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明滇京覆亡记:李定国自己的小心思竟把永历皇帝送上了断头台

2023-10-04 02:33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李定国未定国,郑成功难成功。


其实纵观整个南明永历末年的明清西南滇、黔、川会战,晋王李定国的表现真可以说是“仿佛是如同假的一般”,此时的李定国就好像和衡州、桂林大捷之时是两个人一样:清廷以吴三桂和定西将军墨勒根虾从四川出击、靖寇大将军罗托由湖广一路出击、征南将军赵布泰由广西一路出击,三路清军合击云贵,直至1658年四月,四川明军虽然人数仍然甚多,但其不少已经溃散,云贵陷入了三面夹击的危局之中。

四月三十日,遵义府沦陷,到十月,贵州全境大部已经被清军控制。李定国奉天子令乘黄钺出兵,以白文选、窦名望守七星关牵制遵义府方面的清军,十一月初吴三桂往击之,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之下 由天生桥小路抄乌撒军民府,白文选唯恐后路被截,于是放弃守关逃入云南。多尼部清军又逼近而来,李定国于是只能退守盘江河,和清军战于遮炎河、凉水井,结果都被击败,由广西而来的清征南将军赵布泰部先后占领安龙、贞丰、黄草等地,李定国担心云南有失,于是全军放弃贵州,撤回云南,此时是1658年年末。

而三路清军夹击之下,李定国知昆明必然难保,于是请永历皇帝移驾南行,整个云南也陷入了混乱之中,清军继续追击明军,一直到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磨盘山战役爆发,李定国指挥的南明军队除了在大理等地进行了抵抗之外,并没有组织起任何有力的反攻,而在磨盘山战役之前的一个多月,朱由榔这位大明皇帝已经带领着被缴械的随从进入了缅甸。

毫无疑问,逃入缅甸绝对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正如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所言:此时的李定国还在组织磨盘山战役,清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威胁到永历皇帝的安全。李定国主力尚未被击溃,大明天子自己的公卿朝廷却已经是失魂丧胆,于是逃入了缅甸,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一年多之后,缅甸人把皇帝朱由榔交给了吴三桂。

当然,这样的表现也符合昭宗皇帝一概的水准,当年在肇庆和桂林面对李成栋和孔有德等人的进攻就是如此。所以朱由榔这个大明天子真的只是一面抗清的旗帜而已,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朝廷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任何活力了,完全成为了孙可望、李定国等武人政权的招牌。但既然是旗帜,是招牌,就该随时带在身边,当年的孙可望直到李定国冲到安龙城下才反应过来应该把皇帝接到贵阳,此时的李定国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在磨盘山战役前后李定国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于永历朝廷的控制,就连其派出护驾的将领靳统武部也未能阻止永历朝廷的行动,眼睁睁地看着官吏公卿作鸟兽散,皇帝大人惊慌失措地逃入异国。就这样,明朝再无复兴之可能。

西撤无疑是南明政权所做出的最愚蠢的决定,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写道“随着湘西、桂西和贵州的失守,清军进人云南,永历朝廷和李定国所统主力向西撤人人口稀少、生产不发达的滇西南,兵、饷来源极为有限,同夔东、闽海抗清武装声息难通;放弃昆明一带转入四川,虽然将处于清方包围之中,但存在发展机会”李定国若在贵州行将不守之时,留下少量部队配合云南当地的反清地方武装牵制清军,而自己率领主力保护皇帝入川,四川明军虽然在1658年年初的战斗中溃败,但是其人数尚多,而且在四川、陕西、湖广交界之处还有已经效忠明朝的李自成旧部:夔东十三家。后来的历史证明,夔东十三家绝对是一支相当靠得住的抗清正规武装。

所以我们说,如果李定国真的以主力护送皇帝入川,即使明朝最终免不了灭亡,但至少能活得长一些,而且没准能有出一些意外效果,因为1658年至1659年,正是郑成功义师大举进攻南京之时,如果郑成功、李定国二人东西并举,明清之间鹿死谁手,怕也是未知数。

很明显,在1658年到1659年之间南明王朝命运的是两个方案:其一是西撤,也就是继续向边境方向逃跑,以躲避清军锋芒;其二是逃入缅甸,苟延残喘。理论上来讲,二者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即使不进入四川,西撤也未必就要逃往缅甸,完全可以在磨盘山战役之后继续和李定国会合,伺机而动。但是如果从朱由榔本人的特点以及当时永历朝廷的实际情况来,西撤之后,皇帝一旦脱离李定国以及部将的控制,那必然是要逃亡缅甸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得讲一个人,这人姓马,叫马吉翔。早在崇祯年间就颇为活跃,到永历年间居然混上了锦衣卫指挥使,当然了,这也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王夫之《永历实录》将马吉翔归入《佞幸列传》之中,记载其为顺天大兴人,武进士出身,崇祯年间为广东都指挥使,弘光元年罢官,隆武年间为锦衣卫都督佥事。隆武朝廷灭亡之后,他又跑到了肇庆,参加了永历朝廷的建立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他迅速和当时的权宦王坤、庞天寿搭上了关系。


此人在永历朝廷可谓是颇擅长“良禽择木而栖”,他先在武冈交好刘承胤,李成栋反正之后又和其部将打得火热,孙可望控制永历朝廷之后,他又积极准备投靠孙可望,甚至准备谋划逼迫永历皇帝退位,孙可望败亡之后,此人又谄媚李定国。十几年间上蹿下跳,永历朝廷政治的乌烟瘴气,此人的贡献怕是名列前茅,时人曰“永明之有吉翔,犹福王之有士英矣”,可见其名声之臭,王夫之甚恶之在他的传记之中直接给他安了一个广西战败降清,不知所终的结局,但实际上此人直至咒术之难,都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并且为皇帝的“狩缅”计划,出了大力。

永历朝廷遗臣刘茝在皇帝遇害之后所写的《狩缅纪事》中记载:1658年十二月,李定国战败于安龙,派使者返回昆明请求圣上移驾,昆明大惧,皇宫内宫人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逃难,永历皇帝朱由榔愁得彻夜未眠,此时昆明朝堂之上有孙可望、刘文秀二人的旧部将领官员数十人,他们准备请求皇帝向四川进发,但是刘茝却 又记载道“然众畏晋王,無一人敢发者”,也就是说,目前仍留在昆明的孙、刘旧人畏惧李定国,不敢向皇帝提出向四川撤退的请求,为什么不敢呢?刘文秀去世之前曾经经营于四川,此时其旧人仍有不少还在四川抗清,此时和李定国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但是一直到这个方案被正式提出,李定国也没有反对,还“深以为然”。

但是随后就比较恶心了,马吉翔以及其弟弟马雄飞,女婿杨在先在马雄飞宅中商议,如果皇帝到四川,那控制夔东十三家明军的督师大臣文安之必定前来迎驾,马吉翔担心文安之以及兵部尚书程源等人借助夔东十三家明军兵力对自己不利,于是兄弟翁婿三人开始对皇帝和李定国施加影响。皇帝好忽悠,李定国呢?其实也好忽悠“蜀中勋镇林立,今殿下新败之余,远则袁、郝诸勋之穴,能保诸勋听节制乎?恢复荆襄,能保上不再封郝永忠等数亲王,以与殿下并立乎?!”袁就是袁宗第、郝就是郝永忠,这里恐怕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虽然刘茝在《狩缅纪事》中并没有直接记载李定国对于西撤的反应,但他无疑是默许了。如果说李定国的军队和夔东十三家合流,并且成功收复荆襄,那皇帝势必要再封几个王爷,那谁能保证郝永忠、袁宗第这些昔日的李自成旧部听他李定国的话呢?更何况四川仍有为数众多的刘文秀旧部,这些因素无疑都对李定国不利。

所以这里恐怕除了马氏兄弟的蛊惑之外,李定国自己的小心思怕是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咱们前面也说了,西撤从理论上来讲并不等于直接逃入缅甸,当时在云南的明军为数尚多,仍有反击之力,自己既然有可能重新夺回云南甚至贵州,干嘛非得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呢?但此时的他恐怕也想不到,正是自己的一念之差,将皇帝送上了清廷的断头台。李定国在孙可望政权灭亡之后,基本上掌握了永历朝廷的军政大权,结果在之后先败于贵州,后惑于谗言,无力阻止天子入死地,所以要为明朝的最终灭亡负重要的责任。

李定国的格局恐怕也不过如此了,只能说昔日的张献忠四个义子,没有一个人有抚大厦将倾,力挽狂澜之材。孙可望不知君臣之礼,而有经略之才;李定国无经略之才,而有冲锋陷阵之能;刘文秀无争权之念;艾能奇早死。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兄弟齐心协力或许真的能安邦定国。但三人本就是各有实力,互不相服,十几年间明争暗斗,孙可望欲谋杀李定国,李定国和刘文秀攻灭孙可望,而李定国又逐刘文秀于四川。只有冲锋陷阵之略的李定国难当 大任,于是和大明王朝一起走向了覆灭,最终也只剩下了后人“定国未定国”的感叹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南明滇京覆亡记:李定国自己的小心思竟把永历皇帝送上了断头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