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柳浪闻莺》的质感,让你回到那个只有“故事片”的年代,其越剧与性别的关系值得玩味

2022-03-16 15:39 作者:楷威放映室  | 我要投稿


电影《柳浪闻莺》剧照

2022年3月4日知乎观影团的活动,本来是在英皇电影城举办。后来因为不可抗力,改在了蓝色港湾的珠影耳东传奇影城。电影是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系列小说《爱情西湖》中的一个。作者以“西湖十景”为主题创作了十部作品,“柳浪闻莺”本就是其中一景。

当天,主创也在各种赶场,影片结束后差不多等了10分钟或许更久,才见到制片人藤井树拿着话筒出场,看过《开拍吧》这档综艺节目的人,对她不会陌生。与往常不同,没有主办方这边的主持人,藤井树亲自主持,将主演汪飏、阚欣、郑云龙和导演戴玮请到了台前。

从左至右是藤井树(白裤子)、戴玮、汪飏、郑云龙、阚欣

我是观影后翻看了小说,感觉电影改编还是成功的,让三个角色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更明显一些,以及凸显了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情谊。小说更多是想发酵那份暧昧,但电影要更直观,一个镜头的切换,一个闪回的运用,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01 两位监制


本场活动,遗憾没有见到两位监制郑大圣和程青松,在其他活动现场照片中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上次见到大圣,还是去东直门的百老汇电影中心看他的新作《村戏》。以我对大圣的了解,这个监制绝对不是只挂名那么简单。果然,在《视相Variety》2021年第2期对他的采访里,可以看出他对这部电影的贡献巨大,甚至是这部电影的缘起之处。

大圣懂戏,也懂传统和古代,所以他会拍出《古玩》和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这样的作品。《柳浪闻莺》这种戏梦人生之间的某些交错,以及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体悟,是比较符合大圣美学趣味的。我本认为这部作品的改编,大圣是不二人选,但他在采访里是这么说的:我的触角扫描不到女性世界的隐秘幽微,它不在我的频道里。

其他观影团活动照片,捧花戴眼镜的是程青松,最右边的是郑大圣

这不免有些遗憾,其实是他最先发现的这篇小说,直到2016年有机会在导演协会开会时认识了那个对的人,导演戴玮。现在看来,也是各种命运机缘,因为大圣后来要忙着拍摄主旋律电影《1921》不得抽身。他在提到监制在电影中的作用时,用到的词是“抗辩”,与导演抗辩出各种可能。


第二位监制是程青松,当年在新星出版社,曾因为《青年电影手册4》的出版事宜和他打过交道。如果说大圣靠近戏曲传统,故事里的跨性别语境,则更靠近程青松。从上面提到的采访中,大圣也提到程老师对剧本的贡献,以及男主郑云龙就是由他推荐的。


02 回到“故事片”年代


故事设定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2-1994年),主体是在杭州。影片营造的氛围,让你回到那个没有所谓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故事片”时代。年代感的还原靠道具和背景音乐等来实现。

道具有什么呢,收音机、大哥大、磁带、座机电话、台灯。这些物件不仅仅是静止的,有时候还要替角色传声达意,成为表达人物心情的辅助设备。比如银心看到工欲善和垂髫相爱,心情郁闷,就不断地拨动老式台灯的开关,在一明一暗里表达那种不安,与内心起伏的节奏相呼应。

音乐有什么呢?在舞厅里,传来了毛宁那首诞生于1993年的《涛声依旧》。而生活中,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也能透露出年代的信息。也就能在主人公吃饭时,听到1992年开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主题曲,毛阿敏演唱的《投入的爱一次》


03 垂髫与银心


这类题材,也是很明显地要将戏中之情裹挟着现实之情一路走来。就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和段小楼。《柳浪闻莺》中的垂髫和银心从小一起学戏,同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戏里是爱情,戏外是姐妹情和有些暧昧的女性情谊。

姐妹随剧团来杭州寻找事业上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是寻找能够留下的姻缘。现实层面,她们要找一个有杭州户口的人在这里扎根成家,至少对银心来说是这样的。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两人不会料到,如果都喜欢上同一个人怎么办?

终有一天,两人因为工欲善撕破了脸。但因为戏,她们二人又重聚,在乡下演戏挣钱,只为能同台再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来已经和工欲善谈婚论嫁的银心,发现垂髫和工欲善是真爱而选择退出。银心最后的道别,也是多种无奈的结果,她想让爱戏的垂髫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不愿委身于大老板的垂髫将再次面临人生的抉择。

结尾二人道别时,银心才感觉到巨大的失落和恐惧。即将出国生活,除了投靠的大老板,她不认识任何人。工欲善只是她人生中的一段插曲,是她一厢情愿而不可得的过客。而垂髫才是她戏里戏外都会牵挂的那个人。无论是戏大于情,还是因戏生情也好,她们分别时的难过不亚于恋人之间的分手。


04 垂髫与工欲善


工欲善与垂髫可谓一见钟情。因为一把扇子和对戏中性别的言论,垂髫对工欲善颇有好感。而后者也从极富个性的垂髫身上找到某种共鸣。但他们的相爱隔着一个银心。垂髫是真正愿意活在戏中的人,有戏唱,她就会活得快乐,这一点,和沉浸于绘画的工欲善是在精神上达到某种契合的前提。

即使没有银心的算计,眼疾严重的垂髫也很难在舞台上独挑大梁,不愿接受当陪衬的她,同时也因为和银心闹掰而选择盲人按摩的工作。工欲善得知这个消息,前去探望,而门外就是跟踪而来的银心。

在和银心大吵后的那个雨天,垂髫就和工欲善发生了肉体之欢。而几次分离再聚首,命运还是让垂髫与工欲善走到一起。影片收尾,让我感觉恰到好处。那种宿命感和对跨性别的理解,要比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有意义。


05 银心与工欲善


显然,银心比垂髫更现实,她对工欲善的情感并不纯粹。工欲善更多是她能够留在杭州生活的保障。所以,趁着工欲善醉酒,就借机献身的她,毕竟只能得到身体,而得不到对方的心。更何况,她不知道垂髫已经和工欲善发生过性关系。

银心也是在不断失望中意识到自己终将要离开工欲善的。她努力过,但都没有成效,甚至在提出何时领结婚证时,工欲善也没有积极的反应。当扇子被送回,工欲善看不到希望而谈到结婚时,银心才彻底爆发,真正地离开了工欲善。

更注重物质生活的银心,自然会去傍大款,去美国生活。临走前,她还故意要问工欲善,心里是否有过她,显然对方的沉默让她“自取其辱”。这场戏的镜头语言很好,真正面对镜头的是准备下楼的银心,而工欲善则是通过一面镜子呈现出他那份无语的冷漠。


06 戏曲落寞与生活困境


个体命运也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戏曲行业的落寞,也是让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进退两难。垂髫的艰难更在于几乎失明的双眼,还想唱戏而无法重返舞台的她,就会从台上的角儿,变成生活落魄的盲人按摩师。而也正是这份戏曲,才有了她和银心这么长久的情谊。当然,也是因为戏曲,才有机会认识在扇子上画画的工欲善。

生活之不易才有了银心傍大款之后,带着垂髫去给喜欢听戏的大老板唱上一段。作为一个追求梦想的女性,身体的残疾让她显得更加弱势。舞厅里,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就是银心傍着的老板叫来另一个老板,想把垂髫也收了去。垂髫自然不会像银心那样顺势献身,结果还把守护她的琴师变成了劳改犯。

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存的,必然是两两组合,才能了解这复杂的情缘。而只有银心的撤出和远离,才会让伤痛暂时告一段落。虽然代价是带来新的伤痛。


07 跨性别


这里面的性别身份是值得玩味的。越剧的表现形式也加深了其中的某些层次感。垂髫在舞台上扮演男性角色,让她在舞台对扮作祝英台的银心有着既是姐妹又超出姐妹的情谊。而有意思的是,垂髫是因为戏曲形式女扮男装,而银心是在故事中需要女扮男装。于是让台上形成男女性别的各种叠加。

再看台下的生活,个性独特的垂髫喜欢的工欲善也是一个颇有阴柔之感的白面书生。从某种意义来说,她爱上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梁山伯”,是自己台上角色在现实中的投射。她因为爱上自己扮作的角色,而对同样气质的工欲善产生好感。

垂髫在最后说,她破了工欲善的迷(之前说的第三性),理解了越剧舞台上亦男亦女的角色意义。其实更多层面是她从与银心分离这件事上体会到一种情感。多年相伴的“祝英台”从生活中离去了,工欲善好像是另一个自己精神层面的“分身”,离别、相聚和人生沉浮,让垂髫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08 现场互动


互动环节,第一个观众问了一个不太好玩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文艺片。正如我在第二段写到的那样。这类电影更像是早期的故事片。而它本身改编自纯文学作品,就多了一些文学层面的意义,自然是离文艺片的调性更近。这也不是年轻导演能够驾驭或者想去拍的主题。

第二个被叫到的也是女观众,机会要到,却没有提问题,竟然是给自己的男闺蜜征女友。郑云龙显然是跟戏里的角色完全相反的活跃,说这两人是“托”。第三个被选中的观众还是在问票房的预期这种不太适宜的问题,显然这是导演没法去谈的问题。只有制片人藤井树作了简单的解答。

总体观影感觉还不错,只是这类电影在目前的生态环境中,会比较尴尬。我们看到影片之前透露的基金支持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包含传统元素的创作,总要有人去做,去维护,总要有不同的形态引人思考。

《柳浪闻莺》的质感,让你回到那个只有“故事片”的年代,其越剧与性别的关系值得玩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