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新长篇】科技巅峰之城 - 序章(1)

2023-02-18 19:24 作者:TSFHp  | 我要投稿

上一期:

初步的城市规划图:

先规划交通线,再规划城市分区,最后实际建设

整整4天,各代表每天从早8点到晚11点都把星尘围了个水泄不通,唯一的目的就是在星尘将要建造的全新城市中占据更多的面积。

很显然,一旦讨论切身的具体的利益,朋友和合作关系也就名存实亡。

幸好她早已在别的地方见怪不怪了,她对整个项目的主导权也令她有足够的能力让其他所有人在她说话的时候闭嘴,具体的利益很多时候必须让位于科技突破的理想。

也正因如此,4天的讨论没能得到建设性的意见,星尘的城市规划也仅仅参考了他们10%的想法。目前她的想法比较简单:将已由她们带动起来文体产业和金融业置于城市中心区,泛娱乐产业和主要居住地置于稍外环的区域,高端工业和世界最大规模的港口则位于外侧,外围则计划安排一支集团军规模的驻军以及军港,导弹基地等必要防御系统,太空电梯则放置在城市最东南端,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上广深,日本东京等城市的具体设计,就有了上面的那一份交通线草图——先行规划交通线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井然有序和清晰的城市分区,以及城市规模的最终确定。除此之外,所有地铁线路均按四线建设,预留快慢车或者是单纯加车运行的空间。目前这里的常住人口暂定为1400-2000万,地铁线路中的“二期/三期”等即预留给了人口扩增。

既已规划完毕,工程随即开始。


一上来便是建筑工业的智能化革命——全城所有建筑在统一网络的调度下同时开工,需要人工操作的各工程机械则通过网络调度完全自动化,仅需要各大建筑公司派遣少量操作员即可和星尘一同监控城市建设工作。

如此规模的建设每日需要消耗数十万吨各种建材,为此星尘动用了自己的技术,在城市西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设了临时港口和必要的建材处理厂房,以便运送建材的船只能够抵达卸货并将建材进行即时加工以用于建设。开挖地铁隧道所需的盾构机则在统一采购的基础上动用星尘在其他行星的工厂进行批量复制,以此同时进行主要地铁线路的隧道挖掘,并使用早已成熟的架桥机进行以桥代路工程。

至于面积巨大的港口如何从平地开始开挖,星尘则借鉴了各种大型工地以及火神山医院等设施的挖掘调度方案,借由量子计算机上的AI训练(全城建设的自动化同理),一瞬间就可以根据挖掘机的数量,开挖地环境等基本条件生成调度算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港口的挖掘和配套设施建设预计需要1年时间,然后就可以拆除临时港口了。

目前还只是第一天,调度网络已由星尘提前布设完毕,当天的工程建设则以先建设和调运必要的工程机械为主,几万项具体工程都没有开始。还未及天黑,1万多座塔吊,2万多台挖掘机,工程用铁路便线,数十台盾构机,架桥机,临时港口和临时建材处理厂便已准备完毕,为第二天的正式开工做好准备。


第二天,城市建设工作全面铺开。

为更方便地进行建材调度,除非因建材或机械需要不能停工或者是挖掘等工作不需要建材,每天的开工周期被定为5:00-23:00, 操作员四班倒,剩下的时间则用于次日建设所需建材的分配,清理建筑垃圾和检修工程机械。城市的脊梁仍然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但在每栋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中星尘都修改了工序,为钢筋预先添加了力学性能几近完美的碳纳米管和其必要的防护层,以强化结构性能,提高抗震和抗冲击能力。复合材料的大规模运用将极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结构强度和舒适度,进一步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

除此之外,星尘的姐妹们也分别来到了各自在这个城市中的工作地点,分别负责相应设施的建设。对她们来说,这份工程师的经历独一无二。

至于星尘自己,除去作为总工程师总管城市建设,城市中央1449米高的高塔也需要按照规划由她运用自己的科技自行建设。在主结构高度36524公里(重心高度35786公里)的太空电梯投入使用之前,此塔将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座投入使用的结构高度超过1公里的建筑。计划中该塔将大规模使用极高强度的碳纳米管等复合材料,并在未来作为她的工作地点和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也为太空电梯的建设进行前哨试点。其他地标建筑则采取全球招标,中标方案将由她本人负责落地。

视角来到太空电梯。按照正常的太空电梯建设工序,空间站,空地缆绳和地面站三者可以同步建设。然而,由于人类向太空发射的能力太差,仅能支持千米规模的小型空间站,40千米尺度的太空电梯空间站的装配仍然需要星尘自行在太空工厂生产各部件然后借由AI控制的小型机器人推动到指定地点进行组装,而累计长度40多万公里的碳纳米管空地缆绳则在现有工厂的基础上由星尘批量复制然后组装安装在空间站上;空间站的建设比地面站提前半年,地面站需要先打理好1公里深的地基再开始架设地上结构。

回到城市交通线的建设。由于大量盾构机同步运行叠加的振动会对地基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在地铁线路附近星尘均提前布设了自己曾经常用的吸波膜以吸收盾构机运行中产生的机械波。这些吸波材料在为地铁线路建设使用后将摇身一变到城市建筑中作为吸声材料,降低城市背景噪音。至于主要铁路线,客运铁路采取6线并行,双线普铁四线高铁。得益于高铁技术在运用中的步步突破,高铁设计时速达520km/h (冲高试验640km/h, 使用现成技术), 最高运营时速510km/h, 普铁最高运营时速210km/h, 高铁冲高时速已接近非真空管情况下轮轨列车的极限,设计时速和运营时速也是世界纪录;货运铁路采取4线并行,双线普通双线重载,最高运营时速160km/h, 同样是运营时速最快的货运铁路。客运总站规划双层28台52线,其余客运车站均为14台28线,最高支持24节普铁/20节高铁;港口货运站支持重载(110节长车/220节短车)编组。公交线路则作为地铁线路的毛细血管采取分块运行,不开行非夜班的穿城公交,以此降低地面交通压力。

城市中保证40%的森林覆盖率,铺设8条绿道并在所有建筑中运用生态建筑原理,方便市民休息和锻炼;充分运用医院分级制并提高一级诊所密度,避免二三级医院负担过重;大学安排在研究所和高端工业基地附近,以方便研究所和科技企业招募人才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事实上,一切规模化建设都可以说是星尘的拿手好戏——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将她理解为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并行度越高的任务她的效率就越高,而她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跨越星海带来的黑洞般深邃的技术背景使得串行度高的任务她也是手到擒来,于是当你说服她之后,一切事情都变得分外简单——拆成串行和并行部分,并行部分调用自己的科技,串行部分自己上,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只不过这一次建设她并不是全流程100%介入,并行部分的效率低得多,因此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搞好这个城市。

考虑到现有工程机械和人力的可靠性,目前的并行化建设模式已经是她能够发挥的极限。第二天的建设实际上有些混乱,20%的工程时断时续,进展非常缓慢。当天总结时,她才发现操作员已经忙不过来了,甚至有人被累到了临时医院。因此到了第三天,她将工程机械操作员的数量翻了三倍,仍然维持四班倒,总算是做到了全城同步。

与此同时,媒体和建筑公司代表也第一次获准进入城市观看城市建设。全自动化和极高的并行建设效率瞬间颠覆了大家的认知,于是乎,某家知名媒体的报道标题是这样的:

INCREDIBLE AUTOMATION

---- “Let's ASSEMBLE a city,” The Stardust said.

(为什么要给我的名字前面加个the啊!还有,我有说过这句话吗......不愧是你。)


尽管近地空间站的规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庞大,人类火箭发射能力的发展速度也只是勉强达到预期,但随着空天飞机的发展,短时间的太空旅行乃至前往空间站短期停留已经从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变为普通人能够负担的旅游项目。也有部分媒体选择登上星罗棋布的近地轨道空间站观察太空电梯空间站的建设,一段媒体报道的描述是这样的:

“......太空电梯空间站在垂直高度上比我们所在的空间站高出大约36000公里,尽管还处于建设中,但似乎是为了标定,上面经常发出闪光,星星点点的小飞船则从月球出发以固定时间间隔一个接一个地将建材组装在空间站上,看起来是骨架和外围并行建设的模式。根据我们的最新采访,星尘并未透露太空电梯空间站何时才能完工,她只表示太空电梯会随着城市建成同步投入使用,但其空间站会早些完工以便操作员提前入驻调试太空电梯......”


另一家媒体则报道了同步进行的另一个重大项目:

“......在太空电梯开展建设同时,为了避免太空垃圾对轨道航天器和太空电梯造成破坏,据星尘透露,太空垃圾回收站计划已于今日启动。根据计划,6个月后星尘将在0度和180度经线上方100-10000公里范围内开启能量膜36小时,同步轨道也将开启能量膜,自动摧毁接触到的太空垃圾并允许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自由通过,这些能量膜未来将用于保护太空电梯的空地缆绳及其空间站,以及近地轨道的各空间站。现星尘正要求各国将废弃卫星轨道向她告知,以便她提前回收这些大型太空垃圾。与此同时,相关的太空垃圾摧毁和回收技术会在该项目主要工作结束后免费转让......”


第三天晚间,一家建筑类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为了赶工期,大部分常规建筑工程除非涉及到噪音扰民问题或极高的安全要求,夜间是不会停工的。然而,星尘这边不仅建设进度极快且只需要少量技术工人,夜间还基本上都会停工检修设备,由此可见自动化建设比起常规的人力建设效率高了一到两个数量级。根据计算,自动化建设将淘汰95%以上的建筑工人,目前全球范围内除少部分模块化设计的建筑,其他建筑建设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几乎为零,自动化因此可能带来巨大的失业浪潮。对此我们也对星尘进行了采访,她表示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建筑自动化将不会急速推进,最早也要在这一代建筑工人退休后开始进行......”


目前各工程已开工一个月,一家知名媒体发表了如下报道:

“......当前,星尘主导的城市建设项目以及同步进行的太空电梯建设等其他项目带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已经逐渐从建筑学界,工程学界传播到普罗大众中来。哔哩哔哩的数据显示,星尘相关的歌曲投稿数近期出现数十倍的爆发式增长,单稿平均播放量提高了3倍,且一个月来热度始终不减。照此计算,今年星尘将以断崖式的优势成为世界第一的歌手,并将占据整个音乐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会为她带来超过1000亿元的收入。冲击不仅传播到了她主营的音乐领域,也借由新闻报道和音乐作品传播到了我们作为媒体一时难以想象的地方。近些天我们的一个团队前往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乡村,发现有不少人居然在讨论怎么样才能把星尘请来帮他们升级一下自己的住房。采访表明,他们已经退休,唯一的心愿就是安稳舒服地度过晚年,因此他们看到不要钱的建筑工程自动化以及复合材料改善居住环境的报道时非常兴奋,希望星尘能来到他们村,用最快速度帮他们对居住环境升级,甚至有人正在努力学习音乐制作以通过歌曲吸引到她。团队随后联系了星尘,她对此非常感激,也对自己的影响力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受宠若惊,并表示待城市投入使用后她会花些时间满足全球范围内在工程和音乐层面对她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们对媒体平台的观察,似乎有不少人认为星尘能帮他们做任何事情,需要警惕不劳而获的思潮蔓延......对于相关内容,星尘表示非常不满,她说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尽管她乐意帮助大家,但这是有底线的,超越底线乃至欺骗她将会付出惨烈的代价......”

“......欧洲分部报道,近日在法国里昂爆发了小规模的抗议,抗议者认为星尘主导的建筑工程自动化等相关先进技术会剥夺他们工作的权利,因为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就会少数建筑相关的技能,而这些全会被机械取代,因此他们要求减缓自动化的推进。对此,星尘表示他们是杞人忧天,相关技术的推进最早也只会在他们的下一代开始,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她同时也表示,落后的生产力注定会被先进的生产力取代,即使没有她,建筑工程的自动化也会在李尘张尘王尘的指导下飞速推进,她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想着螳臂当车,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全新长篇】科技巅峰之城 - 序章(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