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攘外必先安内”想到的

2023-03-13 08:00 作者:冰山梦678  | 我要投稿

  由“攘外必先安内”想到的

  1896年,李鸿章访欧美,到了德国,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见面,聊天。李鸿章谈到自己的功绩,剿太平天国、灭捻军。俾斯麦露出了异样的神色,说:“我们欧洲人以同异种人作战为荣,以同种相残兄弟相煎为耻。”

  这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抛开策略,看到内在的逻辑。

  当年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入侵时,一直按兵不动,东北危机、华北危机、全国危机,国内抗日高涨时,他说:“攘外必先安内”。虽然当时情况非常复杂,有各种考量。

  清朝末期,在面对西方入侵和国内起义,清朝对起义军可是大开杀戒,异常血腥,惨绝人寰。围剿太平军时,很多场合,无论男女老幼,都尽行屠杀,片甲不留,毫不留情。尤其是曾国荃在攻克南京城时。太平天国的许多将领被抓住之后都是凌迟处死,像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都是被凌迟处死的,李秀成在被捕后在狱中也受到了曾国荃割臀股之肉的刑罚,后来曾国藩亲自审讯李秀成,李秀成写下了数万言的自述,之后被曾国藩斩首处死了。而对洋人,则卑躬屈膝,凡事好商量一一朝廷认为,洋人只是要钱要地,而起义军是要权要命。整个朝廷上下都是这个思路。最后,曾国藩、李鸿璋在剿杀太平天国、捻军的斗争中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在抗击列强方面,却畏首畏尾,能退则退,能避则避,能和则和。他们的原则是,宁赠外邦,不与家奴。

  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当内外交困,面临重大统治危机时,历代统治者为应付危机、维护统治,常常以安内为中心,“安内”、“攘外”并举。表面看,这只是策略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的初衷是,对内努力争取民心,打击异己。如果没有民心的支持,如果反对势力任其坐大,那么政权将会不存在。

  基本逻辑是,对外输了,损失的是土地、金钱,对内输了,损失的则是权力一一绝对专制的皇权。围绕权力,可以做任何惨烈残酷的斗争,除此之外,国土、国格及子民的性命权利,都是可以牺牲和交换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内镇压剿灭百姓起义,向来异常血腥,他们对国内的起义深恶痛绝,憎恨异常,认为以愈惨绝人寰的手段剿灭,愈有震慑效果,没有一丝妥协。从未有过彼此不同派别、不同阶级、各种组织力量,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前途,彼此包容、协商、折中、妥协,达成一致共识,确定一个目标,去共同经营发展自己的国家和事业。去反思、改善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去真心听取民意,让国家和人民,在世界发展史上,走出生天。而是非要将天下定义为一家,或李家,或赵家,或朱家。和衷共济?团结协作联合执政?笑话!一山不容二虎,要的就是绝对的专制。

  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事成,后有《商君书》,为世代帝王所推崇,据以为宝,不得外传。其实,无非就是帝王术和愚民弱民贫民疲民辱民之术而己。在统治者心中,百姓只是战争和农耕的工具,不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与中国传统治国文化融汇,就是:外儒内法。

  从此,皇权便千秋万代,皇家便江山永固。


由“攘外必先安内”想到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