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感”分析

2023-02-20 23:18 作者:zihan6662  | 我要投稿

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感”的分析: 何谓“感情”?在海德格尔的视角下,情感就是主体无意识的“现身”,即中介性掩盖自身而显现为直接性(这种结构普遍存在于主体-客体关系中,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的客体总是掩盖自身是被主体创造出来的事实而表现为自在之物,如AI)。“感情”同样如此,在主体看来,“感情”好像是从外界强加于自身的,不受自身控制的异物(情到深处不能自已),好像是直接呈现在主体的感受中的客体,但其实这些“感情”都早已经过了主体的中介。 这种对“感情”的界定的理论基础就是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个人只有在通过镜像认同镜子中的“我”之后才能整合身体各个感官,镜子中的对象(客体)是“我”但又不是“我”(主体)。在这里原初的分裂就已经出现了,即个人认知中的自己与个人实际表现出的形象的分裂,也可以说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也可以说是述行性(“我”“想”说的)与阐释性(“我”“实际上”说的)的分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对情侣因感情淡漠而分手,分手后一方总是说“都是我的错,如果我当时…我们就不会分手了”,他/她“想”表达的是自己十分想念那份感情,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的自恋,因为这句话预设了全能的主体,翻译一下就是:“只要”我当时…就可以避免本来必然要发生的未来。其实总是重复这句话是为了掩盖自身在感情上的失败,为了维持自身自恋的外壳,所谓的“欲盖弥彰”,这里应该叫做“愈彰愈盖”,个人越是表现出自身的后悔/悲伤/过错,越是想掩盖自身的失败,越是想展示自身的自恋。 “悲伤”“快乐”“罪过/过错”等情感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为了掩盖原初的丧失,即主体进入符号系统而失去了实在(词谋杀了物),主体接受了符号系统的castration并遗失了客体小a,自恋就是主体与这种原初丧失拉开的距离,是对自身主体性的防御,在这个意义上,“自恋”的本质就是“自卑”,翻译过来就是:“你”(客体小a所代表的实在)为何要丢下我?为何要我用空泛匮乏的语言(符号系统)去寻找你?主体的自恋既是与这种原初创伤拉开距离,又是自卑(对这种创伤的标记),又是一种策略(向大他者乞讨),即:如果我表现成…样,你能把客体小a还给我吗?我做…就能重新得到客体小a吗?笼统地说,主体追求欲望/真理/金钱名利/帅气美丽等等符号,其内核都是这种姿态,即对重新得到客体小a回到整全的全能的太一中去的幻想(此即意识形态的幻象-建构)。 “倒错”的某些情况与“受害者有罪论”也都是如此,其思路就是通过展现自身的被动姿态(“都是我的错,如果我再勇敢点我们就不会分手了”“都是对方的错,如果对方再谦逊些我们就不会起冲突了”),来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有句话叫做“好感度为负虽然比好感度为正要坏,但总比好感度为零要好”,毕竟负面关系也是一种关系,为了得到那珍贵的幻想,维持负面关系也是一种方法(“罪过”“过错”与此同理,其内核是上述的自恋-自卑的辩证法)。 在理清这些思路后,我们就能理解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的深刻内涵,因为庄子知道,“悲伤”“难过”“后悔”这些情感表现都是掩饰,都是自恋,事情已经发生,如何表现都于事无补,而情感表现又是最无用最虚假的东西,所以才会选择“鼓盆而歌”,正视妻子的离世,不逃避也不掩盖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其实才是对已逝之人真正的悼念。

“情感”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