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精读 第一篇 上

2023-08-09 15:40 作者:曾经叫天空的那个人  | 我要投稿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有这么一段作者自云,这段作者自云也是读懂红楼梦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在精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体会作者自云的意思。 在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时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回开篇处,作者写: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而书中记的又是什么人又什么事儿?作者写: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故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群钗哉?因此作者才有心将他所见到的这些奇女子,其言行举止,所有的细节,以架空的背景,架空的环境,架空的人名,但却真实的事迹记录下来。 在这段话里,很多红楼梦读者对此的理解是:作者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其宗旨是为了歌功颂德,颂扬这些女子。 但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书中明确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意思是:这些女子行止和见识出自作者之上,注意,行止和见识,而不是品德。又或者可以这么说,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追求,但这追求有高有低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各有志。因此在作者书中所记述的这些女子中,可能有一些女子的学识或者是才华在作者之上,但是作者未必就一定认同有才华有知识的女性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作者在歌颂或者是赞扬赞美每一个他书中出现的女子的全部思想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有很多人认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就是为了颂扬这些女子,所以作者在书中对某些角色不可能有批判之意,那也是不对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的把他自己的批判写出来,但他也通过详细的记述某些角色的言行举止,更有甚者,还在一些细节中突出了这些角色的内心活动。对这样角色的评价,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三观,道德水准各有高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三观和道德水准去评判,哪些角色是道德品质高尚的,而又有哪些角色是人品,或者谁的素质略微低下一些的。当然,哪怕人品或者素质略微低下,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角色,他说不定是极有才华的。举个例子讲,书中的王熙凤虽然通过诉讼买卖给自己赚体己钱,昧着良心害了两个有情的年轻人的性命,而从此之后王熙凤非但没有收敛,没有因为自己搞出了人命而惭愧,反而把诉讼买卖当成了他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但王熙凤哪怕他道德品质如此,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有治家之才,同时他果敢,敢做敢当,这也是他性格中的亮点。这就是红楼梦与传统的小说比较,其与众不同的一点。传统的小说人物是非常扁平化的,好人他就什么都好,而坏人他就一门心思的损人不利己的去办坏事儿。但在红楼梦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立体的,一个角色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说不定也有阴暗污秽的一面,每一个角色都是如此,如果一个角色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是他有可能性格上面有缺陷,比如说刚而易折,也有的人可能是非常的实际,适合小门小户关起门来经营小家,但是由于他精于算计,城府过深,又过于考虑自我的利益了,所以他就免不了有一些损人利己之行,这种损人利己之行就会降低这个人物的道德品质的水准。因此,咱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要注意,其叙述中,千人千面,而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从性格上来讲,或者从待人接物上来讲,八面玲珑,貌似完美无缺,那么他的缺陷可能就出现在品行上,而另有人他有可能言语刺人,但是他自有他光彩照人的那一面,那一面很显然就是品格高尚,比如追求公正。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千万不要误以为对于每一个角色,只要书中夸赞了其某一面长处,那么作者就没有对这个角色另外一面的驳斥或者是不认同之意。而书中又说,作者考虑到自己当初曾经在纨绔之日,没有接受父兄的教训,也没有接受朋友的规劝,所以导致今时今日潦倒,一事无成。但是哪怕他所居的环境非常简陋,生活很窘迫,但这也不能妨碍他著书撰文,目的是把他当日闺阁中见到的,那些见识行之出自于他上的女子的事迹记录下来。他那意思说,虽然现在看起来我的见识不如他们,但是我不能因为想要把自己的短处遮掩过去,而把人家的这种高超的见识埋没了。所以,他要借用假语村言的方式,把这一段他所经历的事情,用红楼梦石头自述的梦幻角度描述出来。因此,他也强调了,但凡书中出现了梦幻之意的这类词,其实都是反的,也就是都是真实的。从这一段作者自云看起来,作者无论是谁——因为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作者不一定是曹雪芹,但是作者是曹雪芹与否,都无所谓——这个人一定是曾经经历过各种纨绔奢靡的生活,然后又家道中落的这么一个人。当然,也有一种极小的可能是,作者故意在这迷惑大家,其实他就是一介穷儒,完全没经历过书中的贵族生活,但这是极小的概率,为什么是极小的概率?因为从书中所记录的这种贵族生活细节看来,如果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人,他是不可能有这样写实的生活细节在里面的。咱们常开玩笑说,古代的农民说皇帝在深宫里面,生活奢侈,他用来犁地的锄头肯定都是金的,就是夏虫不可语冰之意。没见识过那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他的意识里,他编也是编不出来的。由此,我个人认为,作者自云这一段写的是真实的,而且明确了书中为什么年代和真实的环境不可考,因为他在记录这段事情的时候,要尽力的把自己家族隐藏起来。毕竟,这个书里面写的其实是一个豪门大院的败落过程,如果年代和真实的人事可考的话,贾府所指代的那个贵族的败落,现实中必然有应该为此负责的千古罪人,而应该这个罪人,按理说并不是书中刚出场的时候才七八岁,到贾府败落的时候,可能也才十几岁的这么一个孩子贾宝玉,即,在书中为作者代言,或者说作者自喻的那个男主角,贾府败落之罪,很有可能要归罪于贾宝玉的长辈,比如父母、祖父母等。 如果红楼梦的年代、指代的家族直接在书中明示,那就等于说,作者撰写了一部总结家族衰落,指责长辈过失的传记。按照红楼梦的成书时代的风俗、律法,我们其实应该知道为什么他不敢这么做。这个原因其实在第一回里面也写了。书里说,空道人行至记录着红楼梦这个故事的大石头下,其与石头有了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包括前面的作者自云,都是写的是这本书成书的原因以及如此曲笔写作的原因。 在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你看,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想把一个故事传播出去,你要保证你这个故事里一定不能有让当时的统治者有危机感的内容。 作者从石头本石的口里也强调了:我记录的是皇帝会认为无关紧要的,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内容;而从空空道人的角度作者又再次强调了一番,空空道人审阅过了,这石头上确实没有让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这本书不适合传播,更有甚者,会令写这本书的人及其家族抄家灭门的这种文字在里面。 作者这里反复强调书里没有不合时宜的内容,那到底什么内容不该出现在流传的文字中呢?我们看一下,在红楼梦成书那个时代,什么样的文字才允许传播,而又涉及到什么的文字,可能会给作者带来祸患。 石头说: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惑寻愁之事,哪里有功夫去看治理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为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世驱愁之际,把玩一番。岂不省了些寿命精力,就比那些谋需逐妄去,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俗套之旧稿,我师意为如何? 这里插一句,大家回头看一下,三百年前红楼梦的作者假借石头之语,所说的浮躁的时代的读者阅读的现实,大家觉得熟悉吗? 石头那意思就是说,反正现在世道很浮躁,穷人忙着谋生,有野心的忙着追名逐利,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的从书里面去学习什么治国之道了,就算是写了的话,那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就索性不写了。而我写的这些,其实就是供人家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使用的,而我的休闲娱乐品跟那些成套子的,比如说咱们现代的那些白痴偶像恋爱剧,那些成套子的流水线产次品不一样,咱们这书里面没有那些什么男女主如此奇妙的相识了,又如此奇妙的相爱了,而且又有那些个红娘,又有那些不合理的知乎则也台词,更没有那些离奇到远离常人生活的悲欢离合,比如说原先在韩剧里常见的白血病、车祸之类这种人生非常罕见的际遇,我们就只把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跟那些陈腐旧套不一样,而且也不是给人家讲什么大道理的书,老师,您觉得这样的书世人想看不想看?这是石头的意思。 把300年前曹雪芹成书的时候,他对那个时代的读者或者对世人的追求喜好的认识,搬到300年后的读者身上,有没有一些共通之处? 而虽然石头是这么说了,他自谦的说他这本书里面其实没有那些什么治世理国之道,也用不着在他书中追求这些大道理,但其实它在记述真实的经历的过程中,隐含着对治国、朝廷的个人的看法,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贾府败落了,也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才令曹雪芹撰书的那个时代最终走向了落幕。当然,他在书里面肯定不能直接的指出当时那个时代或者是当时的那些制度问题,因为他要是那么做的话,就会带来祸患。为什么说会带来祸患?因为那是清朝文字狱最严峻的时期,别说直指当时朝野统治的弊端短板,就算一句无心的“清风不识字”,也会被有心人士强作他解,致抄家灭族。红楼梦的作者岂会自寻死路?

红楼梦精读 第一篇 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