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铠甲三线演变的一点杂谈
研究中国古代的甲胄,我认为需要理清三条线,即实战、仪仗、宗教艺术。先秦-汉代这段时间是单线,仪仗和实战的铠甲基本共用。至少从南北朝开始,用于仪仗的铠甲逐渐独立出来,形成第二条演变路线。也差不多是从南北朝开始,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艺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吸纳融合本土的铠甲元素形成第三条演变路线。此后,中国本土的铠甲及由铠甲衍生出来的艺术,就以三线并行的方式开始了各自的演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三者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的交融,这个交融的密度,我认为:宗教与仪仗>仪仗与实战>宗教与实战。我们就拿榆林窟第15窟南方天王像来举例,这类宗教艺术上的铠甲,从整体来讲,可以说在实战中不会使用,仪仗可能会去借鉴。但如果进行元素的拆分,会发现里面有些元素又部分来自实战铠甲。对于这类宗教艺术,最好是分解看待,因为这种宗教形象就是在不断的“拼凑”中形成的,直接说这类形象来自实战铠甲,或者和实战铠甲没有一点关系,都是不准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