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批评自己!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了一套又一套名为“正确”的标准。思想要正确;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正确;对长辈的礼仪要正确......反正从里到外的一切都有正确模板,你只管把自己往里塞就完事儿了。而家长或老师们只监督你是否表现得“正确”肯定不够,他们必须要让你认同于“正确”才行。因此,一个无比沉重的心理枷锁被牢牢套在了每个孩子的脖子上,那便是:只有符合正确标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服从者,不被接受,是“坏”的。
于是乎,“自我反省”便应运而生,且被视作教育过程的重要一环。古有“吾日三省吾身”;今有“你自己说说自己错哪儿了?”。唯有让孩子自己认同于“正确”,才能确保他/她真的符合“正确”,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恐惧感,让他们害怕自己不被接受,而心甘情愿地配合大人们的心智塑造过程。于是,孩子们出于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被他人排斥的心态而自我孕育并被培养壮大了一套自我反省/批评/纠正的系统,以帮助自己适应外部环境。自我批评的本质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我认为我是不够好的,但我想成为好的”。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心理上的正确标准,而由于符合标准的人才是“好”的,所以我们压抑着心中的“错误”部分,去强推自己迎合正确标准,以寻求自我认可。
可是,根本没有任何人是“好”或“不好”的,不是么?这一切评判,除了评判以外啥也不是。如果我们放弃评判,会发现任何人,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思想状态如何,都是“圆满”且“完美”的。是思想在制造并认同于“缺陷”,认同于“不够好”。况且“公认的正确标准”这鬼东西,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都不一样。比如几百年前,我们的先祖认为给皇帝下跪、给女童裹足是理所当然的。说近一点儿的,就在几十年前,一个人同时交往多个伴侣会被视为有罪,严重者甚至会被判死刑,而在今天这仅仅是道德问题了。“正确”这一概念本身就没有坚实的“正确”基础。世间只有被认同为正确的“正确”,而没有真正的正确。
真正的“自我反省”,不是用一套名为“正确”的标准框住自己,把自己硬往那模板里塞,而是自我观察,清晰而深入地审视自己相信着什么,在遵从着怎样的心理模式。
举个例子,我对我妈妈发了一顿火,事后我感到内疚,于是自我批评道:“我真是不孝顺,怎么可以对母亲说那么过分的话巴拉巴拉......”,但假如我能进行诚实的自我观察,便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毫无意义的自我批评上。我会回忆最初的火气上涌时的心境,试图找出这股情绪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不对情绪本身进行任何否定。于是,我可能发现自己心底深处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假如受到他们的否认便会激烈抗拒这股被否认的感觉;或者,我可能发现自己总在无意识间默认父母应当满足自己的要求等等。不要止步于最初的发现,顺着这些发现顺流而下,一步接一步,越探越深,始终保持诚实与不评判地走下去,便是自我观察的全流程。只有当问题的根源被看清,问题才会被真正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会制造问题。当我自我批评时,被我认同为“错误”的部分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会在那儿蛰伏起来,只待被某个情境触发时再卷土重来,于是我便会陷入情绪失控------自我批评------再度失控------再度自我批评的无意义循环,每一次改变都只不过是斩草不除根的表面功夫罢了。
无论你是谁,你做过什么、现在做着什么、以后会做什么,都是生来完整,已经足够“好”的。任何贬低你的说辞,都只关乎说话者自己的心理问题,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你应该如何”这类句式,往往只意味着别人希望你怎样,而非你真的就应该如此,就是这样,很简单的事情。所以不管面对任何指责,都大可昂首挺胸,无所畏惧。你需要的不是迎合别人的标准,而是诚实的自我观察,透彻的了解自己。如此一来,你终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事方式,而不必以一副虚假的面孔苟活于世。假以时日,你将发现自己能够真诚的关怀别人,尊重别人,不是因为你多“高尚”,仅仅因为这就是你自然而然的状态罢了。一个爱自己的人,自然会爱别人,也唯有爱自己的人才会真的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