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开放交流促进亲密关系||经验性家庭治疗
一、人本主义倾向
经验性家庭治疗支持人本主义,认为人如果能够跟随情感这一充满智慧的体验,就能够帮助自己的成长,每个人天生资源丰富,如果顺应其自然发展,人会富有创造力、爱和创新性。然而,自我实现和社会压力是冲突的,社会强制约束力驯化人的本性,让人服从集体生活,很容易导致人过分压抑。家庭如果通过增强对成员的控制来达成平静,就会让孩子疏离自己的真实体验。在功能正常的家庭里,家长欣赏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并鼓励孩子去体验生活,认可他们的体验,让孩子表达各式各样的情绪。功能不良的家庭困在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的循环里,害怕冲突,固守彼此建立起来的仪式和规则,并由于害怕不确定(不具有充分的安全感)而紧紧抓住已有的惯例。生活在缺少温情的家庭里,人们竭力避免深度接触。
萨提亚认为,低自尊导致了家庭里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和超理智型四种不真诚的交流方式。如果认为自己不够好,就难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害怕去感受他人的情感。

二、情感表达
经验性家庭治疗更关注情绪体验,而非家庭成员互动的动力,其目标是情绪上的幸福感,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经验性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情绪的压抑。很多父母将情绪的工具性功能和表达性功能混淆,通过控制孩子的感受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孩子学会了钝化自己的情绪体验以避免惩罚。功能不良的家庭对“不符合规范的情绪”有更低的包容度,因而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会在情感上对自己疏离,只感受那些因为压抑而产生的情绪——无趣、冷漠、焦虑……经验性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Carl Whitaker倡导使用随心所欲、依靠直觉的方法,帮助家庭成员卸下伪装,感受真实的情绪,让家庭成员回归自我,强化这些真实性进而形成更加真诚的家庭纽带。
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能够打破彼此僵化的期望,破除意识的障碍,促进个性化的发展。经验性家庭治疗中的表达性技术有: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让一个家庭成员将其他家庭成员当成雕塑,排列“雕塑”并描述为什么要这样排列;或者是用家庭雕塑演示过去的情境,让家庭成员想象自己站在小时候的家里,说出家庭里发生了什么。
家庭木偶剧(family puppet interviews),产生于游戏治疗。让家庭成员用木偶编一个故事,放大个体之间的冲突和联盟。使用木偶还能够象征性地表达个人的情感。
角色扮演(role-playing),让家庭成员尽可能还原生活地演绎自己在家庭里的经历,如果涉及不在场的人,可以使用空椅子技术,想象椅子上坐着那个不在场的人。

三、家庭治疗的经验性方法
在近些年,家庭治疗中也产生了两种经验性的方法: Johnson的情绪焦点夫妻治疗和Schwartz的内部家庭系统模型。
(一)情绪焦点夫妻治疗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吸收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情绪在关系中发挥着沟通交流的作用。健康的关系中,是安全依恋联结,在这样的关系中,情感可以得到自由的表达,也会得到相应的回应。在非安全依恋关系中的人,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可能会用发怒或者退缩来应对脆弱背后对“被支持、被爱”的需要,导致原本想要接近的伴侣退缩或者疏远。当依恋关系的安全被威胁,人的反应是愤怒时,便会产生依恋伤害(attachment injuries)。依恋伤害是损害伴侣关系的创伤性事件,如果未能够及时处理,就会产生持续的负循环和依恋不安全感。故而,经验性家庭治疗则是帮助人放下防御性的恐惧,表现更真实的情感。
根植于依恋理论的情绪焦点夫妻治疗还认为,关系的问题来源于个体对依恋需求的否认。家庭成员争吵时,常常会被防御性反应牵着鼻子走,他们不会表达“我觉得很受伤”,而是会互相批评指责,“我这么气都是因为你”。其实,打破这种没有建设性的争吵的有效方式是寻求双方的感受。
当依恋关系受到威胁时,最初感受到的悲伤、害怕、受伤等是一级情绪(primary emotions);如果这些一级情绪让个体感到不安,进而产生防御性的愤怒、蔑视或冷漠,就产生了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s)。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冲突往往也是因为次级情绪,次级情绪的表达容易让伴侣用同样有距离感的方式作出回应,形成“双方都渴望靠近,行动上却让彼此疏远”的窘境。
另外,发展出不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在情感安全遭受威胁时,会通过极力拉近伴侣(焦虑型依恋),或者与伴侣保持距离让自己不需要他们从而避免受伤(回避型依恋)来重建安全感。当不安全依恋个体组建亲密关系时,可能会形成追-逃模式,一方努力寻求情感上的亲密,另一方却极力回避。虽然双方都是在努力寻求安全感,但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的想法让彼此渐行渐远。
所以,情绪焦点夫妻治疗试图揭开伤痛、揭开隐藏在愤怒和退却等防御性表达后的渴望,聚焦于此刻的体验而非对对方的指责,让夫妻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从而让彼此都能够感知到双方的脆弱与联结需求。具体而言,情绪焦点的干预先是消除恶性循环,从依恋角度重新阐述问题(如,因为孤立、失去安全感所以表现出了愤怒、疏远的行为),然后帮助双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希望,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巩固新的依恋模式。

(二)内部家庭系统治疗
内部家庭系统治疗将人内心的冲突人格化,让人意识到,冲突其实只是发生在个体一部分很极端的感受上,并不是两个人整体上的矛盾、不是整个人的问题。这一疗法背后有一个信念:人情绪化反应的背后有健全的核心自我。当人将极端情绪反应的部分人格化(如“一部分的你非常渴望亲密,另一部分的你却想要远离对方”),就能够通过核心自我安抚这些部分,进而促成家庭矛盾的有效交流。
来源:《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