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恐惧症——理想中的自我

2023-02-12 10:45 作者:心理师王宇  | 我要投稿

理想中的自我

                                            

    “心理症患者在荣誉的探求中,迷失在幻想的、无限的与无边的机遇王国里。显然地,外表上他可能会过着像他家人或社区中人们的一般正常生活、工作并参与消遣活动。他并不了解自己正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至少不了解它的程度)──隐秘的私生活与公共的生活。无论心理症患者多么不愿意面对现实来反省自己,“现实”却已把他强分为二;他也许很有天分,但本质上仍像其他人──除具有一般人的缺陷之外,还具有很多人所须遭遇的困难。他的实际情况无法与他如神的想象一致,外在的现实也不曾将他当神般地看待。对他而言,一小时只不过是六十分钟而已;他必须像其他人一样排队等着;计程车司机或老板也待他一若常人”——卡伦.霍妮

    在生活中,有人活得心安理得,有人却活得焦虑不安;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却永远不满足;有人可以悦纳自己,也有人却对自己厌恶之极……当然造成不幸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不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心中的冲突——“想要的”与“得不到”。他幻想自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并获得所有人的尊重与认可,但可悲的是他总是求而不得。因此,他和这个世界,甚至是与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裂痕,而如此的裂痕却是来自于他想要拥有更多的执着——他相信自己注定会成功,他相信自己注定会战胜现实,注定能超越平凡。

    他已经活在了完美与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无法自拔,在幻想中他认为自己是优秀、有能力、被人尊重、处乱不惊的,所以在生活中他极力在维系完美的形象,不愿把自己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他认为幻想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现实中的自己只是一个“陌生人”。

    他犹如活在梦中,沉浸在他的理想国之中,他赋予了自己无限的力量和崇高的能力,他相信自己与众不同,完美的如同天神一般,并因此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梦中人”,形容他最为恰当。虽然他依然可以和现实接触,但却深陷自我编织的幻想之中,他错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所以在现实中他才如此恐慌。当然,如果没有现实他就什么病也没有了,就如同,没有真相,那么谎言也会变成真理。

    对于活在幻想中的人来说,他实际拥有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应该是怎样的,他一厢情愿地在想象中构建他的样子,塑造他是谁。就好像唐吉诃德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行侠仗义,受人尊重,具备圣人般的品德,但这一切不过就是来自于他的想象与对自己的美化罢了——他本来没有,但却硬说自己有;他本来不是,却硬说自己是;他本来不行,却硬说自己行;他本来活在梦中,却硬说这一切是真实的。 

每个人都会有想象,想象本身是无害的。但当一个人沉浸在其中,那么他的幻想就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就如同皮格马利翁效应——希腊神话里有一个雕塑家,名叫皮革马利翁,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女神雕像,他把雕像当成是有生命的美丽女郎,日夜倾诉着自己的期望,在皮革马利翁的期望和爱护下,雕像果然变成了真人,与他白头偕老了。

当一个人爱上了自己的幻想,那么幻想中的人就慢慢从静止的画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它开始有了生命力,开始有了自己的性格,有了自己的脾气,有了自己的情感,甚至有了对现实中自我的控制力——幻想的自我慢慢地取代了真实的他自己。

最后,他选择、判断的尺度就不再是从实际的自己出发,而全然按照他幻想中的那个人,根据他的标准、喜好、能力出发——他喜欢什么,他不喜欢什么;他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他向往什么,讨厌什么;他做什么,不做什么;他应该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不应该表现出什么情感……他真实的自己越来越不重要,幻想主宰了他的生活。

这一过程就好像被魔鬼附身一样可怕,他从开始被魔鬼迷惑,到慢慢被魔鬼吞噬,最后魔鬼成了控制他的力量,深入到了他的骨髓。而他自己再也无法左右自己,真实的自己慢慢被流放。当然,这是他主动的选择,正如“魔鬼契约”——魔鬼许诺给他所不具备的才智,能力,荣誉,让他可以超越自己,结果精神匮乏的人就受到了魔鬼的蛊惑,最终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个人最初可能有着比较无害的,把自己描绘为某种充满魅力的角色的想法。接着,他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一个他‘实际上’是、可能是、应该是的理想化形象。然后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他真实的自我逐渐消失,于是可以用来实现自我的精力被用来使理想化的自我成为现实。他的‘要求’是企图保持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即合适并支持他理想化自我的完美性重要性的地位”——卡伦.霍妮


一位患者是如此描述这一过程的:

 “我的完美主义,好像很强大。以前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半年,除了昼夜颠倒,形如活尸一样,还有就是看言情小说与电视,我把自己想象成电视里的女主角,幻想能得到所有人喜欢,如果自己有一些心机,反而有罪恶感。就像现在,每天还会幻想,下班走在回去的路上,会幻想女主角的忧郁,落魄却孤清,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会幻想自己的行为和女主角的一样。完美的白日梦经常在我的意识中出来——言情小说里的女主角呆呆的,无心机,最重要是很多人都喜欢她,还有悲天悯人的美,淡雅如菊,有一种活在诗意的浪漫之中。你知道吗?就在这时,我完美主义又出现了,觉得自己很有才,我觉得真实的自己就被这种完美幻象制约了。我的一举一动,会在心里幻想女主角的行为。就比如,我在等红绿灯时,我会流露出天真呆呆的表情,这时就好像进入了小说或电视剧里。还有,在开会时,我突然会想自己写一封特别好的建议信,而我还会不顾名利。这如幻想中的形象如出一辙,我意识到了。日常还有很多这种例子,我觉得很可笑,我才来公司,却幻想自己做此等伟大的事,讨厌自己不自量力,还会在其他优秀的同事面前羞愧。如果我不讨厌完美主义,为什么会这么难以启齿呢?还有我对你的完美幻想也是一个制约,毕竟我对你的幻想是满怀爱心,兼济天下,舍己为人。”

她并不讨厌自己的幻想,她只是讨厌自己做不到幻想中的一切——她应该是呆呆的,无心机,还有悲天悯人的美,淡雅如菊。韩剧中的女主角成了她对自己的期待,后来她干脆就把自己当成了“女主角”。真实的她慢慢褪色,而幻想开始主宰生活。


一些患者小时候非常喜欢看三国,水浒,成功学或名人传记一类,然后幻想自己是其中的人物,如此的幻想慢慢渗透到了他生活各个方面,他开始按照伟人和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塑造自己,幻想最终吞噬了他的理智。结果无害的幻想慢慢成了对自我的要求,而自我的要求成了他自以为拥有的能力与品德,之后理想化的自我已经不再是头脑中所空想出来的人物,反倒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了——幻想的形象成了他自己。

这一切就好像是温柔陷阱,在其中他完全忘记了无奈与现实,就好像毒品一般,当人们吞下了白色的粉末,就忘记了一切的痛苦,沉浸到了极乐的世界之中。当然代价就是他迷失了本性,不再是他自己了。

但因为现实中他压根就达不到幻想所要求的高度,他也因此常常陷入到自卑与自恨之中。所以他注定不平静:他一会窜入云端,一会陷入地狱;一会高高在上,一会卑微无能;一会要改变世界,一会又陷入深深的绝望。

表面上他和常人无异,但他已经犹如活在个人化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是优秀的,出众的,受人欢迎的,完美无缺的,在这个世界中他宛如天神一般,又犹如英雄受人敬仰。所以,他比普通人更加脆弱,易于被伤害,因为他幻想的世界经不起任何现实的检验与打击。所以,有时他不敢照镜子,毕竟镜子中的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漂亮,他也害怕拒绝和否定,毕竟这些都会让他失去幻想中的光芒。

 最终,他生活的重心也从成为他本来的自己,变成了对理想化自我的维系,他的生活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幻想成了操控他人生的力量,他活着的目的也被简化为对荣誉的执着——在工作与学习中比常人更加努力;在与人相处中,他更加与人为善;在人品上,他更加具有圣贤般的品德;在对待人生上,他比一般人更加有追求……

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卓尔不群:他不能不成功、不能不被人欢迎、不能不完美无缺——他力图实现幻想中的一切,力图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当然,他也因此陷入到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因为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把幻想变成现实。

但为了维系幻想,他在既往的经历中更容易记住自己的成功,遗忘自己的失败;更容易扩大自己的优点,粉饰自己的不足;更容易隐藏自己,而不能坦露自己的真心……慢慢地,他越来越看不清楚自己。一位男性患者一直活在伟大自我的幻想之中。虽然现实中他有能力,但却并非伟大。他只是巧妙地逃避了失败,粉饰了缺点,凸显了成功,在他如此反复人为加工的基础上,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比如,他挣钱多,但同行中有很多人挣钱比他多,但在内心里他却鄙视那些挣钱比他多的人,他认为那些人只知道挣钱,自己比他们有文化,有修养;当然一些大学教授比他有文化,不过和这些人比较的时候,他又认为自己有商业头脑,所以依然比那些书呆子强,并且他认为真正的精英在民间。而且在两性关系上他也非常“纯洁”,因此也瞧不起那些乱搞男女关系的人,其实如此“出淤泥而不染”仅仅是掩盖了他在两性关系中的无能,因为他害怕被拒绝,所以他压根就不敢争取。在如此自讼下,他永远是最好的,最牛逼的,最出色的,最……这让我想起了他的梦,他总是会做到和行业领袖与领导人齐肩的梦。

如此的骄傲自大并不一定像“煤老板”一样显示在外,毕竟这一切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是他自己的“秘密王国”。只有在治疗的时候他才有勇气把这一切和盘托出。这一切都是在他内心中秘密进行的,如果不加注意与分析,就连他自己都意识到不到这一切的存在。因此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他还容易给别人留下随和谦逊的印象,因为他需要一个和善的面具来掩饰他内心中的疯狂。

经过他如此三番五次地包装,他成了一个“完美”的人。就算他有问题,也不是他本身的问题,而是症状的错,他一直幻想症状的解决就可以再次伟大。他把自己和症状分的很清楚,就好像天使与恶魔一样,症状并不属于完美的他。因此,他比常人更加容易焦虑,他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被否定、被伤害、被抛弃、被轻视……任何会让他“平凡”的东西。正如一位重点大学的学生非要退学,究其原因就在于学校的“牛人”太多,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与其齐肩,所以他恐惧那个让他“平凡”的环境。

他入戏太深,插上鸡毛还真把自己当孔雀了。所以患者往往对权利与地位;美德与人品;口碑与评价非常的在乎,毕竟只有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得到更多的肯定,只有拥有更多的美德,他的理想化自我才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越是沉浸在理想化自我当中,就越对极致的完美执着,他要在各个方面做到无懈可击的成功,正如一位男性患者告诉我,他在工作和做生意中不想要别人的任何帮助,因为他想要没有“毛刺”的成功;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也极力处好和每个人的关系,因为他想让自己讨厌的人都喜欢自己;并且他也有处女情结,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女人也同样无可挑。因此,他找不到他想要的女人,而且也不敢找女人,因为他担心结婚后妻子对着电视机说:“老公,你怎么没有电视里的那个人成功? ”


    “天才的潦倒不遇,是瞎撞瞎碰似的偶然如此呢?还是他内心和环境的性格使他必然如此呢?是他的心灵跟现实的冲突呢?还是那粗鲁的现实恃强凌弱,向他高尚的心灵开仗呢?”——《唐吉诃德》

他就如同唐吉诃德一般,活在了黑白颠倒当中。真正的品德与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与品德,然后就会把自己幻想成,塑造成幻想中的人物所拥有的,所具备的一切。然后他就疯狂地投入到自编自演地脚本当中,不惜把自己的人生搞成一个笑话——他有如活在幻境之中,已然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当然,每个人对人生都会有美好的期待,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更好的自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强求,但患者则错把“应该”当成希望,把“幻想”当成现实。他最终成了幻想的囚徒,并活在“应该”之暴行中。


社交恐惧症——理想中的自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