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的核心问题——撞摩还是摩撞

学习乒乓球技术,不看表象,其实学习的核心问题至少有三个,节奏,框架,撞摩。业余为啥很难见到顶级的反手,因为反手的撞磨其实更复杂。正手因为板型基本上没变化,无论引拍还是发力,无论攻球,拉球还是快带,正手板型都很稳,所以反而是更容易掌握撞摩。反手不一样,反手因为身体结构的限制,反手引拍的时候就必须压板型,而发力的时候又要亮板型,这个时候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对于纯业余来说,球打久了,正手基本上都能发上力,但反手一般都难以发上力。其实不只是业余,半专业和专业乃至国家队,都很难见到顶级反手,反而是正手一般都不错。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反手是天赋,正手可以靠努力,因为反手一个是板型的变化,还有就是反手因为引拍不能转腰太多,所以反手依赖身体的爆发力。这里倒不是说正手就不靠天赋了,到了顶级水平,其实都要比拼天赋的。
纯业余反手拉冲下旋基本上不顶胯的,看这个技术动作其实最能看出对手的技术厚不厚实。正手因为多少都要转腰,正手引拍幅度本来就更大,所以你难以判断对方收胯顶胯的能力;反手就不同,没有学过的,没有底子的,反手拉冲下旋全靠手,是基本上没有收胯顶胯的。
回到正题,击打自然是撞击为主,这没什么值得思考的。那么弧圈球呢?撞摩,是先撞,还是先摩擦。不过有些业余球友甚至是不关心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只要样子像,技术框架差不多,那么撞摩就不用考虑。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撞磨确实先撞后摩擦,撞磨会直接影响力的板型,如果你的板型不对,那么你的技术框架就废。还是聊反手,因为反手的板型其实是时刻变化的,反手不像正手,正手的板型全程基本上是不变的。因为反手板型变化,所以反手的技术其实更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业余的反手通常都不暴,暴力的反手都很专业的原因。
因为身体的限制,反手大幅度引拍的时候,板型都很压,和地面基本平行。如果你发力也用这个板型,那么失误率就不是一般的高。凡是压板型的,这就意味着你是先摩擦后撞击,这种球友主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说白了,压板型太狠,这就是和薄摩擦打法。你板型太压,就得拼命往上去蹭球,否则就容易掉网,也就是说,板型压太狠,必然是依赖薄摩擦。众所周知,薄摩擦是只有旋转的,而没有速度。而且如果你用的涩套,压板太狠,就更容易掉球了。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反手依赖粘套,压板又比较狠,那么这肯定就是薄摩擦型发力了,是先摩擦后撞击,这种是错误的发力。为什么要搞清楚撞摩关系,因为这是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你的发力框架,薄摩擦型的发力是绝对错误的。反之,如果触球的瞬间,你的板型是亮开的,而且容易透板的,那么这就是正确的板型,是最佳的撞摩方式。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的反手击球瞬间没有亮板型,那么这种发力方式会误导你一辈子,很难纠正,反手技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
有的人说,他的板子也是亮开的,但是他是纯往上制造摩擦的,其实这种也是薄摩擦。 怎样去检验撞摩技术呢?这个其实不难,在触球的瞬间,刻意不制造摩擦,只是撞击为主,球也能稳稳上台的话,这就是正确的撞摩。反之,如果你触球的瞬间,不依靠摩擦就掉球,这就是不是撞摩,这种也是薄摩擦。
之所以业余的正手能抡开大臂冲,也能上台,就是因为正手板型更稳定。反手之所以很难抡开板子甩,因为身体有限制,而且反手引拍和发力的时候板型通常是不同的,板型的变化导致撞摩的时候需要跟精确的调整。撞摩问题是非常重大的问题,是先撞后摩,还是先摩再撞,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发力框架是否正确。先撞后摩是效率最高的击球方式,而且也是最稳定的;先摩后撞,说白了就是薄摩擦,很容易失误,而且出球质量也不高,费劲很多,出球却没质量。
业余往往把框架看得比较重,但确实忽略了节奏和撞磨问题,但如果你的节奏和撞磨不对,只学习框架是没有意义的。你用华尔兹的节奏去跳拉丁舞,结果只是四不像。撞磨不对的话,出球质量是没法提高的。
