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限制?老年学缔造者kris verburgh告诉你,学会吃就能“寿”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为了健康长寿,你都做过哪些努力?
是在炒菜时特意少放油,还是不吃任何米面制品,亦或是凭感觉购买营养补剂?
这些自以为很健康的饮食方式,往往极易造成营养失衡,长期下去,反而会出现代谢相关疾病,加速衰老。
为使大家能够正确践行长寿饮食,哈佛医学院推荐了一种公认权威的饮食法——沙漏饮食法,正是出自国际畅销的《长寿密码》一书。
本书由营养老年学领域的缔造者、欧洲最年轻的科学书籍作家、斥1亿美元投资抗衰领域的Kris Verburgh教授所著,中文版由衰老生物学领域权威代表、清华大学药学院的王钊教授倾力翻译。
王钊教授以幽默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转述Kris教授提出的大众化的长寿阶梯理念,即:在合理饮食配比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地践行长寿生活方式(运动、服用膳食补剂等)和干预手段(干细胞疗法等)。
那么,赶快跟随派派一同迈上延缓衰老的科学阶梯吧!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我们为什么会衰老。
19世纪时,德国生物学家August Weismann认为衰老引起的死亡是“老年动物为年轻动物腾出空间”的必然结果。随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到了20世纪中期,针对衰老的理解发展为“衰老是自然界设定的固定程序”,即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1]。
直到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George Williams第一次提出完整的衰老观点:“年轻时能够促进生长的能力,到了年老时反而会加速衰老”[2]。
就例如,可以在我们年轻时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骨骼生长的生长激素,到了年老时则容易诱导细胞发生复制错误,引发炎症和老年性相关疾病,从而加速衰老[3]。
在本书中,Kris教授也发表了他对衰老的看法,认为年轻时刺激生育的各种机制也是诱导衰老的导火索[2]。看来一孕不是“傻三年”,而是“老三年”呀!
其实,不论是生育、基因还是其他途径诱导的衰老,都可以通过一种低廉的方式去有效延缓,即——改善饮食习惯。Kris教授根据三大营养元素的抗衰效果,分别为我们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建议。
No.1
蛋白质
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发生的蛋白质聚集现象,会促进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造成多种器官衰竭[4]。
为避免蛋白质的过多聚集,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就要特别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过多动物蛋白的聚集会刺激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并加速衰老相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释放[5]。
但是植物蛋白就不会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因为植物蛋白中含有较少生长刺激性的甲硫氨酸,就算多吃也不会刺激或加速机体衰老[6]。
因此,我们可以用植物来源的蛋白质替换掉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例如:将饮食中的红肉(猪、牛、羊肉)替换为白肉、鱼、豆腐。
No.2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也称为糖,像是糖果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是短链碳水化合物,能够快速被肠道细胞吸收并升高血糖[7]。
而米饭和面食中包含的淀粉,就属于长链碳水化合物,虽然分解的速度较慢,但吸收后会使血糖水平长期处于升高的状态[7]。
不论是短链还是长链碳水化合物,都会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样物质的释放,并和蛋白质黏结在一起形成糖交联,加快衰老进程[3]。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将早餐食物替换为:
● 燕麦、坚果、种子类食物、水果、黑巧克力、炒蔬菜、素肉、豆类或鸡蛋
并将午餐和晚餐食物替换为:
● 豆类(豌豆、蚕豆、扁豆、大豆)
● 蘑菇(平菇、蘑菇、香菇、金针菇等)
● 增加蔬菜的摄入
No.3
脂肪(酸)
脂肪(酸)一直以来风评都不是很好,其实若想保证健康饮食,我们还是应摄入适当健康脂肪(酸),而这个摄入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分辨。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其中ω-3脂肪酸属于健康脂肪,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含量较多的食物包括:
● 坚果、种子类食物、橄榄、鳄梨、多脂鱼(鲑鱼、鲱鱼、鲭鱼、凤尾鱼等)
● 特级初榨橄榄油、核桃油、亚麻油
而ω-6脂肪酸和零食、糕点中的反式脂肪酸则属于不健康脂肪,会引起血管堵塞和炎症的增加,应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
仅仅依靠饮食的改善,就能减缓衰老吗?
并不完全。对此,Kris教授还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结合目前最新的抗衰成果,为我们逐一列举通向长寿的阶梯计划。
No.1
步骤一:避免缺陷
长寿阶梯的第一步,就是要保证足够的、重要的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单一膳食补充剂的摄入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衰效果,只有丰富的微量营养素才能减缓衰老进程[3]。
除了多种膳食补剂的摄入,Kris教授提倡我们的饮食也应更加多样化。
图:重要微量营养素的饮食建议
No.2
步骤二:刺激兴奋效应
拥有全面的营养结构后,还可以在生活中接受适当的、温和的损伤或毒性刺激,这样不仅能够激活细胞中修复、保护和解毒的机制,还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8]。
据统计,目前最具刺激兴奋效应性质的食物有:
● 绿茶、咖啡、蔬菜、黑巧克力和水果
除了饮食,我们还有多种触发刺激兴奋效应的外界方式:
● 服用具有轻度毒性物质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和食物(如类黄酮、莱菔硫铵、酒精等)
● 长/短时间进行强化运动(步行或HIIT)
● 暴露于少量的放射性辐照
● 进行冷疗/热疗
No.3
步骤三:减少生长刺激
随年龄的增长,生长刺激性物质(如胰岛素、IGF、生长激素、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会促使身体进入代谢负荷状态,加速衰老[9]。而减少生长刺激最直接的方式,仍然是调整饮食结构。
对此,Kris教授还建议,我们在日常用餐时,完全没必要精准控制摄入的克数,只要保证食物种类足够丰富且营养均衡,就能有效降低身体的代谢负荷,达到长寿饮食的标准。
No.4
步骤四:逆转衰老过程
除了调整自身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或许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先进技术,来逆转衰老:
● 注射抗蛋白聚集疫苗
● 注射溶酶体酶,帮助溶酶体加速消化细胞中的废物
● 服用交联破碎剂(ALT-711),可有效破坏或切断糖类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交联,使身体组织恢复常态
● 向血液中注射线粒体DNA片段,代替受损线粒体DNA
● 干细胞疗法
● 运用CRISPS蛋白搜索和重编码DNA中某些特定基因
● 向老年血液中输注年轻血液,或血液中能使身体更年轻的特定物质
● 表观遗传重编程细胞
时光派点评
由于自然进化机制,及医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突破,Kris教授坚信人们的平均寿命还会继续增长。虽然衰老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的物种并没有终极年龄限制,我们所面临的一切衰老和疾病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就目前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仍是延缓衰老的最佳方式。我们不妨从现在就开始践行长寿阶梯,放下面对衰老的焦虑,享受当下,万一在本世纪真的能实现永生呢?
参考文献
[1]Life Expectancy vs. Lifespan – Always Developing (pressbooks.pub)
[2]http://www.krisverburgh.com
[3]Verzár F. (1968).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of molecular ageing.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3(2), 69–75. https://doi.org/10.1016/0531-5565(68)90015-6
[4]Frankowska, N., Lisowska, K., & Witkowski, J. M. (2022). Proteolysis dys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Frontiers in aging, 3, 927630. https://doi.org/10.3389/fragi.2022.927630
[5]van der Heijden, I., Monteyne, A. J., Stephens, F. B., & Wall, B. T. (2022). Alternative dietary protein sources to support healthy and active skeletal muscle aging. Nutrition reviews, nuac049.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nutrit/nuac049
[6]van der Meer, M., Fischer, A. H., & Onwezen, M. (2022). Same strategies - Different categories: An explorative card-sort study of plant-based proteins comparing omnivores, flexitarians, vegetarians and vegans. Appetite, 106315.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22.106315
[7]Sharon N. (1980). Carbohydrates. Scientific American, 243(5), 90–116. https://doi.org/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80-90
[8]Belz, G. G., Breithaupt-Grögler, K., & Osowski, U. (2001).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urrent status of use of digitoxin.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31 Suppl 2, 10–17. https://doi.org/10.1046/j.1365-2362.2001.0310s2010.x
[9]Bulgakova, S. V., Treneva, E. V., Zakharova, N. O., & Gorelik, S. G. (2019). Klinicheskaia laboratornaia diagnostika, 64(12), 708–715. https://doi.org/10.18821/0869-2084-2019-64-12-70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