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贵要略玉函经》读
杂病治疗程序:病因病邪、病症、脉症、推理、治法治方、核查药物。
五行五脏世界观


病因汇总分析

面色望诊分析
干血证=血瘀证+血虚证=目眼角黑+身肤甲错。皆是血伤,血出脉外则为水,久干血为黑色,不荣身肤者死血也。

脉关前主表为阳经,关后主里为阴经

病因、病症类分思想、病邪分类

百合病,百合病是情志病,是神劳病

滑石代赭汤 3味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滑石(调水下火)代赭石(镇定心气,安益血脉)百合(畅调血脉,宁神安心)
百合鸡子汤 2味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鸡子黄(大养阴血,调虚清热)
百合地黄汤 2味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地黄(百脉病初俱,地黄入血脉之广大)
17、栝楼牡蛎散 2味
栝楼根,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水火,阴阳之征兆。火多而水消,渴不止,是心之火穿于肺金参水。)
狐惑病是卫生病虫菌病

苦参汤 1味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苦参杀虫抗菌,清风木之热)
雄黄散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脓症
何以排脓之药,是通水泻热药,此是血分也,血出脉外,则为水,是名血分。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
利热排脓方(治内外脓,面部脓疮)
2味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赤豆当归散 2味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赤小豆 金银花 连翘 槐花
<下焦虚寒无子不育>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天雄散 4味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右四味,
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脱气证=活动则气喘+手足冷+服满+便溏+少食+消化不佳+脉沉小迟→气虚(更高级)+寒+阴证(体质级)→人参汤(白术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元气虚阴火胜证是形气俱不足>

<虚损,肾气丸是补下焦形气不足证>
木能疏水,肝有不足,则水邪胜,邪胜则肾气虚,即肝生不足,血少气弱。腰酸痛者(营虚有水),肾伤,火自胜即干肝肾,即作府中酸痛,若有干血,面见焦斑。(子能救母,肝旺能补肾)

<肺萎肺痈两分别>

<肺痈主要症状,凡邪干中营卫可以见寒热>

<肺痈胸上甲错,烦满发热咳嗽,泻热排脓方>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冬瓜子)半升
<肺痈喘不休>
58、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嗽唾浊痰不能睡觉>
皂荚煎丸
皂荚八量用枣和
<肺痈吐浊如米粥腥臭排脓>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论肺肾金水关系,升降制水>
这是一种上和下的升降关系。金和水之间,用升降之气维系。所以会有上虚不能制约下,下盛反能迫害金


<咳嗽汇总>
<咳嗽脉浮在表在上焦>
厚朴麻黄汤 9味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咳嗽脉沉在里不能制水>
泽漆汤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
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右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郁咳嗽,咽痛咽干咽喉不利>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胀肺不制水咳喘上气脉浮大发汗方>
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奔豚病是惊吓病,奔豚的五行义>
心肝是血气,是神魂之所在。
12、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从奔豚汤方义看制方方法>
东方色青,入通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为惊骇。今肾受邪,精不藏,与肝共作奔豚。传入少阳,木与火动,发为寒热,气上,腹中痛,黄芩、生葛、李根白皮两清木火,则热止火息,芍药、当归、川芎柔肝血则痛止气疏,半夏、生姜、川芎辛温散水。


短气不足以息当两分别有虚实

<胸痹水气塞多、从金火与水悟出治法:上虚则制下,下虚则实上>
上虚不能制下,是肺和肾在对水液代谢的关系,上虚不能制约下实际上是由于肺肾的阳的方面的不足导致水的无法进入代谢途径中去,因而也可以说是下虚不能制上,也即是水本来是最为被消化而下行的一方,现在由于肺肾之气的弱势,水因而上逆,再次基础上形成了胸塞、咳喘上逆等证。
<胸痹脉阳微阴弦,微是宗气虚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 3味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枳姜汤 3味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胸痹心痛寒多大痛>
78、乌头赤石脂丸 5味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胸痹心痛心虚空虚而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 3味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胸痹心痛急性发作救急>
薏苡附子散 2味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注意用量)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心痛彻背结痰寒水>
栝楼薤白半夏汤 4味
栝楼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虚闷痞>
人参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躁动有死证,躁而不烦不渴者死>

<中寒打喷嚏伸欠>

若是外伤风寒喷嚏用:防风 荆芥 辛夷 细辛 (麝香)
若是外伤风温喷嚏浊涕用:蔓荆子 薄荷 苍耳子 桑叶 (冰片)
<胃强气滞腹满证 多食而便少脉实>

<寒厥、寒气厥逆>
赤丸 4味
茯苓四两,乌头二两,炮,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枝,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朱砂)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三焦死症>
上焦气绝,打嗝噫气不止死(上焦受气中焦,中焦胃气败)
下焦气绝,大小便不禁死(不能自禁制水液糟粕)
<积聚、积与聚>

<口燥、口渴、不欲饮水>
口燥表示津液亏虚
口渴表示没有水饮
不欲饮水表示有饮
<胃阴虚、消渴与厥阴病的汇合>

<肾气绝则水不藏,土气盛则水自利>
<火与水相博,即小便不利而渴>
<阴气不通骨痛是阴柔养骨>
<胃虚是不能食,脾虚是不能消>
<客热发热是土虚冷火来治,当火去则死>
<咽为少阴之地>

<凡病痛者,必有邪结,观其脉症,通之>
<虚寒便难>

<喷嚏,欲嚏不能是里虚>

<三焦各有其气,上焦有宗气,中焦有谷气,下焦有化气,上焦受气于中焦>

<腹满时减,腹满不减>

<阳反在外,阴独居于里,为阴结>

<阳脉虚阴脉乘,寒厥>


<寒疝脉当沉弦紧>

<脉阳中有阴者,阳气实,可下之>

<宿食是胃强脾伤,脉寸浮大尺中微涩>

可知食伤脾也,多食则伤。(所以牛羊肉粉面可以尽呼?)
<咽干不渴脉数,咽干口渴脉无热>
咽干不渴脉数,是热在血脉络脉中,甚者成脓。
咽干口渴有热状,脉反无热,是瘀血、阴伏故也。
<酸与肝>

<谷气作痛,谷气强也,按住愈,复又发>
<关于喝水,饮水>

黑疸

本章关于明·赵以德注本金匮玉函经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