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呼吸科-肺功能检测
大气道通气功能:
肺容积和肺容量
肺容积-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残气容积(不重叠)
肺容量-2个或以上肺容积的和,肺总量、肺活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
肺容积:
潮气容积VT-一次平静呼吸时进入肺内的气体,约500ml,呼吸肌功能不全时减少;
补吸气容积IRV、补呼气容积ERV-呼气肌、吸气肌功能减退时降低;
肺容量:
深吸气量IC=潮气容积VT+补吸气容积IRV;吸气肌功能不全时降低;
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容积ERV;一次慢呼气肺活量、一次吸气肺活量;实测/预计<80%为降低;各种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肌功能障碍时VC降低
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容积RV-意义在于呼气末还有气体在肺内可以交换;FRC=RV+ERV;增多见于COPD,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
肺总量TLC-肺活量VC+残气容积RV;增加见于COPD,减少见于限制性疾病
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量: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潮气量TV×呼吸频率RR 3000-10000ml/分
最大通气量MVV-尽可能自主深快呼吸获得的通气量,实测<80%预期为降低;
用力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FVC-正常人用力肺活量等于肺活量FVC=VC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最大吸气后1秒内用力呼出的容积;
一秒率- FEV1.0/FVC;正常>80%;阻塞性疾病FEV1.0/FVC降低,限制性疾病FEV1.0/FVC增加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MF-用力肺活量25-75%那一段呼出的容积/相应时间,可以更敏感地反映小气道梗阻;
肺泡通气量:
参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VA=(潮气量VT-死腔VD)×RR
死腔在正常人为解剖死腔,通气血流比异常时可有肺泡死腔
浅快呼吸效率不如深慢呼吸
临床应用:
通气功能判断:
最大通气量MVV或肺活量VC>预计80%;FEV1.0/FVC>80%为肺功能正常;此标准反映直径>2mm的气道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FEV1.0/FVC降低为主,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MVV、VC降低为主
肺气肿判断:
RV残气容积/肺总量TLC>35%有肺气肿;
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断:
哮喘改善率>15%/200ml,COPD患者改善不明显
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20%对诊断哮喘有意义
气道激发试验-使FEV1.0/减低20%时所用的组胺<7.8umol、乙酰甲胆碱<12.8umol有助于哮喘的诊断;
小气道功能检查:
COPD早期容易累及的部位,可以在症状体征不明显时发现小气道病变
闭合容积和闭合总量:
闭合容积CV-从肺总量TLC一次呼气过程中,肺低垂部位的小气道开始关闭时能继续呼出的气体;
闭合总量CC-闭合容积CV+残气容积RV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
Vmax50、Vmax25<预计70%
Vmax50/Vmax25<2.5
有小气道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检查:
气体分布:
深吸气时上肺先扩张,下肺后扩张;深呼气时下肺部先萎缩,上部后萎缩
通气血流比:
V/Q最佳值是0.8,>0.8死腔样通气、<0.8功能性分流;
V/Q不良主要影响换气功能导致低氧,一般不影响PaCO2
弥散功能:
肺泡膜2侧气体分压差为1mmHg时每分钟通过的气体量,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与溶解度呈正比,CO2是O2的21倍,弥散障碍主要造成低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