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6中5,MIT, Harvard, Princeton, Berkeley全奖申请总结
基本背景:
清华大学化学系
方向:化学生物学
GPA:3.9
TOEFL:111
GRE:V 166, Q 170, AW 4.5
暑研:UChicago
申请结果:MIT, UC Berkeley, Harvard, Princeton, UChicago化学系博士
最终去向:MIT
基本情况
我是一个一直以来就非常热爱学术科研的人,但现实往往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回顾大学四年,我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不管有何变故,我仍然脚踏实地努力着,最终也收获了令我满意的申请结果。
作为一个非竞赛生,我进入大学时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那时只知道出国申请需要较好的成绩,所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绩点提到了3.9。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还选修了或旁听了许多其他院系(生物系、计算机系等)的课程、研究生课程等。事实证明,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前沿、交叉领域,对提高自己关于交叉基础学科的认知、提升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大一就参加了很多世毕盟组织的留学申请分享会,知道了科研必须要尽早开始。但是,在大三以前,我都处于一个没有“开窍”的状态。在大一大二的科研中,我参与了两三个实验室的课题,但由于掌握的基础知识受限,我常常“看不透”许多研究,只是觉得莫名的兴奋与激动。当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分子机器,我就开始对各种分子机器感兴趣——纳米药物合成、核酸适配体、DNA纳米技术等等。但我对这些研究的认识却非常浅薄,常常自以为深刻理解了某些研究,但实际上处于一个“没入门”的状态,产生的所谓的创新性想法都是一些“cheapidea”。这种人浮于事的感觉让我整个大一下学期和大二的科研收获甚微,甚至到后来,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做眼下的课题,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大二下学期时,我发现自己对科研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出国读博的念头也已经开始动摇。总的来说,我在大一刚刚起步时进展令人欣喜,但整个大二下来却感觉过得浑浑噩噩。所以,在大二暑假,我放下了其它社会实践、海外实践、实验室工作等等一切事情,开始反思。我开始复习过去所学的内容,发现自己曾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很多其他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知识。我开始跟老师、师兄师姐探讨一些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例如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如何立项,如何调研,如何寻找创新性的想法等等,逐渐加深了自己对整个学术科研体系的认识。我还走出校园,到北大、到中科院的实验室,大胆地与那里的化学生物学课题组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交流,找到了许多全新的灵感。在此期间,我也按照一次世毕盟宣讲会上咨询师给我的建议,利用大二暑假的休息时间准备英语考试。由于此时没有其他杂事,我能够安心复习,所以最后英语成绩都出奇地高。
经过一个暑假的自我反思,我在大三开学第一周的一次午后,突然想通了,真正下决心换到一个新的、自己真正喜欢的实验室,从零开始进行课题。虽然此时再白手起家可能已经很晚了,但其实如果真正“上路了”,任何时间都为时不晚。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做足了调研,立项了两个有关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课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在实验中得到了初步的证实。随着我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开始对化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领域产生独特的见解,开始能够跟其他人滔滔不绝地讲一整天。我借此机会成立了一个化学生物学的讨论小组,跟同校的类似方向的同学广泛交流,获得很多新灵感。同时,我也争取到了去芝加哥大学暑研的机会,进行核酸修饰的研究,并在那里进一步刷新了我对化学探针工具与表观修饰的理解。虽然最后在申请的时候,我在国内的课题还未完成(后来还被其他实验室抢发了),我暑研课题的文章也处于在投状态,但我独到的科研见解、几位领域大牛老师的强推,已经足以让我拿到五所名校的offer。
关于申请
我从大一开始就经常旁听世毕盟组织的留学申请分享会,提前规划。一开始我准备DIY,但是后来发现我在申请的时候,文章还发不出来;而且上一届清华学长学姐的申请结果都不甚理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临近申请时,我开始找世毕盟咨询师和mentor(哈佛大学博士)帮忙修改PS、CV和PHS等文书、规划套磁等等。由于我以前最不擅长的就是“推销自己”,所以世毕盟能在文书的结构、内容、语调上给我很大的帮助。最后,咨询师还安排了native speaker帮我调整语言进行润色。
在选校方面,因为我很有把握能获得暑研校的offer,所以我除了芝大,只申请了全美top5的五所学校。在套磁方面,我对每一所学校都主要联系一个有connection的老师(例如在会议上面对面聊过天的老师),将自己的研究背景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进行交叉,基于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考提出很多proposal,并都获得了老师们良好的反馈,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关系。除了后来有一位老师不再回复我的邮件之外(后来我唯独收到了这所学校的拒信),其余的老师都一直回复着我的邮件。所以,我认为如果自己能在邮件中展现自己独特的科研理解,能与教授建立长期联系的话,最后的申请结果一定会是好结果。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今年由于世界形势剧变,留学申请可能有所困难,而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原有的科研计划可能都无法实现,难以在申请时已有文章发表。但其实申请时committee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否适合这所学校、有多大的潜力在这所学校取得成功等等。拥有文章可能只是搭上了师兄师姐课题的便车,没有文章也不代表科研能力不行。你在实验室的每一分努力付出、每一个独立的想法,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定会在推荐信里有所体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