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俄核裁军协议,裁撤的真是核弹头吗?

2020-08-26 00:19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美国和苏联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深入接触,进行核裁军的谈判尝试,终于到198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多轮核裁军。双方从接触谈判一直到最终同意同时裁军的原因,过去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推文中也曾经谈到过。根本原因就在于过于庞大的核武库让双方的国力都消耗太大。可以说到了动摇各自国本的程度,而且到最后也没有通过核武器和运载工具的生产总量分出个高下。双方积累的核弹总数越来越多。不但可以相互毁灭,而且万一哪天走火了,地球表面都要跟着毁灭大半。因此双方都开始动摇了。毕竟一家动用了本国六分之一的发电量来提炼浓缩铀;而另外一家则很可能动用了三分之一的电力来搞更多的浓缩铀,其他的配套生产消耗了最宝贵价格最高的各种稀缺材料;最优质的智力资源和产业工人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不是投入这个核比拼的无底洞。

而是用来改善民生或者用于民用科技和工业的创新,那么结果可能是影响和有益于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冷战结束后美国席卷全球的互联网、卫星导航和移动通信技术,其实都是冷战时代积累的军用高科技。这些技术的民用转化也为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BILL顿时期也成了二战后美国国债没有继续膨胀而有所缩小的唯一的一段“美好时光”。至于后来小BUSH打的两场战争,最终留下一屁股新债务是另外一个故事了。那么从美苏到美俄这40多年,双方这么多轮的核裁军谈判和相互确保履行核裁军义务,他们双方协商裁撤的到底是什么?一般人理解,当然是相互裁撤的核弹头了。从过去的这两家都有几万枚核弹头,一直裁减到现在双方都有不到5000枚核弹头,然后双方同意随时部署的核弹头不超过1580个。

核裁军主要是裁减了核弹头这个说法本身问题不大,但是这只是美苏和美俄核裁军的后果而不是核裁军的过程。即使双方的明文条约。也只是规定互相裁减“弹头”而不是核弹头。这里面其实是有很深的差异,也有很深的心机。不要小看“弹头”和“核弹头”,只差了一个核字。用英文表述是WARHEAD 和NUCLEAR WARHEAD 的区别。都是少了一个核字。其实意思大相径庭。因为弹头的种类多了去了。假弹头,配重,核弹头,诱饵弹头,常规弹头,生H弹头。都是弹头,但是核弹头就是专门内部包裹核弹的弹头。美苏美俄的核裁军条约,只规定双方保留多少弹头,随时值班最高多少弹头,但是却从来没说只准保留多少核弹头和值班多少核弹头。根本原因在于弹头和导弹载具都可以双方派人现场监督核查。但是核弹头有多少却根本没法相互核查。比如美苏和美俄就曾经相互派人到对方的生产洲际导弹助推器和弹头的工厂外面,日常数运进工厂多少原料,运出多少卡车货物和集装箱。

以此来反推对方生产和新装备了多少洲际导弹的助推器和弹头。这个相互数数核查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建立一套完整的洲际导弹弹体和弹头生产线并不容易。很难再秘密开新线。天上卫星也时刻盯着对方,再开新生产线的投入还不如干脆撕毁原先的条约,放手让老生产线马力全开来的容易。但是想相互数核弹头就没法数了。大批现存核弹头随便找个山洞或者仓库存储起来对方就知不道。就算有个弹头摆在对方核查人员面前,不拆开,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模型,还是真的核弹头。因此双方只规定了导弹数量和弹头数量,至于核弹头裁没裁到数,其实全靠双方自觉。而美苏的大当量氢弹、三相弹、中子弹都需要超级昂贵还特别容易变质的氚气维护,让双方不想遵守条约也要被迫遵守。传统热核武器的保留量必须自然下降。科技规律比白纸黑字和互相监督更有约束力。


美俄核裁军协议,裁撤的真是核弹头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