国投降。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武恤退守丸都山城。汉军围攻数月而不克,只得退兵。公元37年,武恤率兵攻打东汉的乐浪郡,尽占其地。公元44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清川江)以南地区为汉土,以北属高句丽统领。同年冬,武恤卒,上号“大武神王”。
武恤死后,其弟解色朱(解邑朱)即位。解色朱在位五年后去世,上号“闵中王”。
解色朱死后,武恤之子解忧(解爱娄)继位。解忧为人暴戾不仁,不恤国事,百姓都怨声载道。公元49年,解忧派兵侵扰东汉的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四郡。公元53年,解忧被侍从杜鲁刺杀,葬于慕本原,乃上号“慕本王”。
解忧死后,其子不肖,国人乃迎立类利之孙、古邹加再思之子高宫为王。公元56年,高宫派兵讨伐东沃沮,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公元72年,高宫派兵征服了藻那部。公元74年,高宫又攻灭朱那部。公元85年,高宫派兵攻打东汉辽东郡六县,被太守耿夔击败。公元91年,高宫联合秽貊攻掠东汉玄菟郡。公元101年春,东汉幽州刺史冯焕等率兵攻打高句丽,高宫以诈降计败之。是年未,高宫又领兵攻打夫余,大败而归。116年,高宫之弟遂成率军袭扰东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是年末,高宫禅位于其弟遂成。
遂成即位后,大杀高宫的宗亲及大臣,实行暴政。121年,高宫逝世,上号“太祖大王”。166年,大臣明临答夫发动政变,杀死遂成,拥立遂成之弟伯固为王。后世称遂成为“次大王”,伯固为“新大王”。
伯固即位后,任命明临答夫为国相,总揽内外军政大事。169年,玄菟郡太守耿临率兵攻打高句丽,伯固战败投降,归属辽东郡统辖。次年,伯固派兵帮助辽东太守公孙度讨伐富山贼。172年,公孙度派大军讨伐高句丽。伯固坚壁清野,据城死守,汉军久攻不克,被迫撤退。高句丽国相明临答夫率军追击,大败汉军于坐原。179年,伯固卒,其次子伊夷谟立。
184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发兵讨伐高句丽,伊夷谟率精兵于坐原大败汉军。191年,大臣左可虑等发动叛乱,为伊夷谟镇压。随后,伊夷谟任用晏留、乙巴素为相,高句丽大治。197年,伊夷谟卒,上号“故国川王”。
伊夷谟死后无嗣,其弟延优立。延优之兄拔奇怨为长而不得立,遂率所部三万余人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度。209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率军攻打高句丽,破其都城国内城。随后又南击韩濊,分乐浪郡南部为带方郡,加强了对“三韩”的控制。延优被迫迁都至丸都城。227年,延优卒,上号“山上王”。
延优卒,子忧位居立。238年,魏国发兵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忧位居派兵助之。242年,忧位居派兵破辽东郡西安平县。244年,忧位居又发兵侵扰新罗。同年,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率兵攻打高句丽,连战连捷,破其都城丸都城,忧位居出逃至南沃沮。毌丘俭回师后,忧位居再次复国,并于245年迁都至王险城(平壤)。248年,忧位居卒,上号“东川王”。
忧位居死后,其子然弗即位。同年11月,然弗之弟预物、奢句等人谋叛被诛。259年,魏国将军尉迟楷进攻高句丽,为然弗所败。270年,然弗卒,上号“中川王”。
然弗卒,子药卢(若友)立。280年,肃慎犯边,药卢命其弟达贾出奇兵攻占檀卢城,斩杀肃慎首领。286年,药卢之弟逸友与素勃企图叛乱,被药卢诛杀。292年,药卢卒,上号“西川王”。
药卢死后,其子相夫即位。293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率军攻打高句丽,相夫战败,狼狈逃走。后又怀疑其弟咄固欲与其争权,下令处死咄固。296年,慕容廆又引兵来伐,掘西川王之墓。相夫统治期间,自然灾害频发,鲜卑又屡屡来犯,加之相夫不顾民生、大修宫室,引发举国上下怨恨。300年,助利等一众大臣废黜相夫,迎立相夫之侄、咄固之子乙弗为王。相夫及其两个儿子被迫自杀,上号“烽上王”。
302年,乙弗率三万大军入侵玄菟郡,虏掠八千人而去。311年,乙弗又遣兵攻取辽东郡西安平县。313年,乙弗趁中国内乱之时,率军攻取乐浪郡,朝鲜半岛北部尽数落入高句丽之手。高句丽正式成为朝鲜半岛的一大势力。次年,乙弗又率军攻掠中国在朝鲜半岛最后的地区—带方郡。315年,乙弗又攻克玄菟城。后西晋平州刺史崔毖诱使高句丽与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一起进攻鲜卑慕容部,宇文部率先进攻,大败而去。乙弗见状,遂撤兵回国。319年,平州刺史崔毖逃亡高句丽。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命大将张统攻袭高句丽,俘虏千余人而去。320年,乙弗攻打辽东,为慕容仁所败。330年,乙弗向后赵石勒朝贡。次年,乙弗逝世,上号“美川王”。
乙弗卒,子斯由立。339年,前燕国主慕容皝发兵攻打高句丽,斯由战败求和,并于次年向前燕朝贡。342年,斯由修葺丸都城,并于当年8月迁都回丸都城。同年11月,慕容皝率四万精兵讨伐高句丽,重创高句丽军队,又发掘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斯由的生母及王妃,并将高句丽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人,最后焚毁其都城丸都城而归。经此一役,高句丽元气大伤,不复昔日之盛。343年,斯由向前燕称臣纳贡,并进献大量奇珍异宝,终于赎回了美川王尸首。345年,慕容皝命其子慕容恪攻取高句丽的南苏,并于此驻兵。355年,斯由向前燕纳质修贡。前燕因此放回了其生母,并封斯由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369年,斯由改变扩张路径,率两万大军南伐百济,结果在雉壤大败。371年,百济起重兵攻打高句丽,斯由率军抵抗,中流矢而亡,上号“故国原王”。
斯由战死后,其子丘夫即位。372年,前秦国主符坚遣使高句丽,并为其带来了佛像、经文。随后,丘夫遣使向前秦朝贡,并效仿前秦建立“太学”以教育贵族子弟。373年,丘夫颁布律令,完善了高句丽的司法体制,并加强了中央集权。375年,丘夫建立了肖门寺,以供前秦僧人顺道宣讲佛经、弘扬佛法;又建立了伊弗兰寺,以安置东晋僧人阿道。此后,佛教开始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同年秋,丘夫发兵攻打百济的水谷城。次年,丘夫又攻掠百济北部。百济也迅速作出反击,于377年发兵三万攻打高句丽的平壤城。同年11月,丘夫再度出兵南伐百济。378年,契丹侵扰高句丽北部。384年,丘夫卒,上号“小兽林王”。
丘夫死后无嗣,其弟伊连即位。385年,伊连出兵4万攻陷辽东郡、玄菟郡。但随即后燕便于同年11月派慕容农收复了辽东郡与玄菟郡。386年,伊连又发兵南伐百济。389年,百济攻掠高句丽南部。次年,百济又兴兵攻克高句丽的都押城,俘虏二百人而归。392年,伊连立佛教为国教。同年夏,伊连卒,上号“故国壤王”。
伊连卒,子谈德立。谈德即位后,立刻兴师南伐百济,连下十城。随后又北攻契丹,夺回契丹虏去的一万人口。同年冬,谈德又南下攻克百济的关弥城。393年,百济来犯,为高向丽所败。次年,百济再度来犯,谈德亲率五千精骑大败百济军。随后,谈德筑起七座要塞,强化了南部的边防。395年,谈德再次击败百济。次年,谈德海陆并进攻打百济,攻占百济58城,百济王请降。399年,谈德遣使向后燕朝贡。但后燕以高句丽礼慢为由,发兵三万攻打高句丽,攻克新城、南苏,夺地七百余里。400年,后燕再次攻打高句丽,大败而归,谈德趁势夺回了后燕占据的大部分土地。同年,百济、倭国与伽倻联手进攻新罗,新罗向高句丽请援。谈德乃发兵五万,大败倭国与伽倻。至此,新罗和伽倻也成为高句丽的臣属。402年,谈德攻打宿军,后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而逃。404年,谈德进攻后燕,夺取了整个辽东半岛。次年,后燕国主慕容熙率军攻打辽东,因高句丽防守严密而被迫撤军。406年,慕容熙又率军进攻契丹,见契丹军队人数众多,乃转而进攻高句丽的木底城,不克而还。410年,谈德兴师北伐,降服了东夫余、勿吉等部。413年,谈德病故,上号“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谈德统治时期,高句丽的疆域达到全盛,称霸朝鲜半岛。
谈德死后,其子巨连即位。413年,巨连遣使入东晋上表进献,晋安帝封巨连为高句丽王、乐浪郡公。427年,巨连迁都平壤城,以避开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435年,巨连遣使入北魏朝贡,北魏太武帝封巨连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郞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436年,北燕国主冯弘率众投奔高句丽。438年,冯弘欲南下投奔刘宋政权,结果为巨连所杀。宋武帝刘裕闻之大怒,欲发兵征讨高句丽,因北魏阻隔而作罢。次年,巨连遣使往宋朝贡白马800匹,双方遂和解。440年,新罗袭边杀将。巨连大怒,发兵讨伐新罗,新罗王遣使谢罪,乃止。453年,巨连发兵侵扰新罗北部。468年,巨连发兵一万攻打新罗,攻取悉直州城。次年,百济入侵高句丽南部。475年,巨连率三万大军攻打百济,破其都城汉城,杀百济盖卤王。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封巨连为骠骑大将军,巨连遣使朝贡。489年,巨连发兵入侵新罗北部,攻陷狐山城。491年,巨连逝世,上号“长寿王”。长寿王在位期间,主动与北魏、南宋、南齐等政权修好,稳定了外部形势。他又迁都平壤,不断向南扩张,使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一大强国。
巨连死后,其孙罗云即位。罗云即位后,北魏孝文帝封其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护东夷中郞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服物车旗之饰。罗云随即连续三次遣使入朝纳贡。494年,夫余王因受到勿吉的进攻,举国投降高句丽。同年秋,罗云在萨水击败新罗军队,进围新罗的犬牙城。百济遣兵三千援助新罗,罗云被迫撤兵。495年,罗云又发兵围攻百济的雉壤城。新罗发兵支援百济,罗云遂引军而还。次年,罗云又发兵进攻新罗的牛山城,败归。497年,罗云再度兵发新罗,终于攻下了牛山城。498年,罗云在平壤建金刚寺,进一步推动佛教的发展。502年,百济犯边。次年,百济又发兵五千攻打水谷城。506年,罗云发兵攻打百济,路遇大雪,士卒多冻伤,被迫撤军。次年,罗云发兵攻打百济的汉城,结果被百济击退。508年,南梁武帝加封罗云为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512年,罗云兵发百济,攻陷加弗、圆山二城,虏获一千余人。519年,罗云病故,在位二十八年,谥号“文咨明王”。
罗云卒,子兴安立。520年,兴安遣使入南梁朝贡,南梁武帝封兴安为宁东将军、高丽王。523年,兴安发兵侵扰百济。529年,兴安于五谷大败百济,斩首二千余级。兴安统治时期,王室内部斗争加剧,朝局不稳。531年,兴安被刺杀,上号“安藏王”。
兴安死后,其弟宝延即位。宝延在位期间,王室内部纷争不断,围绕王位继承问题,朝堂分化成两大政治集团相互斗争。532年,北魏孝武帝封宝延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高句丽随即遣使入朝进贡。534年,东魏加封宝延为骠骑大将军,高句丽于是遣使入东魏朝贡。540年,百济围攻牛山城,宝延派五千精骑将其击退。545年,宝延卒,上号“安原王”。
宝延卒,子平成立。546年,遣使入东魏朝贡。547年,筑白岩城,并修葺新城。548年,平成发兵六千攻打百济的独山城,新罗将军朱珍来援,不克而退。550年,百济攻陷道萨城。高句丽随即反击,攻克百济的金岘城。新罗趁二国疲于战事,夺取了高句丽二城。同年夏,高句丽遣使入北齐朝贡,北齐乃封平成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551年,突厥围攻新城,不克,乃移攻白岩城。平成命将军高纥领兵一万击退突厥,斩首一千余级。与此同时,新罗趁乱攻打高句丽,夺取十城。552年,平成修筑长安城。554年,平成发兵攻打百济的熊川城,不克。557年,大将干朱理在丸都城叛乱,事败被诛。559年,平成卒,上号“阳原王”。
平成卒,子阳成立。560年,北齐废帝封阳成为使持节、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句丽王。561年,阳成遣使入陈朝贡,陈文帝授其宁东将军。564年,阳成遣使入北齐朝贡。570年,遣使入陈朝贡。577年,遣使入北周朝贡。北周高祖封阳成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581年,遣使入隋朝贡,隋文帝授阳成大将军、辽东郡王。586年,阳成迁都至长安城。589年,隋朝攻灭陈朝,阳成大惧,治兵积谷,为据守之策。590年,阳成卒,上号“平原王”。
阳成卒,子高元立。隋文帝遣使封高元为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591年,高元遣使入隋,请求封王。隋文帝许之,遂封其为高句丽王。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大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并下诏黜除高元官爵。但陆路隋军遭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又疫病流行,无力征战;水路隋军也在海上遭遇风暴,死伤惨重。高元听闻大军来伐,大惧,乃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隋军来伐时,百济王遣使入隋,请为军导。高元深恨之,遂率兵侵掠百济边境。603年, 高元命将军高胜攻打新罗的北汉山城,不克而还。607年,高元遣师攻百济的松山城,不下,移攻石头城,虏三千人而还。次年,高元又命兵攻掠新罗北境,攻下了牛鸣山城。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发重兵征讨高句丽。次年,隋军进围平壤城。由于平壤城坚固难拔,且军中粮尽,隋军被迫撤退。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隋军大败而去。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息攻城20余日。就在此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叛乱。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引军而去。614年,隋炀帝第三次起兵讨伐高句丽。隋军所向披靡,直趋平壤城下。此时的高句丽历经二次大战,已无力应对,高元乃遣使请降。而隋炀帝也因为国内局势动荡,遂班师回朝。618年,高元卒,上号“婴阳王(平阳王)”。
高元死后,其弟建武即位。619年,建武遣使入唐朝朝贡。622年,唐高祖李渊修书给建武,希望他将因故留在高句丽的汉人护送回国,唐朝也将护送因故留在中国的高句丽人回国。建武遂将国内一万多汉人送回唐朝。624年,唐高祖册封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并派道士带天尊像以及道学经典前往高句丽,为其讲授道法。627年,新罗将军金庾信侵犯高句丽东部边境,攻陷娘臂城。631年,建武害怕唐朝来伐,乃下令从夫余城到大海修筑起一千多里的长城。638年,建武派兵进攻新罗北部的七重城,为新罗将军阏川所败。642年,大将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建武,另立建武之侄、大阳之子高臧为王。
643年,高臧追封其父大阳为王,又给建武上号“荣留王”。643年,唐太宗封高臧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644年,渊盖苏文发兵攻新罗,夺二城。唐太宗遣使至高句丽,令其停止攻击新罗,却遭拒绝。唐太宗闻之大怒,于645年发兵攻打高句丽,连克辽东城、白岩城、盖牟城,至安市城,久攻不克,且粮草将尽,遂引兵而还。647年,唐太宗又发兵进攻高句丽,克南苏、石城等多座城邑。是年冬,高臧遣使谢罪,唐太宗许之。次年,唐太宗又继续发兵攻打高句丽,重创其军。649年,唐太宗驾崩,遗诏罢辽东之役。654年,高臧命将军安固率兵攻打契丹,于新城为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所败。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攻新罗北境,取33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遣使入唐求援。唐高宗命大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斩首千余人而归。658年,唐将程名振、薛仁贵率兵进攻高句丽,不克而归。660年,唐高宗命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等将兵分道击高句丽,至662年,唐军诸将皆无大功而退。666年,渊盖苏文卒,他的三个儿子—男生、男建与男产相互争权,长子男生在斗争中失败,遂投奔唐朝。667年,唐高宗遣兵攻高句丽,又为高句丽所败。668年,唐高宗与新罗联手进攻高句丽,攻克其都城平壤 ,俘高句丽王高臧,高句丽灭亡。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后唐于676年以高臧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抚余众。但高臧却暗中联合靺鞨,企图复兴高句丽。事情败露后,唐于681年将高臧流放至邛州。次年,高臧逝世,后世人尊其为“宝藏王”。
高句丽国祚705年,历28王,终亡于唐。
(注:关于高句丽的称呼,两汉到魏晋时期,常称为“高句丽”或者“高句骊”,或简称为“句骊”、“句丽”。至南北朝时,常将高句丽与高丽混用。隋唐之时,常用“高丽”代指高句丽。)
(二)百济
关于百济建国的说法一共有四种:
一是夫余人朱蒙逃难至卒本川,娶卒本王女,生二子,长子名沸流,次子名温祚。后朱蒙在夫余所生之子来到卒本夫余,被立为太子。沸流与温祚恐为太子所不容,遂率部众南下至汉江一带。沸流在海滨的弥邹忽建国,温祚在汉江南岸立国,建立慰礼城,因有十名大臣辅佐,故国号“十济”。沸流死后,温祚兼并了弥邹忽国,并改国号“百济”。
二是夫余王解扶娄之孙优台娶卒本人召西奴,生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后优台卒,召西奴遂带二子寡居于卒本川。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南逃至卒本川,建立高句丽国,娶召西奴为妃。公元前19年,朱蒙在夫余所生子孺留来到高句丽,朱蒙立其为太子。沸流怏怏不乐,遂偕其弟温祚、其母召西奴,率部众南徙,于弥邹忽另立国家,国号“百济”。
三是中国史书—《北史》《隋书》所云:朱蒙的后裔仇台在带方郡建立了百济国,辽东太守公孙度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其,百济遂成为海东强国。
四是百济并非外族人建立,而是由马韩的一个部落发展形成。现代部分学者认同此观点。他们认为百济国是由马韩五十四国中的伯济国发展而来。伯济国不断吞并其他马韩诸国,并最终统治了朝鲜半岛西南部,形成百济国。
本文采用《三国本纪》的说法,以温祚为百济始祖。公元前18年,温祚在汉江南岸修筑慰礼城,建立十济国。此后,温祚吞并沸流的弥邹忽国,改国号“百济”。百济立国后,面临着北方的濊貊与汉朝的强大威胁。公元前15年,濊貊犯北境,温祚率军击之。公元前10年,濊貊又围攻慰礼城,粮尽而归。为抵御濊貊,温祚于当年秋筑马首城以拒之。公元前8年,濊貊再次犯境,温祚亲率精骑击之,濊貊方退。次年,汉朝乐浪郡太守又驱使濊貊攻掠百济。为避开汉朝与濊貊的危胁,温祚于公元前5年在汉山下筑汉城,并迁都至此。公元前1年,汉朝乐浪郡发兵伐百济,焚慰礼城而归。濊貊也趁机于次年冬进犯百济,但为温祚所败。公元4年,温祚修筑高木城、石头城,并于当年秋大败濊貊。由于濊貊连年来寇,温祚决定向南进军,以谋求战略生存空间。公元10年,温祚南伐,夺取马韩大片领土。公元17年,马韩旧将周勤在牛谷城叛乱,温祚亲率大军讨平。公元23年,濊貊攻袭述川城、斧岘城,杀掠百余人而去。公元29年,温祚卒,其子多娄继位。
多娄即位后,濊貊仍连年来犯。公元31年,濊貊来犯,百济军于马首山西克之。次年,濊貊又来侵,为高木城守将昆优所败。公元34年,多娄在百济南部引入稻谷种植。次年,濊貊来犯,攻陷马首城。公元56年,濊貊入寇北境。多娄遂于次年筑牛谷城,以御濊貊。公元64年,多娄拓地至娘子谷城。次年,多娄遣兵攻打新罗的蛙山城,不克,乃移兵攻狗壤城,最终为新罗击败。公元67年,多娄攻克蛙山城,但随即就为新罗夺回。多娄大怒,于公元71年和公元74年两次发兵进攻新罗。公元75年,多娄再次攻取蛙山城,但次年又为新罗收复。公元77年,多娄卒,子己娄立。
己娄即位后,继续与新罗征战。公元85年,己娄发兵侵扰新罗边境。但此后数年,百济爆发一连串天灾和异变,迫使己娄改变策略。105年,己娄遣使往新罗请和修好,联手共抗濊貊。108年,濊貊入寇牛谷城,大掠百姓而归。125年,濊貊侵掠新罗,己娄遣兵救之。128年,己娄卒,子盖娄立。
132年,盖娄筑北汉山城。155年,新罗大臣吉吉宣图谋叛变,事迹败露后逃亡至百济。新罗王请求百济送归吉宣,但盖娄拒不送还。新罗王大怒,乃发兵攻打百济。百济拒城死守,新罗军久攻不克,粮尽而归。166年,盖娄卒,子肖古立。
肖古即位后,立刻发兵讨伐新罗。167年,肖古派兵袭破新罗西境二城,虏获千余人而还。次年,新罗王亲率大军来伐百济,夺回二城。170年,肖古又发兵侵犯新罗边境。188年,肖古发兵攻打新罗的母山城,结果次年在狗壤为新罗所败。190年,肖古出兵攻袭新罗的圆山乡,并进围缶谷城,大破新罗军。199年,肖古又遣兵侵扰新罗边境。204年,肖古出兵拔新罗的腰车城。210年,肖古筑赤岘城与沙道城。同年冬,濊貊来攻沙道城,不克,焚烧城门而遁。214年,肖古发兵袭取濊貊的石门城。是年冬,濊貊发兵反攻,直至述川。随后,肖古病逝,其子贵须继位。
贵须统治时期,国势衰颓,屡遭新罗与濊貊入侵,后世称其为“仇首王”。216年,濊貊围攻赤岘城,不克而退,贵须率军追之,于沙道城下大破其众。218年,贵须发兵围攻新罗獐山城,被新罗王击退。220年,濊貊犯北境,贵须遣兵拒之。222年,贵须又遣兵伐新罗,抄掠民户,旋于熊谷为新罗将领忠萱所败。224年,新罗犯边,于烽山大败百济。229年,濊貊入寇牛谷城,贵须遣精兵击之,结果大败。234年,贵须逝世。
贵须死后,其子沙伴幼年即位,但旋即被废,贵须之弟古尔自立为王。随后,古尔平定各地叛乱,又继续南伐马韩,开疆拓土。240年,古尔遣兵入侵新罗。246年,古尔发兵攻打乐浪郡与带方郡,杀死带方郡太守弓遵。但古尔害怕魏国兴兵讨伐,又将掠夺的民众送归魏国。255年,古尔出兵讨伐新罗,于槐谷西斩杀新罗将领翊宗,并进攻烽山城,不克而还。260年,古尔设置内臣佐平、内头佐平、内法佐平、卫士佐平、朝廷佐平、兵官佐平等官职分掌内政、库藏、军事、礼仪、刑狱诸事,又定制官员品阶。经过古尔的改革,百济的国家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与完善。266年,古尔又遣兵攻新罗的烽山城,为烽山城守将直宣所败。272年,古尔再度发兵攻打新罗。278年,古尔又发兵围攻新罗的槐谷城。283年,古尔遣兵侵扰新罗边境。286年,古尔与新罗修和。是年冬,古尔卒,子责稽立。
责稽娶带方太守之女宝菓为妻,在他即位后,高句丽进攻带方郡。带方太守向百济求救,责稽出兵击退了高句丽。此后,责稽为了防御高句丽的进攻,下令修葺慰礼城,又筑要塞阿旦城和蛇城以备之。298年9月,晋朝乐浪太守联合东濊入侵百济,责稽率军抵御,战败被杀。
责稽战死后,其子汾西即位,继续与乐浪郡交战。304年,汾西率军袭取乐浪郡西部地区。是年冬,汾西为乐浪郡太守派遣的刺客所杀。
汾西死后,其子年幼,众臣乃推举仇首王的第二子—比流为王。比流欲重振国势,于312年任命解仇为兵官佐平,掌兵马之事。320年,比流又筑射台,加紧操练军队。次年,比流又以自己的弟弟优福为内臣佐平,掌内政。327年,优福在北汉山城发动叛乱,比流发兵讨平。344年,比流病逝。
比流死后,汾西之子契王即位。契王仅在位三年便病逝了,比流的次子余句继位,是为近肖古王。近肖古王即位后,继续对马韩用兵,终于彻底吞并了马韩诸部,同时迫使伽倻成为其藩属。369年,高句丽王斯由率步骑二万南下伐百济。近肖古王命其子讳须领兵击之,于雉壤大破高句丽军。371年,高句丽又南攻百济,近肖古王伏兵于浿河上,大败高句丽兵。是年冬,近肖古王率精兵三万北伐高句丽,杀高句丽王斯由。随后,近肖古王趁势进取,攻占了朝鲜中部地区,使百济的疆域达到极盛。

372年,近肖古王遣使入东晋朝贡,得到东晋的册封。375年,高句丽攻陷水谷城,近肖古王发兵击之,不克。同年冬,近肖古王逝世。在近肖古王统治时期,百济达到鼎盛,称霸朝鲜半岛。同时,近肖古王还命高兴撰写了百济第一本史书—《书记》。
近肖古王死后,其子讳须即位,是为近仇首王。近仇首王继续了与高句丽的战争。376年,高句丽侵扰百济北境。次年,近仇首王率军三万,攻占了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随即发起反击,于同年冬攻打百济。384年,近仇首王逝世,其长子枕流即位。
枕流即位后,立刻遣使入东晋朝贡。东晋封枕流为带方郡王,并派天竺僧侣摩罗难陀入百济弘扬佛教。枕流隆重接待了摩罗难陀,并在他的影响下皈依佛教。385年,枕流在汉山建立佛寺。此后,佛教开始在百济国内广泛流传。同年冬,枕流卒,其弟辰斯继位。
辰斯即位后,为抵御高句丽,于386年在青木岭—八坤城—于海一线修筑关防。同年冬,高句丽果来犯境。次年秋,百济又在关弥岭为濊貊所败。389年,辰斯遣兵侵掠高句丽南境。次年秋,辰斯命真嘉谟北伐高句丽,拔都坤城。391年,濊貊来犯,攻陷赤岘城。次年,高句丽王谈德率四万大军南伐百济,攻陷石岘城、关弥城等十余城,汉水以北尽属高句丽。同年冬,枕流之子阿莘在倭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死辰斯,自立为王。
阿莘即位后,意图收复故土,于393年亲率一万大军攻打关弥城,久攻不克,粮尽而归。次年秋,阿莘再度北伐高句丽,于水谷城下为高句丽所败。395年,阿莘又命真武率兵伐高句丽,高句丽王谈德亲率军击于浿水之上,大败百济军。阿莘大怒,于当年冬率大军渡汉水,欲伐高句丽。但在半路上遭逢大雪,士卒多冻死,阿莘被迫撤军。次年,高句丽王谈德率兵渡过汉江,陷百济数十城,迫使阿莘立誓为奴,又虏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丽。397年,百济与倭国结好,阿莘以太子腆支入质倭国。398年,阿莘任命真武为兵官佐平、沙豆为左将,并筑双岘城。是年秋,阿莘欲北伐高句丽。正当此时,有流星坠落,阿莘以为不祥,乃止。次年,阿莘大征兵马,以伐高句丽,民众多奔新罗,百济国势渐衰。403年,阿莘发兵攻打新罗。405年,阿莘卒。
阿莘死后,其二弟训解摄政,欲遣使往倭国迎回太子腆支。后阿莘幼弟碟礼杀害训解,自立为王。不久,腆支在倭国军队护卫下回到百济,诛杀碟礼即位。腆支任用王室宗亲担任重臣,以打击贵族势力,强化王权。416年,东晋安帝遣使册命其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次年,腆支又在北境修筑沙口城,以御高句丽。420年,腆支卒,其子久尔辛立。
久尔辛在位八年后逝世,其子毗有即位。429年,毗有遣使入宋朝朝贡。次年,宋文帝封毗有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433年,毗有遣使入新罗请和。次年,百济与新罗互相遣使送礼,两国重归于好。455年,毗有卒,其子庆司立,是为盖卤王。
盖卤王与宋朝通好,又同新罗、倭国结盟,以抗高句丽。457年,盖卤王接受宋孝武帝册封的镇东大将军,与宋朝通好。461年,盖卤王又与倭国通好。469年,盖卤王发兵讨伐高句丽,又修葺双岘城,在青木岭建立要塞。472年,盖卤王向北魏上表,请求北魏发兵讨伐高句丽。但北魏此时忙于同宋朝的战争,无暇他顾,乃派使者邵安前往问责高句丽。高句丽王巨琏深恨之,乃以僧人道琳为间谍入百济。道琳以精湛的棋艺成功得到了盖卤王宠幸。在道琳的劝说下,盖卤王挪用大量军费修建佛寺,以致国库空虚。随后,道琳秘密向高句丽王巨琏报告了百济的状况。475年,高句丽王巨琏率兵三万讨伐百济,攻陷百济都城汉城。盖卤王出逃,在阿且城下被擒杀。
高句丽军攻打汉城时,盖卤王命其子文周往新罗求援。等到文周率一万援军赶到时,已城破王死了。文周遂匆匆即位,并迁都至熊津。次年,文周修葺大豆山城,以御高句丽。又拜解仇为兵官佐平。此后,解仇擅权乱法,引发了文周的不满。文周欲除解仇,结果反在477年被其派人暗杀。
文周死后,其子三斤即位,军政大权尽为解仇所握。478年,解仇与燕信在大豆城发动叛乱。三斤命真男率兵二千讨之,不克。又命真老领精兵五百,击杀解仇。燕信出逃高句丽。次年冬,三斤病逝。
三斤死后,牟大继位。牟大者,文周之弟昆支所生子也,又作摩牟、牟都。482年,濊貊袭破汉山城,虏三百余户以归。486年,牟大遣使入南齐朝贡。490年,牟大修筑沙岘城、耳山城。493年,牟大通过与新罗联姻,建立了共同对抗高句丽的联盟。次年,高句丽进攻新罗,牟大发兵救之,大败高句丽。495年,高句丽围攻雉壤城,牟大遣使往新罗求救。新罗王命将军德智率兵救之,高句丽兵退归。498年,牟大筑沙井城。同年,牟大以耽罗不修贡赋,率军征服了耽罗王国。500年,牟大修筑宫观,整日放纵享乐,不听忠臣劝柬,使得百济国力衰弱,盗匪蔓延。次年,大臣芍加因牟大强令其镇守加林城而深恨之,乃命人刺杀了牟大。谥曰“东城王”。
牟大死后,其次子斯摩即位。斯摩继位后,立刻发兵讨灭了叛臣芍加。同年冬,又命优永率兵五千攻袭高句丽的水谷城。502年,斯摩又发兵攻掠高句丽边境。次年,濊貊进攻高木城,斯摩遣兵五千将其击退。506年,濊貊来犯,破高木城,杀虏六百余人。次年,斯摩加强了高木城的城防,又筑长岭城,以备濊貊。是年冬,高句丽与勿吉联手进攻百济,斯摩出兵将其击退。512年,斯摩遣使入南梁朝贡。同年秋,高句丽来侵,破加弗城、圆山城。斯摩出奇兵,于苇川之北大败高句丽。521年,斯摩遣使入南梁朝贡,梁武帝封其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523年,斯摩筑双岘城以备外患。是年夏,斯摩卒,上号“武宁王”。
斯摩死后,其子明秾即位,是为圣王。圣王即位后不久,高句丽便发兵讨伐百济,圣王命左将志忠率步骑一万将其击退。524年,梁武帝册封明秾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次年,圣王又遣使与新罗互相通好往来。526年冬,圣王修葺熊津城以防御高句丽。529年,高句丽王兴安亲率大军入侵百济,攻陷穴城。圣王命燕谟领步骑三万阻击,结果在五谷原战败。538年,圣王将都城从熊津迁移至泗沘,并改国号为“南夫余”。540年,圣王命将军燕会攻打高句丽的牛山城,不克。次年,圣王遣使入南梁朝贡,请求赐予毛诗博士、涅盘经等经义,以及工匠、画师等,梁武帝从之。通过此次朝贡,大量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百济,推动百济文化的发展。548年,高句丽与濊人联合进攻独山城,圣王向新罗求援。新罗将军朱珍率军救之,于独山城下大破高句丽军。550年,圣王遣将军达己领兵一万攻取了高句丽的道萨城。但随即高句丽就发起反击,兵围百济的金岘城。551年,圣王与新罗结盟,共同讨伐高句丽,夺取了汉江上游一带。但此后,新罗与百济关系开始恶化。553年,新罗攻取百济东北部,置新州以辖之。圣王大怒,于次年发兵征讨新罗,结果在狗川中新罗兵的埋伏,为乱兵所杀。
圣王战死后,其长子昌即位。昌即位之初,高句丽便举兵来攻熊川城,结果大败而归。561年,昌遣兵攻打新罗,结果为新罗军击败。570年,北齐后主封昌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次年,北齐后主又封昌为使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577年,昌发兵入侵新罗西部,为新罗将军世宗所败。是年冬,昌遣使入北周朝贡。581年,遣使入隋朝朝贡,隋文帝授昌为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598年,昌听闻隋文帝欲伐高句丽,乃遣使上书请为向导。后隋文帝罢兵,高句丽知此事,深恨之,乃兴兵侵掠百济边境。是年冬,昌卒,上谥号“威德王”。
威德王死后,其弟惠即位。惠在位两年后逝世,其子宣即位,是为法王。
法王崇信佛教,即位之初便下令禁止杀生、焚渔猎之具。600年,法王建立王兴寺。同年夏,法王逝世。
法王死后,其子璋即位,是为武王。602年,武王发兵围攻新罗的阿莫山城,为新罗所败。新罗随后筑小陁、畏石、泉山、瓮岑四城,威逼百济边境。武王大怒,遣步骑四万进攻其四城。百济兵攻城不利,退于泉山西,新罗军趁胜追击,大败百济军。605年,武王筑角山城以抵御新罗。是年秋,新罗入侵百济东部。607年,武王遣使入隋朝朝贡,并请求讨伐高句丽。是年夏,高句丽来攻松山城,不克,又攻袭石头城,虏三千人而归。611年,武王发兵讨伐新罗,攻陷椵岑城。612年,隋炀帝发兵讨伐高句丽,武王表面声称支援隋军,实则按兵不动,以待其变。616年,武王命芍奇领兵八千攻打新罗的母山城。618年,新罗遣将军边品率军收复椵岑城。621年,遣使入唐朝朝贡。623年秋,武王遣兵入侵新罗勒弩县。次年春,遣大臣入唐朝贡。唐高祖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公、百济王。是年冬,发兵攻取新罗速含、樱岑、歧岑、烽岑、旗悬、冗栅等六城。626年,武王遣兵攻新罗主在城,杀城主东所。次年,武王命将军沙乞,拔新罗二城,虏三百余人。武王欲收复新罗侵占地区,乃出兵屯于熊津。新罗真平王闻之,遣使告急于唐朝。唐朝乃遣使前往调节,武王表面服从唐朝的调节,实则仍欲收复失地。628年,武王遣兵攻新罗椵岑城,不克而还。632年,武王发兵讨伐新罗,以失败告终。次年,武王又遣将攻取新罗西谷城。636年,武王命将军于召率甲士五百往袭新罗的独山城,为新罗将军阏川所败。641年,武王卒,其子义慈即位。
义慈即位后,唐太宗册命其为柱国、带方郡王公、百济王。义慈遣使入唐表谢,并献奇物。次年,义慈亲率大军讨伐新罗,连下猕猴等四十余城。同年夏,义慈又命将军允忠领兵一万,攻取新罗大耶城。643年,义慈与高句丽和亲,又发兵攻打新罗的党项城,意图堵塞新罗朝贡唐朝之路。新罗王金德曼遣使向唐朝求救,义慈闻之罢兵。次年秋,新罗将军金庾信领兵讨伐百济,攻取七城。645年,义慈趁新罗与唐朝共同讨伐高句丽之际,发兵袭取新罗七城。新罗立刻遣将军庾信反攻百济。648年,百济将军义直率步骑三千进攻新罗,为新罗将军金庾信所败。次年,义直袭取新罗的腰车等十余城,并进军玉门谷,但为新罗将军金庾信所破。649年,义慈遣左将殷相率精兵七千,攻取新罗的石吐等七城。新罗命金庾信、陈春、天存、竹旨等将领还击,两战击退百济军。653年,义慈与倭国通好。655年,义慈与高句丽、靺鞨共同进攻新罗,连下三十余城。659年,义慈又遣将攻取新罗的独山城与桐岑城。660年,唐高宗命苏定方、刘伯英、庞孝公、冯士贵率十三万大军讨伐百济。新罗王也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与唐军共伐百济。新罗军攻克战略要地黄山,与唐军在白江会师。随后,新唐联军围攻百济都城泗沘,义慈投降,百济灭亡。唐朝在将百济国土分置为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同年,义慈在洛阳病逝。
百济灭国后,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等人在周留城发动叛乱,从倭国迎立义慈之子夫余丰为王。663年,鬼室福信杀道琛,并其众。夫余丰怀疑鬼室福信叛变,遂于当年6月将其斩首。是年8月,唐军于白江口之战中大败百济与倭国联军,夫余丰逃亡高句丽,百济残部被彻底剿灭,百济国彻底灭亡。
百济共传三十一王,历六百七十八年,终亡于唐。
(三)新罗
初时,辰韩之民散居于山谷之间,形成了六个村落:杨山村、高墟村、珍支村(干珍村)、大树村、加利村(加里村)和高耶村。后来自高墟村的赫居世于公元前57年统一六个村落,建立了徐罗伐国。此即为新罗之始。赫居世以朴为姓,号居西干(国王)。公元前37年,赫居世筑金城为都城。公元前5年,东沃沮遣使通好。公元4年,赫居世去世,其子南解继位。
南解即位后,时人以巫者为尊,故以次次雄为号(意为巫人)。新罗建国之初,面临着汉朝、倭国与马韩的威胁,外部形势严峻。公元4年,汉朝乐浪郡发兵攻打徐罗伐国的首都金城,不克而退。公元14年,倭人大肆侵掠海边民户,南解发兵讨伐。汉朝乐浪郡趁机遣兵攻打徐罗伐国,行至半路,忽有流星坠落,汉军皆惊惧而退。公元24年,南解卒,子儒理立。
儒理即位后,号尼师今。公元32年,儒理将六村改设为六部,并赐姓:杨山村改为梁部,赐李姓;高墟村改为沙梁部,赐崔姓;大树村改为牟梁部(渐梁部),赐孙姓;于珍村改为本彼部,赐郑姓;加利村改为汉祗部,赐裴姓;明活村改为习比部,赐薛姓。又将官职划为十七等,初步完善了国家机构。公元36年,汉朝乐浪郡来犯,攻陷朵山城。公元40年,汉朝乐浪郡又犯境,貊人首领率兵来援,于曲河西大败汉军。儒理大喜,遂与貊人结好。公元57年,儒理逝世,大臣昔脱解趁机夺取王位。新罗政权由朴氏转到昔氏手中。
昔脱解统治时期,徐罗伐国屡遭百济与倭国的入侵。公元59年,昔脱解遣使与倭国交好。公元61年,马韩人孟召以覆岩城来降。公元64年,百济发兵讨伐徐罗伐国,攻蛙山城,不克,又攻狗壤城。昔脱解立刻发兵二千,将百济击退。公元66年,百济攻取了蛙山城,但随后就为昔脱解收复。次年,昔脱解将朴氏贵族封为州主、郡主,分治各地,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公元70年,百济又发兵入侵。公元73年,倭人入侵木出岛,昔脱解发兵抵御,结果战败。百济趁徐罗伐国战败之机,于次年发兵寇边,昔脱解发兵抵御。公元75年,百济再次攻取蛙山城。次年,昔脱解派兵收复蛙山城,并将其内的百济人尽数杀死。公元77年,昔脱解发攻打伽倻,于黄山津口大败伽倻兵。公元80年,昔脱解去世。
昔脱解死后,大臣们拥立了儒理次子婆娑为王。新罗政权又从昔氏家族回到了朴氏家族手中。婆娑即位后,巡抚各地,积极发展农业,整顿军备,国势大振。公元85年,百济侵扰边境。为抵御百济与伽聊的入侵,婆娑于次年修筑了加召城与马头城。公元90年,婆娑整顿吏治,贬黜了一批官员,使得徐罗伐国一时间政治清明。公元94年,伽倻围攻马头城,婆娑命将军吉元率兵一千将其击退。公元96年,伽倻又进犯徐罗伐国南部。婆娑命加城城主长世率兵抵御,结果战败被杀。婆娑大怒,亲率大军击之,大败伽倻军。次年,婆娑欲讨伐伽倻,伽倻遣使请罪,婆娑乃罢兵。102年,婆娑先后吞并了辰韩的音汁伐国、悉直谷国与押督国。两年后,悉直谷爆发叛乱,婆娑发兵讨平。106年,婆娑发兵讨伐伽倻。108年,婆娑又遣兵攻灭比只国、多伐国、草八国。112年,婆娑卒,子祗摩立。
115年,伽倻侵扰徐罗伐国南境。祇摩乃亲率大军亲征伽倻,结果遭到伏击,大败而归。次年,祇摩再次发兵讨伐伽倻,伽倻据城固守,久攻不下,遂退兵。121年,倭人入侵徐罗伐国的东部地区。祗摩遂与倭人连年交攻,直至123年,祗摩与倭国讲和,双方重归于好。125年,濊貃大举犯境,杀掠吏民。祇摩向百济求援,百济遣兵助之,濊貃闻之而退。134年,祇摩逝世。
祇摩死后嗣,遂由儒理长子逸圣即位。137年,濊貃犯境,焚毁长岭要塞。139年,濊貃又突袭长岭,虏掠民户而退。为防范濊貃入侵,逸圣修复了长领要塞,又准备发兵征讨濊貃,但最后为群臣劝止。146年,押督爆发叛乱,逸圣发兵讨平。次年,逸圣又命群臣举荐智勇者以任将帅,强化军事实力。154年,逸圣卒,其子阿达罗立。
阿达罗即位后,巡视边关,犒赏士卒,又与倭国遣使通好。157年,阿达罗置甘勿县与马山县。165年,大臣吉宣企图叛乱,事情败露后逃亡百济。阿达罗请求百济交还吉宣,百济王不允。阿达罗大怒,乃出师伐百济,百济兵据城死守,阿达罗久攻不下,粮尽乃归。167年,百济攻取徐罗伐国两座城池。阿达罗大怒,亲率大军讨伐百济,百济乞和。170年,百济又侵扰边境。184年,阿达罗卒。
阿达罗死后无嗣,昔脱解之孙、昔仇邹之子昔伐休趁机夺取了王位。新罗又从朴氏家族统治变成了昔氏家族统治。昔伐休即位后的次年,他便发兵讨灭了辰韩的召文国。188年,百济来攻母山城,昔伐休命大将仇道率兵抵御,于狗壤大败百济军。190年,百济攻袭圆山乡,又进围缶谷城。仇道率军抵抗,结果在蛙山为百济军所败。207年,昔伐休卒。
昔伐休死后,其孙昔奈解即位。199年,百济侵扰徐罗伐国边境。203年,濊貃侵扰边境。208年,倭人犯境,昔奈解命其子昔利音率兵抵御。次年,伽倻爆发内战。浦上八国(伽倻联盟内的八个邦国,包括骨浦国、漆浦国、古史浦国、史勿国、保罗国等)共同进攻金官伽倻(伽倻联盟中的霸主),金官伽倻向徐罗伐国请援。奈解遂发兵击溃八国联军。经此一役,伽倻沦为新罗的附庸。214年,百济来攻腰车城,杀城主薛夫。昔奈解大怒,命昔利音率精兵六千讨伐百济,破沙岘城。218年,百济又围攻獐山城,昔奈解亲率大军将其击退。222年,百济攻入牛头州,于熊谷大败徐罗伐军。次年,昔奈解任命连珍为将,于烽山大破百济军。是年夏,昔奈解筑烽山城以御百济。230年,昔奈解薨。
昔奈解死后,其兄昔助贲即位。231年,昔助贲命将军于老率军灭甘文国,以其地为郡。次年,倭人入侵,直至金城。昔助贲亲率大军出城迎击,大破倭人,斩首一千余级。233年,倭人又侵扰徐罗伐国东部地区,大将于老在沙道纵火焚舟,大破倭人。236年,昔助贲又吞并骨伐国。240年,百济侵扰徐罗伐国西境。245年,高句丽进犯北境,将军于老率兵迎击,结果大败而归。247年,昔助贲卒,其弟昔沾解立。
昔沾解即位后,立刻与高句丽和解。接着,又与倭人继续交战。249年,倭人击杀新罗大将于老。255年,百济来犯,新罗将军翊宗率军抵抗,结果在槐谷战败被杀。是年冬,百济军进围烽山城,不克而退。261年,昔沾解筑达伐城以拒百济。同年,百济请求停战,但昔沾解不允,执意继续与其交战。是年末,昔沾解病逝。
昔沾解死后无子,昔助贲的女婿金味邹趁机取得王位,新罗政权遂从昔氏家族手中转入金氏家族手中。金味邹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大力发展农业,同时与百济频频交战。265年,百济来攻烽山城,为守将直宣所败。271年,百济又侵扰边境。277年,百济围攻槐谷城,金味邹命将军正源领兵抗击。282年,百济再度犯境,围攻槐谷城,金味邹命将军良质领兵御之。次年,金味邹卒。
金味邹死后,昔助贲之子昔儒礼夺取了王位,新罗再度回归昔氏家族的统治。286年,昔儒礼与百济讲和,但继续同倭人交战。287年,倭人入侵,虏千人而去。289年,昔儒礼整顿军备,以备倭人入侵。292年,倭人攻陷沙道城,昔儒礼随即发兵收复沙道城。294年,倭兵来攻长峰城,不克而还。次年,昔儒礼欲发兵渡海讨伐倭国,但因缺乏水军而作罢。297年,伊西古国来攻金城,徐罗伐军难以抵御。就在此时,一支军队突然杀入,大败伊西古国。战后,这支军队便不知所踪,唯见数万竹叶积于竹长陵。时人皆谓先王以阴兵助战也。298年,昔儒礼卒。
昔儒礼死后,昔助贲之孙、昔乞淑之子昔基临立。昔基临即位后,同倭国讲和,结束了对外战争,着重于整顿内政。307年,昔基临改国号为新罗。310年,昔基临卒。
昔基临死后无子,群臣乃推举昔奈解之孙、于老之子昔讫解为王。讫解即位后,以急利为相,主管军政大事。312年,昔讫解与倭国联姻,以急利之女为倭国王子妻。344年,倭国遣使请婚,昔讫解以女儿已出嫁为借口不肯。次年,倭国与新罗绝交,并于346年发兵入侵新罗,进围金城。昔讫解据城死守,倭兵粮尽而退。356年,昔讫解卒。
昔讫解死后无子,金奈勿趁机夺取了王位,新罗又回到了金氏家族的统治。364年,倭人来袭,金奈勿伏兵于斧岘东原,尽数灭之。373年,百济秃山城主率三百人来投新罗。381年,金奈勿遣使入前秦朝贡。时值高句丽强盛一时,金奈勿乃于392年遣质子入高句丽,以此避免高句丽的攻伐。同时,金奈勿继续同百济交好,以缓和严峻的外部形势。393年,倭人围攻金城,久攻不下,乃退兵。金奈勿趁机追击,于独山大破其众。395年,濊貃侵扰北境,金奈勿出师大败其于悉直之原。402年,金奈勿逝世。
金奈勿死后,金实圣夺取了王位。金实圣即位后,将金奈勿之子未斯欣送往倭国为质,但倭人仍时常入侵。405年,倭兵进攻明活城,不克而退。金实圣率骑兵追击,大破倭兵于独山之南。407年,倭人又两次入寇新罗,杀掠甚多。412年,金实圣又将金奈勿之子卜好送往高句丽为质。415年,金实圣与倭人激战于风岛,大破倭军。417年,金实圣卒。
金实圣死后,金奈勿之子金讷祗重夺王位。金纳祗即位后,废弃了自儒理以来使用的“尼师今”称号,改用“麻立干”称号。431年,倭兵犯境,围攻明活城,无功而退。434年,百济与新罗互相遣使送礼,两国关系迅速升温。440年,倭人两度犯境,大掠而去。444年,倭兵围攻金城,粮尽而退。金讷祗率数千余骑追击,结果在独山之东惨败。450年,高句丽边将在悉直之原狩猎,新罗何瑟罗城守将三直出兵掩杀。高句丽王大怒,出兵讨伐新罗。金讷祗卑微地向高句丽王请罪,高句丽方才罢兵。此后,新罗与高句丽的关系破裂,转而与百济结盟。454年,高句丽侵扰新罗北境。次年,高句丽又入侵百济,金讷祗遣兵救之。458年,金讷祗卒,其子金慈悲即位。
金慈悲统治时期,一面继续抗击倭国,一面持与百济的同盟,以对抗北方强大的高句丽。459年,倭人入侵新罗,进围月城。金慈悲纵兵出击,大败倭人。462年,倭人再次入侵新罗,袭破活开城,虏千人而去。次年,倭人又入侵新罗,金慈悲命兵伏于要路,大破倭兵。此后,金慈悲为防备倭人,下令加强边防,整顿水军战舰。468年,高句丽攻袭悉直城。为抵御高句丽,金慈悲又于泥河筑城。此后,金慈悲又修筑了一牟、沙尸、广石、沓达、仇礼、坐罗、芼老、明活等城,强化了新罗的边防。474年,高句丽王巨连亲率大军讨伐百济,百济向新罗请援。金慈悲立刻发兵救援,但未及赶到,百济都城便被攻破,百济王被杀。此役后,百济加强了与新罗的军事同盟,以应对高句丽的威胁。476年,倭人又来扰境,为新罗将军德智击败。次年,倭兵分五路进攻新罗,但都无功而还。479年,金慈悲薨,其子金照知即位。
金照知延续了其父的政策,继续联合百济对抗高句丽。481年,高句丽大举入侵新罗,攻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弥秩夫。新罗军与百济、伽倻援兵分路迎击,在泥河大破高句丽军。次年,倭人又来侵扰边境。484年,高句丽又来犯边,为新罗—百济联军于母山城下所败。此后,金照知筑屈山城、仇伐城,又修葺月城,以御高句丽。487年,金照知修建官道,又置邮驿。489年,高句丽再次来侵,攻陷狐山城,直至戈岘。493年,新罗与百济联姻,又置临海关与长岭关,以备高句丽。次年,高句丽于萨水之原大败新罗军,新罗将军实竹率残部退守犬牙城。后百济王牟大遣兵三千来救,方才击退高句丽军。495年,高句丽围攻百济雉壤城,百济向新罗救援。金照知命将军德智率兵救之,大败高句丽兵。次年,高句丽来攻牛山城,将军实竹率军迎击,于泥河大破高句丽军。497年,倭人犯边。同年,高句丽攻陷牛山城。500年,倭人攻陷长岭关,同年,金照知去世。
金照知死后无子,其弟金智大路继位。金智大路即位后,厉行改革,废除了殉葬制度,颁行丧服法,又划定地方为州、郡、县三级。同时,他还引进了牛耕,推动了新罗农业的发展。503年,金智大路又下令改变以往斯罗、斯卢、徐罗伐、新罗等多种国号混用的情况,统一使用“新罗”为国号。512年,新罗将军异斯夫率军征服于山国。514年,金智大路卒,上谥号“智证”。这也是新罗谥号之始。
金智大路死后,其子金原宗即位。金原宗继续推行改革,设立兵部,颁布律令,定制百官朝服,又于521年向梁朝朝贡。524年,金原宗发兵向南拓土。528年,金原宗从高句丽引入佛教,并在全国推广。532年,金原宗吞并了伽倻联盟中的金官伽倻。536年,金原宗首次使用年号,称“建元”。540年,金原宗卒,上谥号“法兴”。
金原宗死后,其侄金彡麦宗(金深麦夫)即位。金彡麦宗崇信佛教,兴建寺院,又完善各种军事组织,加强军备。541年,金彡麦宗与百济缔结和约,共同对抗高句丽。545年,金彡麦宗又命大臣居柒夫等修编国史。548年,高句丽发兵攻打百济独山城。百济向新罗请援,金彡麦宗命将军朱玲领劲卒三千击之,大破高句丽军。550年,金彡麦宗趁百济与高句丽相互征战之时,出兵攻取了高句丽二城。次年,金彡麦宗又联合百济北伐,攻取了高句丽竹岭以北十郡之地。553年,百济与新罗关系破裂,金彡麦宗发兵夺取了百济的东北地区,置为新州。百济圣王大怒,于次年起兵攻打新罗。新罗于半路伏击,击杀百济圣王,斩杀百济兵二万余人。556年,金彡麦宗又沿东海岸北进,拓境至摩云岭一带。562年,百济侵掠新罗边境,金彡麦宗发兵击之,杀获千余人。是年秋,金彡麦宗又命异斯夫、斯多含等将彻底讨灭伽倻。564年,金彡麦宗遣使入北齐朝贡。次年,北齐武成帝封金彡麦宗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同年,陈朝也遣使至新罗,带来了大量佛教经卷。566年,金彡麦宗遣使入陈朝朝贡。576年,金彡麦宗卒,上谥号“真兴”。
金彡麦宗死后,金舍轮即位。577年,百济入侵,金舍轮出兵将其击退。又筑内利西城,以御百济。次年,金舍轮发兵攻打侵百济的阏也山城。579年,金舍轮卒,上谥号“真智”。
金舍轮死后,其侄金白净即位。金白净继续推进官制改革,设置了礼部、吏部、船府署等机构,完善了各类官制。594年,隋文帝封金白净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此后,金白净分别于596年、600年、602年遣使入隋朝朝贡。602年,百济来攻阿莫城,金白净发兵将其击退。次年,高句丽又攻打北汉山城,金白净亲率一万大军将其击退。605年,金白净发兵攻打百济。608年,高句丽入侵新罗,夺取牛鸣山城。由于高句丽屡次入侵,于是金白净在611年上书乞求隋朝发兵讨伐高句丽,隋炀帝许之。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重创其国。611年冬,百济来侵,攻陷岑城。616年,百济又来攻打母山城。618年,将军边品率兵与百济力战,企图收复岑城。621年,金白净遣使入唐朝朝贡。唐高祖遣使赐以玺书、画屏风及锦彩三百段。623年,百济攻袭勒弩县。次年,百济又发兵围攻速含城、樱岑城、岑城、烽岑城、旗悬城与穴栅城。速含城、穴栅城与岑城先后沦陷,余下三城聚兵死守,百济兵不克而还。同年,唐高祖册封金白净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625年,金白净遣使入唐,讼告高句丽阻塞朝贡之路,又无端侵占疆土。唐高祖乃遣使命高句丽与新罗和好。同年秋,百济攻打主在城,城主东所战死。为抵御百济,金白净又修筑了高墟城。626年,百济将军沙乞又攻陷二城,虏三百余人而去。次年,百济又围攻岑城,金白净出兵将其击退。628年,金白净遣大军攻陷高句丽的娘臂城。631年,大臣柒宿、石品企图叛乱,为金白净诛杀。次年,金白净薨,上谥号“真平”。
金白净死后无子,其女金德曼即位,这也是新罗史上第一位女王。金德曼即位后,由乙祭持掌国政。633年,百济侵扰西境。635年,唐太宗册封金德曼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次年,百济将军于召率兵偷袭独山城,结果为新罗将军阏川伏击,尽数被杀。638年,高句丽入侵七重城,金德曼命将军阏川率军击之,于七重城外大破高句丽军。643年,百济王义慈发大军讨伐新罗,连陷四十余城。是年夏,百济又发兵克大耶城,大破新罗军。次年,金德曼遣使入唐朝请援。唐太宗遣使调停,高句丽竟不从。645年,金德曼命将军金庾信领兵伐百济,攻取其七城。次年,百济反击新罗。新罗将军金庾信率军迎击,大败百济军。646年,唐太宗因高句丽不遵诏令,遂率军亲征高句丽。金德曼也发兵三万以助之。但百济却乘机袭取了新罗七城。647年,大臣毗昙、廉宗等举兵叛乱,但很快便被镇压了。是年秋,金德曼逝世,上谥号“善德”。
金德曼死后,她的堂妹金胜曼被拥立为王,唐太宗遣使册封其为柱国、乐浪郡王。在金胜曼即位当年,百济便发兵围攻茂山城、甘勿城与桐岑城。金胜曼命将军金庾信领一万步骑击之,大破百济兵。次年,百济又发兵来伐,攻陷腰车等十余城。金胜曼命将军金庾信分三道击百济兵,百济兵尽数被灭。649年,百济将军殷相率众攻陷石吐等七城。金胜曼命将军金庾信迎击,于道萨城大破百济军。650年,金胜曼遣使入唐朝贡,并改行唐朝年号,国中一切依唐制。654年,金胜曼卒,上谥号“真德”。
金胜曼死后,群臣拥立真智王金舍轮之孙金春秋为王,唐高宗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655年,高句丽与百济一同讨伐新罗,攻陷三十三城。金春秋遣使入唐求援,唐高宗乃命程名振、苏定方领兵讨伐高句丽。次年,为防备高句丽与百济,金春秋下令筑獐山城。659年,百济频频寇边,金春秋遣使入唐请援。次年,唐高宗发水陆大军十三万讨伐百济。金春秋立刻遣大军接应唐军,双方在白江会师。随后,两军围攻百济都城泗沘,百济王义慈投降,百济灭亡。随后,金春秋又发兵剿灭百济残部,夺得二十余城。但不久,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在周留城叛乱,并拥立百济王子夫余丰为王。661年,百济军来攻泗沘城,金春秋发兵迎击,结果大败而归。同年5月,高句丽又趁机南侵,攻述川城、北汉山城,不克而还。是年夏,金春秋去世,上谥号“武烈”,庙号“太宗”。
金春秋死后,其子金法敏即位。金法敏即位后,立刻发兵讨伐百济叛军,攻陷雨述城、瓮山城。662年,唐高宗册封金法敏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同年,金法敏又吞并百济属国耽罗国。663年,新罗军与唐军彻底平定叛乱。唐朝在百济故地置五都督府、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又以新罗为鸡林州都督府,封金法敏为鸡林州都督。668年,唐高宗发大军进攻高句丽,金法敏亦尽起大军来伐高句丽。是年9月,高句丽首都平壤城被唐军攻克,高句丽灭亡。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至此,朝鲜半岛上只余新罗一国,前三国时期结束。
在百济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与唐朝的矛盾迅速激化。670年,金法敏命薛乌儒与高句丽旧将高延武各率精兵1万渡过鸭绿江,攻占乌骨城,引发与唐朝的战争。同年,高句丽人年岑也趁机举兵反唐,并拥立高句丽贵族安胜为王。671年,金法敏发兵进攻百济旧地,攻陷泗沘城,推翻了唐朝的熊津都督府。与此同时,唐朝忙于同吐蕃争战,一时难以抽调兵力增援朝鲜战场。至674年,新罗已攻占大部分百济旧地,又接纳高句丽叛军。唐高宗大怒,下令废除金法敏的官爵,另立金法敏之弟金仁问为新罗王。又命刘仁轨率大军讨伐新罗。675年,刘仁轨率率军于七重城下大破新罗军。随后,李谨行又率唐军连克石岘城、赤木城、买肖城。金法敏遣使入唐谢罪,而唐朝也因与吐蕃战事吃紧,无力继续东征,乃罢兵归国。随后,唐朝与新罗以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南归新罗,唐朝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至此,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彻底结束,新罗一统朝鲜半岛。
五、新罗王朝
公元前57年,朴赫居世建立徐罗伐国。此后,徐罗伐国国王由朴氏、昔氏、金氏三族轮流出任。至4世纪时,徐罗伐国吞并辰韩诸国,雄踞朝鲜半岛东南部,同高句丽、百济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金奈勿成为国王后,确立了王位由金氏世袭的体制。到了金智证时期,正式确立“新罗”为国号,并使用国王作为君主称号。
新罗自建国以来,长期偏居一隅,受到百济、高句丽、倭国等威胁。直至7世纪时,新罗才借助唐朝的力量消灭了高句丽与百济。随后,新罗又趁唐朝与吐蕃交战之时,将唐朝势力排挤出朝鲜半岛,实现了朝鲜半岛的首次统一。

金法敏统一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唐朝称臣纳贡,新罗成为了唐朝的蕃属国。此后,金法敏修文偃武,休生养息,薄赋省徭,一时间新罗大治。681年,金法敏逝世,上谥号“文武”。
金法敏死后,其子金政明即位,唐高宗遣使册封其为新罗王,仍袭其父官爵。金政明即位不久,大臣金钦突、兴元、真功等便发动叛乱,但很快便被镇压。借助此次叛乱,金政明打击了贵族势力,进一步强化了王权。682年,金政明提倡儒学,并效仿唐朝设立国学,以培养封建官僚。684年,高句丽遗民叛乱,金政明发兵讨平。686年,金政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下设郡、县、乡。州、郡、县的长官分别称为都督、太守和县令,一律由国家任命。另外,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小京和州都有军队驻防。次年,金政明又实行禄邑制,国家对文武官吏授予一定数量的收租地,作为禄邑。692年,金政明逝世,上谥号“神文”。

金政明死后,其子金理洪即位。武则天册封其为新罗王、辅国大将军、行左豹韬尉大将军、鸡林州都督。699年,金理洪遣使入唐朝贡。次年,大臣庆永企图叛乱,事败被诛。702年,金理洪卒,上谥号“孝昭”。
金理洪死后无子,其弟金兴光(本名金隆基,因犯唐玄宗名讳而改名)即位。武则天册封其为新罗王。金兴光在位期间,新罗与唐朝、日本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日渐繁盛。713年,遣使入唐朝贡,唐玄宗册封金兴光为骠骑将军、左威卫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鸡林州诸军事、鸡林州刺史、上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721年,为了防备北方的渤海国,金兴光于北境修筑了长城。722年,金兴光改革土地制度,实行丁田制。国家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前者限本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由子孙继承传世。领受丁田的农民,被拴固在土地上,以谷物缴纳地租,并以布匹或其他手工业品缴纳贡品,此外还要负担各种徭役。这样,新罗国家就直接控制了全国土地和人民,确立了封建土地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731年,日本派三百艘战船突袭新罗东部地区,金兴光发兵大破倭军。次年,唐玄宗因渤海国入寇登州,乃下令新罗出兵讨伐渤海国。金兴光遂命金思兰领兵出征,结果路遇大雪,军队死伤过半,无功而返。为了补偿新罗,唐玄宗于735年将大同江以南之地皆赐予新罗。737年,金兴光薨,上谥号“圣德”。
金兴光死后,其子金承庆即位。738年,唐玄宗遣使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740年,大臣永宗因为其女为王后所害而心生怨恨,企图发动叛乱,事发被诛。742年,在位六年的金承庆去世,上谥号“孝成”。
金承庆死后无子,其弟金宪英即位。唐玄宗仍册封金宪英为新罗王,承袭其兄官爵。748年,金宪英设置监察机构,以察百官。又遣官员巡察各地,以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次年,金宪英又设立了天文博士与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757年,金宪英调整地方区划:改沙伐州为尚州,设十郡、三十县;改歃良州为良州,辖一小京、十二郡、三十四县;改菁州为康州,领十一郡、二十七县;改汉山州为汉州,有一小京、二十七郡、四十六县;改首若州为朔州,设一小京、十一郡、二十七县;改熊川州为熊州,辖一小京、十三郡、二十九县;改河西州为溟州,置九郡、二十县;改完山州为全州,领一小京、十郡、三十一县;改武珍州为武州,辖十四郡、四十四县。759年,金宪英又仿效唐朝官制,对新罗的官制进行了调整。765年,金宪英卒,上谥号“景德”。
金宪英死后,其子金干运幼年即位,由太后摄政。768年,大臣大恭与大廉举兵叛乱,各地贵族纷纷响应。一时间,新罗国内战火四起。叛军直趋都城,包围王宫长达33天。后各地勤王军赶到,方才平定了此次叛乱。大恭大廉之乱揭开了新罗百年动乱的序幕,自此,新罗国内的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不断,新罗王国由盛转衰,逐渐走向末路。770年,大臣金融又发动叛乱,随后就被镇压。775年,大臣廉相与正门图谋反叛,事败被诛。780年,大臣金志贞聚众叛乱,金干运为乱兵所弑。
金干运死后,大臣金良相与金敬信率兵平定了叛乱。随后,金良相自立为王,并追缢金干运为“恭惠王”。金良相即位,巡察各地,强化对地方的管控。785年,唐德宗封金良相为检校大尉、鸡林州刺史、宁海军使、新罗王。同年,金良相卒,上谥号“宣德”。
金良相死后,群臣拥立宰相金敬信为王。788年,金敬信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与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制。790年,又大征民工扩建碧骨堤,大力开发河川流域以及西部与南部地区,推动农业的发展。次年,大臣悌恭发动叛乱,金敬信遣兵讨平。799年,金敬信卒,上谥号“元圣”。
金敬信死后,其孙金俊邕即位。金俊邕大力提倡儒学,甚至以一县之地充作国内全体学生的“奖学金”。金俊邕仅在位两年便病逝了,上谥号“昭圣”。
800年,金俊邕之子金清明即位。金清明即位后,改名为金重熙,由其叔父金彦升摄政。金重熙统治时期,重新与日本交好,并频繁遣使往来。同时,金重熙还大力发展佛教,兴建了海印寺等寺庙。805年,唐顺宗遣使册封金重熙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都督鸡林州诸军事、鸡林州刺史、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王。809年,金彦升及其弟金悌邕发动政变,杀死金重熙。金彦升自立为王。后世追缢金重熙为“哀庄王”。
金彦升即位后,遣使入唐告哀。唐宪宗册封金彦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王。次年,金彦升又遣王子金宪章入唐,献金银佛像及佛经等。815年,新罗西部地区爆发饥荒,大批流民沦为盗贼,为祸一方。金彦升发兵进行剿灭,匪患稍平。此后数年,新罗各地时常爆发饥荒,致使流民、盗匪丛生。819年,唐朝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反叛,唐宪宗征发新罗兵马前去讨伐。金彦升乃命将军金雄元率甲兵三万协助唐军讨平叛乱。822年,熊州都督金宪昌举兵叛乱,占据四州之地,宣布建立“长安国”。金彦升立刻发大军讨伐,经数月而平定。825年,金宪昌之子金梵文又联合高达山的盗匪发动叛乱,攻打汉州。汉州都督发兵将其尽数剿灭。826年,金彦升又沿大同江修筑长城,以防备渤海国的入侵。是年末,金彦升卒,上谥号“宪德”。
金彦升死后,其弟金秀宗继位。金秀宗即位后,改名为金景徽。827年,唐文遣使册立金景徽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宁海军使、新罗王。次年,金景徽遣使入唐朝贡,使者将茶种带回新罗,从此朝鲜开始种茶。金景徽在位期间,饥荒频发,盗匪四起,新罗国力渐衰。836年,金景徽卒,上谥号“兴德”。
金景徽死后,其堂弟金均贞与其侄金悌隆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最终,金均贞战败被杀,金悌隆夺得王位。838年,大臣金明与利弘举兵叛乱,金悌隆被逼自杀,谥号“僖康”。
在逼死金梯隆后,金明自立为王。但他仅在位一年,就为金阳与金佑征所推翻,谥为“闵哀王”。
在推翻金明后,金佑征自立为王。金佑征在位不足一年,便病逝了,上谥号“神武”。
金佑征死后,其子金庆膺即位。841年,大臣弘弼企图叛乱,事发后遁入海岛。同年,唐武宗册封金庆膺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宁海诸军使、上柱国、新罗王。846年,清海镇将军张保皋因金庆膺不娶自己的女儿而心生怨恨,遂举兵叛乱。金庆膺派阎长刺杀了张保皋,平息了此次叛乱。次年,大臣金良顺与金兴宗又发动叛乱,金庆膺发兵讨平。857年,金庆膺卒,上谥号“文圣”。
金庆膺死后,其叔父金谊靖即位。金谊靖在位五年后逝世,上谥号“宪安”。
金谊靖死后,其外甥金膺廉即位。865年,唐懿宗遣使册立金膺廉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都督鸡林州诸军事、上柱国、新罗王。866年,大臣金允兴与其弟金叔兴、金季兴企图叛乱,事发被诛。868年,大臣金锐、金铉等人也企图反叛,为金膺廉诛杀。874年,大臣金近宗举兵叛乱,进攻王官,金膺廉出动禁军将其镇压。次年秋,金膺廉卒,上谥号“景文”。
金膺廉死后,其子金晸即位。878年,唐僖宗遣使册封其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都督鸡林州诸军事、新罗王。次年,大臣金信弘叛乱,为金晸诛杀。金晸推崇佛教,又宠信奸佞,不问民生疾苦,仍沉浸在国家繁盛的迷梦之中。在其统治期间,土地兼并严重,高利贷风行,丁田制已难以为继,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886年,金晸卒,上谥号“宪康”,子金晃立。
金晃即位次年,汉州便爆发叛乱,金晃发兵讨平。但同年秋,金晃便因病逝世了,上谥号“定康”。
金晃死后,群臣依照其遗诏,拥立他的妹妹金曼为王。金曼即位后,连年饥荒,大批农民破产,致使赋税难收,国库空虚。为了缓解财政困难,金曼派出官员往各州郡催缴贡赋。此时的农民饥寒交迫,且往往因传染病蔓延而造成全村人口死亡,流浪的农民激增,走投无路,最终爆发了全国人民大起义。889年,元宗、哀奴在尚州发动起义。此后,各地起义蜂起。891年,梁吉在北原起义,迅速攻占周围十余郡县,得到各地农民的拥护,势力日增。次年,镇守武州的戍将甄萱起兵叛乱,他收拢武州附近的起义军势力,并与当地中小地主相结合,势力迅速壮大。895年,金曼将宪康王金晸的庶子金峣立为太子。896年,新罗西南地区又爆发“赤裤军”起义,一路攻至牟梁里,兵锋直逼首都金城。897年,金曼因无力镇压各地起义,而将王位禅让给太子金峣。同年冬,金曼卒,上谥号“真圣”。
在金峣即位的当年,梁吉的部下弓裔又攻占了松岳郡,并宣布脱离梁吉而独立。900年,甄萱攻占全州,并宣布复兴百济,自立为王。其政权被后世称为“后百济”。904年,弓裔称王,建立摩震国。同年又迁都铁原。至此,新罗被压缩到东南地区,与后百济、摩震国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
[2](晋)陈寿《三国志》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4](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
[5](高丽)僧一然《三国遗事》
[6](日本)舍人亲王《日本书纪》
[7]《朝鲜通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
[8]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9]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