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封神第一部》之历史刍议(三)下
这几天《封神》电影终于上了流媒体,我也打起精神继续做自己的笔记(*^_^*)
封神电影里被认为以蒙代汉的另外两点:宫女头戴蒙古族首饰; 从上至下人人都穿蒙古袍。

在谈头饰是否以蒙代汉之前,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蒙古族首饰是什么样的?
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蒙古族首饰,可能是下图这样的:


但这两张图其实都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女性头饰的风格。
很多人对蒙古族有严重的误解,以为同一民族服饰、衣着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大谬不然,要知道蒙古族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其风俗也千差万别,各部落的服饰不尽相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调研,将蒙古服饰按不同族群分为28种,这28个蒙古族部落分别为:察哈尔、巴尔虎、额鲁特、扎鲁特、阿鲁科尔沁、喀尔喀、布里亚特、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阿八嘎、阿拉善伊斯兰蒙古族、克什克腾、巴林、喀喇沁、四子部、达尔罕、奈曼、敖汉、苏尼特、土默特、茂明安、科尔沁、乌珠穆沁、翁牛特、扎赉特、浩齐特。
给大家看一下内蒙古博物院展出的不同部落蒙古族服饰。














从上面这些图可以看出,其实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不同部落的蒙古族妇女头饰有很大区别的。比如都是帽子,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
蒙古先民男女多拖发。“拖发者,就是马头发拖在后边,于发端总这以结”。7世纪时,男女发式的区别已较明显,男“皆被发,妇女盘发”。到13世纪,“被发”便很少了,而且人们开始注重头饰。
元代女性有髡发习俗,与中原礼俗不同,蒙古族所属的东胡系民族的髡发习俗则源远流长,有着同华夏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法国方济各会修士威廉・鲁布鲁乞(william of rubruck 1215~1270年)在《鲁布鲁乞东行记》中记载:“在结婚以后,妇女就把自己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同书又载,在蒙哥汗(1209~1259年)时期,聂思脱里教教士为蒙哥汗的大夫人实行洗礼后,“天已经大亮——她开始取下她的头饰,因此我看到她光着头。于是她命令我们退出。这一点,正可与元顺宗皇帝后答已像相互印证。

明时期女性一般六七岁就穿耳孔,成年待嫁时方才蓄发、戴耳坠、戴头饰,新婚妇女盘发、披长红衣,贵族妇女戴顾姑冠,平民妇女戴头巾,这是一种带檐的幞头(包头)。其包法一般是将三、四尺、甚至更长一些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后至前缠几圈,最后头巾的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称垂巾幞头。未婚女孩将头巾缠绕后在右侧挽一个结,将穗头垂下,已婚妇女则多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至今牧区的妇女仍多行此制,不过包法稍有不同,
到了清代,受满族统治者剃发易服令影响,已婚妇女梳发髻,满族在头顶,蒙古族在脑后。,未婚女子多梳单辫,扎红辫根。贵州地区的蒙古族已婚妇女,多仿效满族妇女的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等发型,梳大头,“梳撑子”。但在民间,特别是在边远草原,大多还保持蒙古族传统发式。
现代蒙古族未婚女子不戴帽子,用粉、白、绿色丝绸巾裹眉毛以下的头部,然后系一活结,下垂于脑后或是右侧鬓角处,已婚妇女平时也不戴帽,只在庄重或重要场合戴帽。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女性帽子形状和颜色与男人的帽子有明显的区别。
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分为“达如勒嘎”(头戴)和“希布格”(连垂)两个部分。再将这两大部分细分,蒙古族头饰就可分为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多用白银、珊瑚、松石或孔雀石打造,样式繁多,变化丰富,但大多以白银为地,红色为基调,绿色为附色。



根据部分人的考证,“达如勒嘎”(头戴)和“希布格”(连垂)翻译成中文分别为“镇压”和用"泥糊抹住”。 在成吉思汗时代各个部落未统一之时,部落之间战火连绵,常常抢劫役马财产,绑架和俘虏女子。统治者在被俘虏的女子发辫上绑上木椽子或打一些沉重金属戴在头上们逃跑。部落首领还会来阻止她下令在女子脚上抹上一团泥,同样是为了防止“战利品”逃走。这些类似“刑具”的方法与器物在后来逐渐被保留,便成为女性不可或缺的饰物。我不是蒙古族,这个考证是否真实需要蒙古族小伙伴来证实,姑且作为一种来源吧。重要的是,早期蒙古族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带,属于游牧文明,受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文化影响,其服饰的构建基础和特征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要能够应对野外天气变化。
比如元代绘画中的特征性的首饰顾姑冠,蒙古发音为“包阁塔格”,汉译名较多,“顾姑”,“姑姑”“固罟”和“罟罟”等。西安榆林窟等元代壁画中就有这种冠饰。顾姑冠不仅是女性头饰,更是身份等级与礼仪制度的象征。《蒙鞑备录》中有载 :“凡诸酋之妻则有姑姑冠。” 顾姑冠有用桦树皮做的,也有用铁丝围圆,再用彩丝缝合,外裹精美的丝绸,上面满缀饰物。

元代顾姑冠使用抹额式戴法,即将顾姑冠用带子固定在盘拢的发髻上。将冠筒系于兜帽的形式,在蒙古早期所见较多。但当蒙古族进入中原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兜帽的遮蔽风沙的功能便逐渐失去了作用。蒙族统治者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特点,将更具有装饰作用的红罗勒额(也称“渔婆勒子”)、脱木华及速霞真大长帛御罗手帕搭配冠筒使用。据《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纳失今为之,夏则单红梅花罗,冬衣银鼠表纳失,今取其暖而贵重。然后以大长帛御手帕重系于额,像之以红罗束发,峨峨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罗拢髻,上缀大珠者,名脱木华。以红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依据此文,再参考图像资料分析,可知元代顾姑冠固定部分的最内层用罗、绢等带状纺织品系束发髻,其两端绑在脑后,下垂到肩。

这件清代顾姑冠重量达2450克,满饰珊瑚,珊瑚之间又镶以绿松石。此冠冠体狭长,体长而圆筒式头尖,俨如角形。据说,做成这种三丝加镶嵌的一顶冠饰,需要一两年时间。

下面看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不同部落首饰
喀尔喀头饰

这件头饰的产地为内蒙古喀尔喀,属于发卡类。共用各种石料9000颗左右,重量达3000克。采用花丝工艺成型,盘丝曲绕,层次丰富,用头丝编成的牛角造型,赋予了这套头饰特定的地域特色。

巴尔虎头饰

这件头饰是典型的清代巴尔虎头饰,也属于发卡类。仅珊瑚、松石就有三百多颗,重量达3500克左右。头饰中心为银鎏金錾花和掐丝工艺成型,围箍配饰,佩戴时,把发辫装在银卡内,整理成羊角造型,分列头部两侧。

鄂尔多斯头饰
头饰以白银、珊瑚和松石组成。银链上缀珊瑚串珠,下置银花,银铃,前额由银流苏、珊瑚珠紧凑串联,构成大片平整饰面,色彩华美而雍容。

这套蒙古族头饰,属于头戴类。地区属蒙古族鄂尔多斯地区,年代为清末,是当时最为盛行的饰品,重达10千克,为贵重饰材组合。


察哈尔头饰

这套清代内蒙古察哈尔头饰,属于头戴类。以珊瑚串和松石珠相交成大块网帘形成饰品主体;以硕大和碎小红珊瑚布局,营造以粉红为基调的主色;以网、线、圆、点几何图形呼应,配成对称式饰品。在银材上又做了鎏金处理,使简洁、清秀中露出富贵。佩戴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
科尔沁头饰
科尔沁女性头饰属于发簪类,有红珊瑚绿松石头牌饰,银烧蓝镶珊瑚发筒、扁簪、竖簪,各种宝石竖簪,凤叉蝴蝶钗与红珊瑚枝衔翠步摇等组成。

从上述一系列图片可以看出,蒙古族女性的头饰,和电影中宫女的头饰相比较,除了二者都有垂珠式流苏,从形制、材质、颜色到佩戴方式都完全不同。且蒙古族的垂珠流苏挂于头箍上,长度自头至胸前,以红色珊瑚珠为主,几乎遮住面庞,电影中宫女的垂珠流苏则缀于钗头,长度仅至面颊,以青色、白色玉珠为主,不会遮住面庞。
现在电影上了流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角度的宫女截图。

从这张截图中可以看出宫女梳发髻、耳后辫发,头上插有有左右对称的垂珠钗,用于固定发髻,材质以青铜和玉石为主,这明明是华夏族女性常见的发式和首饰。
被批评以蒙代汉的第二点就是人人穿着蒙古袍,证据则是电影中的袍服采用了蒙古族的厂字领,所以是蒙古袍,这个论断我也是emmm……
先来说说什么是厂字领?其实严格来说,无论旗袍、蒙古袍还是汉服都没有这种领型,这只是便于大众理解的一种俗称,一般称为折尺大襟。
我们先来看看汉服的构件:

5、衽:指衣服的胸前部分。汉服的衽一般是向右掩(从正面看,右边的衣襟覆盖在左边的衣襟之上),称为右衽。
6、襟:本义指衣服领口相交的部分,又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襟的位置正对胸口
11、领:衣领,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
所以折尺大襟这个名字更准确。
有人认为厂字领是西伯利亚通古斯族群的一种原生风格。中原并没有这种风格,厂字领广泛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些和满族或多或少有血缘关系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都有厂字领的特征。由于清朝推行剃发易服令,才使得厂字领袍服在中原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推广。

从这段厂字领的介绍可以知道,这种厂字领更多出现在满族的传统服饰中,甚至可以说是满族服饰的特征,随便在网上搜索,都是教汉服小白如何区分旗装与汉服。电影中宫女的服装疑似厂字领,为何不说服装以满代汉,而是以蒙代汉呢?无非因为导演是蒙古族而已。假如封神导演是汉族,还会有人认为这是蒙古袍吗?

比如这张电视剧截图,请问图中人物穿着的是不是厂字领长袍?
其实这张图出自1991年山东电视台与济南电视台联合摄制,滕敬德担任总导演和制片人,张新建、刘子云联合执导,王绘春主演的16集电视连续剧《孔子》。该剧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时也是《红楼梦》、《范仲淹》、《汤显祖》、《聊斋》等剧的服装设计师。
参照官方展出的蒙古袍样式之后,不知道大家是否找到蒙古袍的厂字领和电影中宫女服装的领子有什么不同?是的,我第一眼看去时也觉得二者十分相似,又有哪里好像不同,多看几遍之后,发现至少有两点不一致,首先传统蒙古袍几乎都是小立领,剧照中宫女的服装明显是交领的,只是领口交叠处斜折向下;其次,蒙古袍的厂字领需要多组盘扣系紧,而剧照中的宫女服装明显不存在盘扣,只是腰间系带结束。
领子和盘扣是区分厂字领袍服和汉服比较重要的两点,这与二者的结构基础有关。蒙古族生活在北方高原,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需要防风保暖,所以多选取小立领,而汉服长期以交领为主流,即使后期有立领出现,也配合交领袍服穿着。
区分衣服不仅看领、饰,最重要的是看结构。汉服交领其结构中,内襟有系带且连接到左腰侧,且闭合结构受力点对称平衡;厂字领衣物中内襟无系带,内襟与左腰侧断连,且闭合结构受力点偏在一侧。

仅凭领子有时候很难区分交领汉服与厂字领袍服。
比如,为了迁就补子的展示, 交领汉服可能变成这样:



多组盘扣在汉服也不少见:

所以判定一件服装是蒙古袍还是汉服?我认为不仅仅看服装上有无盘扣、厂字领,更重要的要从整体结构来看。

有人坚持认为封神电影中男性角色盔甲下穿的是蒙古袍,这张海报中,我们看衣领部线条走行似乎是厂字领,但只要看一下幕后花絮,就明白演员穿的是什么衣服了。


从这两张幕后花絮可以看出,所谓厂字领不过是皮甲护项部分,男演员所穿的依然是华夏族的交领右衽上衣。是的,这部电影里,高级军官穿了两层甲,内层是皮甲,外层是青铜甲,这种双层甲胄的设计有机会再谈。
这种护项很有可能从宋明时期汉族男性穿戴的护项演变而来。比如明代《水浒传》第五十六回:“下面一个丫嬛上来,就侧手春台上先折了一领紫绣圆领,又折一领官绿衬里袄子,并下面五色花绣踢串,一个护项彩色锦帕,一条红绿结子,并手帕一包。另用一个小黄帕儿,包着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北宋金枪班教头徐宁每天上班穿戴的服饰里就有护项锦帕。


这种护项锦帕,顾名思义,应该是锦缎布匹等软质材料做成,电影中加以改动,成为皮甲的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与衣服又比较相似,被误认为是衣服的一部分。据说道具组在设计皮甲时是仿犀牛皮,所以这个护项也变成皮质了,考虑到当时河南地区大概率属于亚热带气候,大象、犀牛、鳄鱼各种动物并不罕见,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明确表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当时的盔甲原材料是选用犀牛皮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蒙古国这些年对蒙古袍做了很大的改动,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去满化“,也就是把厂字领改为交领。在泛蒙主义者看来,汉人有“剃发易服”,蒙古人其实也有同样的遭遇——尽管在中国人看来,满族统治者给了蒙古人名义上较高的待遇。比如厂字领就是强加在蒙古袍上的特征。


因此蒙古国去满化的主要措施就是蒙古袍不再使用厂字领,而是交领右衽,下面两张图来自蒙古吧:


学过中学地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小聚居,大杂居,范围广的特点,悠久的历史使得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妇女的服饰也受这种交流影响,邻近中原地区的蒙古部落,服饰就比较接近中原文化,妇女也习惯戴簪、钗,难道蒙古族妇女戴了簪钗,这簪钗就不是华夏族的传统首饰了?同时这种交流并不是单向的,远如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近一点比如明代男装曳撒、贴里等,即使在汉服圈,也公认是受到蒙古袍的影响,外观有相似之处很正常。这种不断倒因为果、自我设限的结果,就是让汉族越来越孤立、汉文化越来越萎缩,也就难怪皇汉喊出“汉地十八省”的荒谬口号,我简直要怀疑皇汉和蒙独才是一家人了。
实际上电影中所谓的厂字领应该是古书中记载的矩领。

所谓矩领,就是方领,在西周和战国出土的俑像上都有体现。


这种“方折”、“交垂“的矩领样式,据说是先秦时代学者的服装,《后汉书·马援传》:“(朱)勃衣方领,能矩步,辞言娴雅。”


对比电视剧复原的矩领深衣、内蒙古博物院中的蒙古袍以及封神电影中的服装,可以明显看出,电影服装是按矩领深衣设计的,和蒙古袍毫无关系。
《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郑玄注:“袷(jie),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这个方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从古至今一直很有争议,包括电视剧《孔子》中演员所着矩领深衣,很多汉服爱好者认为也是错的,主要还是因为古代长期以交领为主流,但矩领又是深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以复原图各不相同。


隔壁半岛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复原的深衣也是各式各样,比如下面这几张:


汉服经过满清三百年的断代,复原起来确实有难度,而先秦时期的服装,又缺乏足够出土文物和文字记录,封神原著小说本身就是各个朝代大杂烩,电影想要做出完美的历史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出现各种争议也属于正常,但无论何种争议,都应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而不是情绪化的判断,特别是“我觉得”这种主观臆断,只能带来分裂和伤害。
注: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我个人认为,封神电影剧组确实在用十足的诚意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不尽如人意,关于电影服化道我认为不足的部分,就放在之后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